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一战二战竟然是英国发动的三战的发动者又会

发布时间:2020/11/7 21:22:06   点击数:
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 https://m-mip.39.net/nk/mip_4654499.html

传统定论:一战二战都是德国发动的

真相:一战二战都是英国发动的

首先,世界大战的定义:小国互打不算,大国打小国不算,两个大国互打,其他大国不参加也不算。现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打得很热闹,没人认为发生了世界大战。

世界公认的二战起点,不是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的年事变,而是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因为从那个时间开始,世界主要强国英法德都参战了,之前只是日本侵略中国--这算是亚洲两个大国的交战,和德国欺负欧洲小国。年日俄战争,是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但是因为英法德美都没参战,也不叫世界大战。可见没有世界主要大国参加的战争,不叫世界大战。小的战争几乎天天都在发生,一般没人在乎。

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一次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按说这个应该叫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这次战争时间短烈度低,最关键的是,这不是欧洲列强之间互打,而是列强对于中国的一次惩罚性战争,按照欧洲中心主义,这就不叫世界大战。

弄清楚世界大战的含义以后,就可以来梳理下时间线,看看到底是谁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起点是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遇刺,然后奥匈帝国为了强迫塞尔维亚满足其领土要求,对塞尔维亚宣战,并于月底攻陷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沙皇俄国自居斯拉夫人和东正教的保护人,为了保护小弟塞尔维亚,8月初向奥匈帝国宣战。与奥匈帝国结盟的德国出于条约义务向沙俄宣战。与沙俄作为盟国的法国对德奥宣战。德国开始进攻比利时,使英国感到威胁。8月4日,英国对德奥宣战,一战正式爆发。上述事实,在全世界都没有异议。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德国根本不是一战的发起国,也不是导致一战扩大化的国家--俄国才是,更不是导致一战正式爆发的国家,一战正式爆发的标志,是英国对德奥宣战。当时法国已经主动对德宣战,那么德国为了击败法国,取道比利时是不二选择,并不是为了入侵英国。如果英国没有对德宣战,美国也不会参战,中国也不会对德宣战,那么这一次战争肯定就不叫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一场欧洲战争。所以可以完全肯定的是,一战的发起国是英国,而不是德国。是英国把一场欧洲战争升级成了世界大战。是英国!是英国!是英国!

至于二战的起点,现在说法比较多。此前,“欧洲中心论”者认为,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这一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但是这已经算不上国际共识了。现在二战的主要参战国都有不同的说法。欧洲的战争胜利日是5月8日,苏联的战争胜利日是5月9月,中国的战争胜利日是9月3日。如果把二战看作一场人类反对法西斯的战争,那么起点最早可以定为年事变。

一些知名史学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出版的最新著作《—:世界大战》重新审视了那场波及全球的战争。“实际上,这次世界大战是在亚洲开始的。年7月,当日本开始试图全面征服中国时,亚洲战事正式启幕。二战开始的时间甚至可以提前至年,即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的时间。”这也是中国人包括官方比较认可的观点。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在其著作中也写道,“在年,中国是第一个遭受轴心国攻击的国家,这比英国和法国早了2年,比美国早了4年。”

不过,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事后盟国找到的高大上说辞,并不是当时盟国参战的动机。要知道在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美对于日本在中国的大肆侵略并不在意。不仅如此,英国还为了维护与日本的关系,关闭了滇缅公路这条中国唯一的对外陆上通道。美国也一度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却跟日本正常贸易。日本所需的战争物资如钢铁和石油,基本都是美国卖给日本的。当时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人有多绝望,今天的中国人实在难以想象。

如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字面意义上的,即世界主要大国都参战才叫世界大战,那么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也不算二战起点,这只是大国欺负小国的局部战争。当两天后英国携法国一起对德宣战(法国当时基本就是听英国的),这才可以算是二战正式爆发,因为此时主要的大国才算是参加了,尽管苏联和美国还没参加,毕竟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都已经参加了。所以,二战依然是英国发动的,是英国把局部战争升级成了世界大战。

一战和二战中国都是战胜国,尽管代价惨重,却也因此获益良多。如果没有二战日本的战败,就没有中国的重新崛起。因此,我指出英国才是一战和二战的发起者,并不是要指责英国,相反,我们中国人要感谢英国发起了这两次大战,为中国翻身创造了机会。我只是拨开政治的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已。

