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发展 >> 称雄中亚的帖木儿帝国,果真能征服大明吗
首先,两个帝国的实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帖木儿帝国在全盛期,也就是帖木儿率军东征之时,疆域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拥有的人口在万左右,而同时期的大明帝国,疆域面积在万平方公里以上,即便是扣除掉西南和东北不能完全彻底控制的地区,至少还有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则在万左右,再加上帖木儿疆土之内戈壁、荒漠、沙漠占比非常高,大明帝国在战争资源上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帖木儿死后,朱棣连续五次征讨蒙古,郑和规模空前的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消耗的人力物力都是天文数字,远非其所能比。
郑和船队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帖木儿自己的态度——他在年向明朝“上表”,自称“臣帖木儿”,变相承认了朱元璋统治下的大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并且迟至年还向明朝遣使纳贡!
其次,帖木儿的军队骑兵为主,野战能力有余,攻坚能力大大不足,在面对大明军队之时,不可能占据优势。
以推许帖木儿者所称道的、完败奥斯曼帝国大军的安卡拉战役为例,是役帖木儿率军15万人兵临安卡拉城下,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率军7万人左右利用城外的森林设防,成功限制了帖木儿骑兵的机动性,让他无计可施。最终率军由南面迂回攻击安哥拉,迫使巴耶塞特回军救援,再利用骑兵优势将其击败并俘虏。
然而,在击败敌军主力又俘虏了其皇帝的情况之下,帖木儿军队还是没有拿下安卡拉,足见其攻坚能力之弱,而中原王朝历来擅长防御战,此消彼长,高下立判。
伊斯兰城堡再次,帖木儿的大军和所谓的战备举措当中,有很多经不起推敲之处。
秦汉之际横行北方草原的匈奴,兵力最盛之时“控弦之士三十万”,成吉思汗兵峰最盛之时,蒙古骑兵不过个千人队,加上其他附庸部落才凑足20万人而已。
彼时,天山以东地区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再往东则是蒙古与大明激烈交战的地区,而在欧亚草原的西端,仍然控制在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金帐汗国手中。帖木儿虽然连续击败金帐汗国几次,但始终没有能力将其消灭,在这种情况之下,帖木儿要征集到25万骑兵,基本上是不可能任务,否则,带到奥斯曼土耳其的便不是15万了。
至于准备足够七年之用的粮秣,完全是扯淡:人吃粮食,别说古代,就是现代恒温恒湿并且放了药物的现代化仓库,想把粮食保存七年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古代了,还是在不断的移动当中。至于游牧民族喜食的肉、奶之类,更不用说了。
第一,帖木儿东征的战略部署,并无任何高明之处。
所谓兵贵神速,可是帖木儿帝国的军队却以极其缓慢,堪称蜗牛般的速度推
进:年11月27日,帖木儿亲自统帅由20万步兵和25万骑兵组成的部队从撒马尔罕启程,在锡尔河畔驻扎连续50天后,才抵达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城,此时,明成祖御敌的诏书都到了甘肃,竟然连一个敌兵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再者,远征数千里外的敌军,竟然还带着数量庞大的步兵,既拖累了骑兵的推进速度,也给后勤保障带来巨大的难题:其走北路草原的话,补给难度较小,可必然要面对蒙古部落的袭扰;走南路绿洲、河西走廊的话,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补给,无论走哪一路,最终能有多少军队抵达明军镇守的甘肃前线,都是个巨大的问号。
最后,帖木儿之所以拒绝继续向明朝称臣,是因为燕王朱棣发起叛乱,大明帝国陷入了内乱,想乘虚而入,可建文朝廷败亡的速度太快了,形势迅速稳定下来,前提都没有了,如何可能获得成功?
以赵宋之弱,蒙元之强,并且在双方接壤的情况之下,整个征服过程都花了将近五十年,帖木儿倘若不死,估计他连与朱棣对阵的机会都没有,便不得不灰溜溜地逃回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