哥兹特普位于伊斯坦布尔亚洲一侧的卡德科区,这里的一家面包店所有的面包糕点都是在店子后面一个炭火烤炉里烤出来的。他们每天烘烤条白面包,所余的空间还堆满了长棍面包、面包卷、黑麦面包、杂粮面包和玉米面包,以及蛋糕、饼干和糕点。在熙熙攘攘的顾客中,有时会看到店主给别人一条面包,却不收钱。有时,顾客会买两条面包,但只拿一条走。在许多西方国家,近年来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柜台付钞找数之时,会额外多付一杯咖啡或一顿可填饱肚子的饭钱,这是为其后需要帮助的人代为买单。这种看似现代的“提前支付惠及后来需要者”的理念实际在土耳其早已有之,可追根溯源到几百年前,在土耳其语中叫做askdaekmek,即事前为任何需要的人付钱买面包。所谓Askdaekmek,意思是“挂在架子上的面包”或“谁需要谁拿的面包”,是起源土耳其的主流宗教伊斯兰教的一个传统。其运作是这样的:你去一家面包店付钱买两条面包,但只拿一条走。付钱时告诉柜台上的人,另外一条面包是askdaekmek。你贡献的面包包好后和与他人付钱的askdaekmek挂在一起。这一天只要有人进来问“架子上有面包吗?”,他们就可以免费拿走一个。这个以面包赈济需要者的传统何时以及如何起源我们并不清楚。虽然在其他国家最近也有了类似的传统,如意大利的“待用咖啡”,但土耳其的待享面包传统与其文化和宗教关系很大。美国佛蒙特州明德学院研究中东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系及其食物历史的教授菲比阿曼尼奥解释说,谁需要谁拿走面包“起源于奥斯曼帝国时代的传统,出自伊斯兰教的天课概念。天课是穆斯林信仰其中一个基柱,强调慈善与赈济行为”。伊斯兰教信仰有五大基柱,信徒们必须履行这五大基柱才能过上美好的道德生活。天课要求信徒施舍金钱或食物给穷人或有需要者。在土耳其,惠赠面包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伊斯兰信仰中,面包维持生命,而保护生命是教徒神圣的义务。阿曼尼奥说,“面包是我们的主食,是我们免于饥饿,救困扶危的食物。”在伊斯兰教的圣训,即先知穆罕默德的语录中,面包称为nimet,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福分。如果一片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必须立刻拣起来放到高位的地方。有些人这样做之前还要先吻一下面包,以示尊重。在土耳其,一般人家每天要烤两次净白面包,每顿饭都会配上满满一篮子新鲜面包片。而吃剩的面包从不扔掉,如果面包变味,就会做成法式面包和面包糠。住宅区街道两边的篱笆树干上经常会挂着一些装着面包的塑料袋,供需要的人带走充饥,或用来喂食动物。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曾利用对面包的这种尊重来合法化他们的统治,获得人民的忠诚。根据阿曼尼奥的说法,免遭饥饿的老百姓是很听话的,如果面包等主食的价格受到控制,他们反抗政府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中世纪时候的伊斯兰教国家,市场监督官被称为穆赫蒂希布(muhtasib),他们负责监督面包的销售,控制价格,并确保面包商不会使用廉价的食材代替面粉。即使在今天的土耳其,面包的价格也是由政府所决定。奥斯曼帝国也鼓励那些有能力的人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但伊斯兰传统一直认为,在履行天课义务时,不应该向施舍者披露受施舍者的身份而令后者自尊受伤,反之亦然。在早期的传统伊斯兰社会,天课是通过设置在清真寺中庭有洞的慈善石作为捐款箱来实现。土耳其中部的内夫谢希尔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恩萨尔切廷年发表的论文,称这种慈善石“是古代有洞的斑岩柱石演变而来,由施舍者将钱放在洞中供需要者拿取。也有在墙上开洞的。这种设计目的是不要损害穷人的自尊心,让施者和受者互不知道对方是谁。”今天,清真寺中的慈善石已经被慈善基金会经营的在线天课计算网站所取代。这些网站依赖捐款者资助有需要的人士。每个穆斯林可以用网站天课计算机,算出他们应该捐多少钱。按照伊斯兰教传统,应该是他们财富的2.5%。现在连待取面包也上网运作,一个受欢迎的土耳其日常食谱网站yemek.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iweiq.com/aklfz/1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