按照某些白左的观点,凡是战争就是不正义不道德的,所以在白左把持话语权的西方,把战败的德国定位为一战二战的发起国,有助于树立战胜国的高大形象。但是我们中国人并不认为所有战争都是罪恶的。我们认为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战争是正义的,只有侵略别人奴役别人的战争才是不道德不正义的。因此,英国人和英粉请不要生气,认领一战二战的发起国头衔不是耻辱。

那么英国人为何要两次对德宣战发动世界大战呢?是为了维护正义与和平吗?其实从主观动机来说并不是,尽管客观上有时有这个效果。数百年来,英国出于离岸平衡的祖传理念,一定要制衡欧洲强权,防止欧洲出现过于强大的国家,以免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和利益。欧洲几度出现强大帝国,都在眼看要统一欧洲时被英国联合其他国家击败。

先是不可一世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法国,于年被英国人组建的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被囚禁;然后—年俄罗斯帝国渐趋强大,英国联合奥斯曼帝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阻止俄罗斯控制巴尔干半岛。随后在东方扶植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罗斯,建立英日联盟,环绕俄罗斯进行封锁。日俄战争的时候英国虽然保持中立,但是实际上是支持日本的。英国给所有的国家发话不允许支持俄国,不让俄国军舰进入港口进行补给。这也是俄国舰队覆灭的重要原因。

下面要详细说一下一战二战为什么英国两次主动对德宣战。

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德国通过俾斯麦政府的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后,德国的实力开始迅速增长。到了年前后,德国已经凭借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在工业能力上超过了英国。在经济总量上,也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让让英国人感到万分不安。

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野心勃勃,开始了他的“征服世界”之梦想,这个充满着野心与战争欲望的梦想被德国的政府官员们堂而皇之的写进了国家政策中,它叫做“世界政策”(德语:Weltpolitik)。威廉二世企图“为德国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通过年与年新的海军方案大力扩充海军,力图赶超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

此时的大英帝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开展期间,但是,英国人没有像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优先把握住机会。史学界一致的观点是,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在19世纪末期开始逐渐丧失自己的霸主地位并开始显露出疲态,尽管如此,该时期的英国仍然牢牢地控制着世界的霸权。

年开始,德国才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殖民地,而且大部分都在非洲。但是,在非洲的那几块殖民地还都是支离破碎,全为飞地。如果爆发战争,殖民地会被各个击破,很容易被敌人夺取,德国几乎无法从殖民地获取有效资源和人力,等于说殖民地对帝国的帮助和贡献,实属聊胜于无。

因此,为了把非洲的几块殖民地串联在一起,德国开始了新的计划。德国想沿赤道两旁向外扩张,从西南非和东非斜断非洲,建立一个殖民帝国,英国则想从埃及南下,以及由好望角北上,纵贯非洲,建立一个非洲殖民帝国。并且计划修建由开普敦至开罗,再连通至加尔各答的铁路,把英属的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这就是英国的所谓“三C计划”。

但是,德国抢先于年占领坦噶尼喀,挡住了英国的去路。当英国企图经过比属刚果修筑铁路时,德国又压迫比利时拒绝让英国铁路过境,破坏了英国修建纵贯非洲铁路线的计划。

德国还极力破坏英国在非洲南部的扩张,最明显的表现是支持布尔人抵抗英国。年,布尔人粉碎了英国南非公司组织的偷袭,德皇威廉二世特地发出示威性的贺电,并给布尔人以军事物资的援助。

后面英国提出了瓜分葡萄牙殖民地的诱饵,于年9月与德国签订条约,德国才没有卷入英布战争。但即便如此,双方在这场殖民地争夺中也已经结下了巨大的矛盾。

在欧亚大陆,德国则欲实行三B铁路方案。铁路线从德国首都柏林开始,通过奥匈帝国及其控制下的巴尔干地区抵达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然后渡过海峡,取道安卡拉直达巴格达。

年,由奥匈帝国至伊斯坦布尔的铁路干线竣工。同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修建至安卡拉的铁路租让权。年安卡拉铁路竣工。接着,德国又与土耳其谈妥修建至巴格达的铁路租让权。

