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发展 >> 奥斯曼帝国初创时期的典章制度与文化
奥斯曼建国时虽只是个诸侯国,但已成为睥睨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一等强国。
一、疆域
年奥斯曼一世脱离小亚细亚塞尔柱帝国独立,至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是奥斯曼帝国的建国时期。
穆罕默德二世当时虽只是个诸侯国,但已成为睥睨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一等强国。其领域在欧陆方面直抵多瑙河岸,今日保加利亚的全部、塞尔维亚的大部分、除摩拉半岛(Mora,英文作Morea“摩里亚”,昔名Peloponnesus“伯罗奔尼撒”)以外的希腊,皆在版图之内。在疆界之外的瓦拉齐亚、塞尔维亚王国、阿尔巴尼亚侯国和摩拉半岛,亦都向奥斯曼帝国纳贡。
在小亚细亚方面,除最北端的江达尔诸侯国外,自黑海沿岸的欧尔都(Ordu)附近开始,沿红河上游,直抵地中海岸的阿朗亚(Alanya)一线以西,皆为奥斯曼侯国的领土。
二、政府组织
(一)皇帝与继承制度
奥斯曼帝国因其创建者奥斯曼一世而得名,国人通常都按英文Ottoman(或作Othman)一字,而译为“奥图曼”或“鄂图曼”帝国。立国之初,原是个很小的诸侯国,其领导自称“侯”(Bey),或意谓“对敌作战有功者”的“加斯”(Gazi),亦有称“汗”(Han),“可汗”(Hakan)或语出波斯文的“勋卡尔”(Hünkar)者,后来通称为“皇帝”(Padiah)。第一位使用“苏丹”(Sultan)头衔的是莫拉德一世,他也被称为“统治者”(Hüdavendigar)。用兵神速的巴耶西特一世,则被称为“闪电”(YKldKrKm)。
奥斯曼一世中国有一道菜“佛跳墙”,其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但总令人想到“和尚”。土耳其也有一道和回教“教长”(mam)有关的菜:将洋葱和番茄等塞在剖开的茄子里面,不加水放在平底锅煮熟,等凉了以后才吃,叫做mambayKldK,可直译为“教长酷爱”(此处的bayKldK是“非常喜欢”,并非“晕倒”的意思)。另外还有一道菜,以茄子泥为衬底,上面摆放用洋葱和番茄等炖熟的牛肉,菜名是Hünkarbeendi,可直译为“皇帝满意”(beendi是“满意”的意思)。在古时候,和尚、教长和皇帝都有其崇高的地位,连他们都喜欢的菜肴,想一定可口美味,令人垂涎。从菜肴的名称,亦可嗅出中、土两国文化的气息。
自年巴耶西特一世在安卡拉之役战败被俘,至年其子穆罕默德一世登基,其间因五子争立,各自为王,皆非正统,而造成了十一年的帝位虚悬时期,史称“危殆时期”(BuhranDevri)。
建国时期并无明文规定帝位继承法,但通常都是父传子。太子被称为“射沙帖”(ehzade)或意谓“温文有礼”的“切雷比”(elebi),自幼即被任为郡长,另派一称之为“拉拉”(Lala)的大臣辅佐之。
eh,亦作ah,是波斯君王的称号。Zade亦语出波斯文,是“儿子”的意思。因此,ehzade就是“君王的儿子”,也就是“太子”的意思。在奥斯曼帝国初期的典章制度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波斯的影响力。
(二)首都
奥斯曼一世立国之初,定都于现在属于比列吉克省的索玉特。其子欧尔罕于年攻陷布尔萨后,以布尔萨为新都。欧尔罕之子莫拉德一世于年占领艾迪内后,又以艾迪内为首都。帝国之内遂有两个首都:皇帝在欧洲准备远征时,进驻艾迪内;在亚洲筹划讨伐时,则坐镇布尔萨。
莫拉德一世(三)御前会议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行政组织是“御前会议”。举凡国内官吏的任免,对外和战的决策,以及中央、地方政策的厘订等,皆须经御前会议讨论表决之。其职权,相当于今日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和“部长会议”两个组织。
建国时期的御前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每天清晨—例假除外—做完“早祷”后,即行召开。奥斯曼帝国是回教国家,回教徒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早祷”,就是“晨礼”,亦即黎明时分举行的第一次礼拜,时间大约是早上四点多钟。一般民众做完“早祷”以后可以再睡个“回笼觉”,但是在朝为官者却要接着开会,不能睡懒觉,也蛮辛苦的!
当时因皇帝经常率军出征,所以御前会议并无固定会址,皇帝在那里就在那里召开。直到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后,方固定在今已改为博物馆的“托普卡帕”(TopkapK)皇宫内,被称为“库贝阿尔特”(KubbealtK)的大厅里召开。
托普卡帕(四)宰相
开国之君奥斯曼一世时,并无宰相一职。其子欧尔罕即位后,方才设置,称为“维斯尔”(Vezir)。后来宰相增至三名,为划分他们的阶级,遂称其位尊者为“维斯尔阿萨姆”(Veziriazam),意即“最大的宰相”。至于其他宰相,则以“第二宰相”、“第三宰相”区分,其地位实仅相当于“部长”。
(五)回教大法官与回教大教长
奥斯曼帝国是回教国家,其政策均按回教法规执行,主其事者称为“回教大法官”(Kazasker),是御前会议的固定成员,在会议中负责审判重大案件。
另有称为“木夫提”(Müftü)的“回教大教长”,负责发布“费特瓦”(Fetva),说明某一措施是否符合回教教义与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