这个以三B计划驰名于世的铁路干线建成之后,德国的势力将伸向亚洲,直达波斯湾畔,威胁着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

在贸易上,迅速崛起的德国也在不断的冲击着英国,让英国恨得牙痒痒。到一战前夕,德国的对外贸易额仅次于英国,全球第二。在海军的发展上,德国也逐步加大了投入,甚至与英国展开了军备竞赛。

德国在19世纪最后短短的十年内就同时对英国三大安全支柱:欧洲均势、殖民利益、海洋霸权发起了挑战,这就让英国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威胁,而英国也必然倾尽全力剪除德国这个威胁。

经济上优势的丧失,和世界霸权被挑战的危机感,让英国和英国人产生了对德国莫名其妙的恨。仇德情绪(Germanophobia)在英国蔓延。

年,英国报纸发表了下面的言论:“如果德国明天消失了,世界上所有的英国人都会变得更富有一些。国家之间曾为了一个城市或继承权而进行几年的战争。它们难道不会为每年数亿英镑的贸易而开战吗?德国舰队的扩充只会使英国对它们的打击更为沉重,他们的舰只将很快沉入海底,或者被拖到英国海港。”

英国媒体《星期六评论》宣称:”如果英国希望保持自己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越性,威胁英国的民族需要被消灭掉”;“做好与德国开战的准备,因为德国必须被毁灭。“("bereadytofightGermany,asGermaniadelendaest")参见byoded.Y.Steinberg

最后一句话来源于古罗马时代。罗马元老院议员老加图曾以大使团队一员的身份拜访过迦太基,回国之后此人在每次演讲的结尾均会明确喊出“delendaestCarthago!”,即“迦太基必须毁灭!”。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毁灭了迦太基,全部迦太基人变成了罗马的奴隶,城市被彻底平毁。

英国国内主战派主张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歼灭德国海军。年,英国政府公开警告德国:“一旦爆发对德国的战争,皇家海军会在对手从报纸上读到宣战消息之前就首先出击!

为打击德国,英国开始组建反德同盟。

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的欧洲政策本来是维持欧洲均势,但不和欧洲国家结盟的。年,巴麦尊说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LordPalmerston,"Wehavenoeternalallies,andwehavenoperpetualenemies.Ourinterestsareeternalandperpetual.")正是英国政策的体现。那个欧洲国家冒头要当世界老二,英国就打谁。

年10月,德兰士瓦和英国之间的布尔战争(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英国被布尔人的游击战搞的焦头烂额。到年5月为止,英军已经在南非靡耗两亿两千万英镑军费(当时一艘无畏舰的造价也就是-万英镑),投入接近50万军队,战死两万多人。

在布尔战争之后,英国意识到自己实力的衰退,迅速放弃不结盟政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结盟。年首先达成了英日同盟,随后年发生了日俄战争。英国一方面削弱了俄国,另一方面通过日本,阻挡了俄国在亚洲的扩张,让俄国重新把扩张重点放回到欧洲,特别是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从而加大了俄国和德奥的矛盾。

年,英王访问法国,和法国达成关于殖民地划分的秘密协议。英国就以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占领,来换取法国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承认,解决了法绍达冲突后英法的矛盾。同时,英国把德国有重大利益的摩洛哥许诺给法国,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和德国的矛盾。

年为解决摩洛哥危机召开的阿尔赫希拉斯会议中,英国发挥高明的外交手腕,使得在包括美国、意大利和俄国在内的13个与会国中,只有奥匈帝国和摩洛哥支持德国。德国基本被孤立。

年1月1日,克劳备忘录,这个和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文经常相提并论的文件,被提交给英国国会。这个备忘录奠定了英国其后对德国遏制政策的总体基调。备忘录认为,德国对世界大国地位的追求导致了德国和英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使德国没有挑战英国的想法,英国也不能信任德国,不能冒险放任德国的发展,英国必须用强硬政策遏制德国的扩张,包括宣传上丑化,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经济上打击。

年8月,俄国加入英法协约。英法俄协约国体系最终形成。对于德国的包围网组建完毕,只等机会下手。年,当德国军队开拔之后,早已死死盯住猎物的英国人兴奋地扣动了一战的扳机。

至于二战,希特勒德国尽管十分疯狂,但是他的目标也只是称霸欧洲,并不想同英国开战。希特勒本人是很尊敬不列颠的。德国突袭波兰后,英国很快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希特勒在得到英国政府的最后通牒后就对纳粹党副元首赫斯说:“为了赢得英国的友谊,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这一点,在赫斯那里也可以得到证实。赫斯在同希姆莱的私人医生克尔顿的谈话中曾明确地说:“仅在几周以前,元首曾再次谈及英帝国在世界秩序方面的巨大价值,德国和法国必须同英国站在一起反对欧洲的共同的敌人布尔什维克主义,那就是为什么元首允许英军从敦刻尔克逃跑的理由,他不想破坏一次英国和德国谅解的可能性。”

德军将领伦斯德在年对同盟国的提审人员所说:“我觉得元首从来没有认真的要打算入侵英国—他肯定希望英国求和”。就连英国军事专家利德尔·哈尔特也同样认为希特勒布置了假象,不想占领英国。

以英国人吹嘘为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例,可以看出一二。很多人都奇怪,希特勒怎么就让这几十万残兵败将逃回了英国呢?

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侵入了中立国——比利时与荷兰,并在比利时南部以装甲部队突入阿登森林,绕过了马其诺防线。

由于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突进,担心遭到包围的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被迫龟缩在敦刻尔克附近,此时他们已经三面被围,还有一面对着汪洋大海,真真是危如累卵。

但是,战争史上最奇特的一幕发生了:5月24日,希特勒突然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对联军的追击;直到5月26日夜间,希特勒才取消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实际上,这是希特勒希望趁着胜利的天平倾向自己时,与英国进行和平谈判。

就在5月24日当天,希特勒赶到了德军进攻的矛头——A集团军的总部,跟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将军谈到了他针对英国的和平条件。

希特勒强调英国“有存在的必要”,还谈到了“英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他对英国人的钦佩。

希特勒总结道,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英国人屈服,然后放任纳粹在欧洲大陆采取行动。因此,为了谈判,他不打算对被困在敦刻尔克的联军赶尽杀绝。

然而,希特勒低估了英国人的毅力和勇气,英国趁着德军停止进攻的时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军行动,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六千人,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海狮计划是在英德联盟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希特勒做出的一种强硬措施,其目的并不在灭英国,而是逼迫英国谈判。毕竟英国是个殖民帝国,打废了英国,还要对付源源不断的英国的殖民联军,这不符合希特勒的初衷利益。再者,当时德军急需巨大的石油等作战资源,即便拿下英国,英国的物质无法满足德军的战争需求。反观苏联有丰富的石油和粮食等资源,对于急缺战略资源的德国来说,可谓如虎添翼。

因此希特勒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夺取欧洲东部的领土,用以容纳更多日耳曼人(其实即转嫁经济危机)。因此,当进攻苏联的时机到时,他便不顾一切的调整作战计划。由此,德国跌入了两线作战的战略陷阱,万劫不复。

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均势的地缘战略和维持自身世界霸权的需要,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取胜,然后把发动世界大战的锅扣到了德国头上,德国牢牢地背到现在,全世界也都以为是这样。

大英加强版的美国,外交手腕之高明,不次于英国。现在中美对立,未来如果美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并且战胜了中国,也一定会把中国定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而且让全世界都相信。单纯善良的中国人一定要警惕。

当然,英国的这一波刻舟求剑的骚操作,自己也吃了大亏。在二战之前,世界最强国家都在欧洲,英国只要防住欧洲大陆,就可以维持自身霸权。所以根据均势策略打击德国就是正确的。

但是二战时形势已经悄然改变,美国已经悄悄成为最强国家,只是军事上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因为美国孤悬万里之外,而且跟英国同文同种,英国就依据习惯依然把德国作为最强敌人防范。结果二战英国把自己打残,成就了美国霸业。从客观效果来说,还无意中维持了世界正义,为日本的覆灭和中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如果美国发动三战把自己和中国打残,那么英法德日俄这些现在的二流强国可能要趁机回血,重新主宰世界。

辛苦码字的鸟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ls/1933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