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历史 >> 圣彼得堡俄罗斯三百年西化的致命欲望
本文节选自,
第24期《管理视野》
·
往期精彩文章
请访问管理视野小程序世上存在两个俄罗斯:一个是举止优雅、启蒙理性、喝着葡萄酒的欧化俄罗斯;另一个是豪饮伏特加、虔信东正教、尚未沐浴过欧风美雨的乡土俄罗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俄国,气质各异。即便是第一次去俄罗斯的游客,也很容易从外观上分辨出两座城市。圣彼得堡的教堂采用古典巴洛克风格,借鉴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博采西欧艺术众家所长。莫斯科的教堂盖着洋葱式圆顶,典型的东正教特色。(封面图为圣彼得堡地标建筑“基督复活大教堂”,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传统式东正教堂)《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
作者:乔纳森·迈尔斯
译者:吴莉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STPETERSBURG:
ThreeCenturiesofMurderousDesire
作者:JonathanMiles
出版社:Hutchinson
自建城之日,圣彼得堡就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彼得大帝带着一批荷兰、法国和意大利的建筑师,来到涅瓦河三角洲的荒芜之地,凭空盖起了高楼建筑,城市几乎不带俄罗斯本土文化特色。
从地理经济的角度来看,圣彼得堡不适合建城。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曾经指出圣彼得堡作为边境城市的不合时宜性,一个国家的首都位于边陲地带,就如同一个人的心脏发生了位移,长在了大脚趾上。如果法国宫廷把都城从巴黎迁到马赛,那么法兰西整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就会崩溃。气候方面,圣彼得堡周围潮湿寒冷,植物很难在严酷的气候中生长,除了芜菁、白卷心菜和黄瓜,其他食物只能从远处的农耕区运来。更糟糕的是,涅瓦河三角洲地势低洼,一块看上去干燥的、可用作菜园的土地,稍微挖掘两尺深,就有海水漫出来。为了赶工程,建筑师事先没有仔细考察,在地基不牢的泥土上盖房子,结果部分新的宅邸还没建好就塌了。腓特烈大帝的朋友阿尔加罗蒂伯爵(Algarotti)讥笑道:“世界上其他城市的废墟是衰落后形成的,圣彼得堡的废墟却是人工修出来的。”可是在彼得大帝的心中,只要逃离古老的莫斯科,以上所有缺点都是可以容忍的。政府铺砌街道,加固河堤,不惜本钱,投入到首都的城市建设。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历代崇拜欧洲风尚的君主,在首都添加西式花园、博物馆、剧院,添砖加瓦,不逊于伦敦、巴黎。跟壮丽恢弘的圣彼得堡相比,莫斯科土里土气,满眼望去尽是简陋的小木屋。街巷狭小而蜿蜒,甚至有牛羊畜群奔跑游荡,俄国西化派轻蔑地把旧都莫斯科称为“大农村”。圣彼得堡,面朝大海,门户对西欧大开;莫斯科,深居内陆,聚集了俄罗斯的民族特色和荣耀往昔。这种双城记模式在世界各国屡见不鲜,上海、胡志明市、伊斯坦布尔洋气时髦,北京、河内、安卡拉呈现本土风貌。莫斯科圣母大教堂,图片来自Pexels圣彼得堡的西化程度,甚至令外国人叹服,游客称赞这座城市比欧洲更加欧化。年法国斯塔尔夫人逃避大革命动荡,前去东方避难。她用华丽的修辞,把圣彼得堡比喻为“巫师用魔杖在一片荒地上变出欧洲和亚洲所有奇观”的城市。直至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圣彼得堡失去首都地位,它的魅力仍然未减。诗人艾合迈托娃留恋圣彼得堡的欧化气息,后半辈子长居于此,没有迁徙到苏联的政治心脏莫斯科。音乐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在十月革命后,流亡海外,年他接受克里姆林宫的邀请,回国举办巡回音乐会。刚踏上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土地,汹涌热烈的感情即刻淹没全身。普罗科菲耶夫的日记写道:“本来,我已经忘了彼得堡真实的样子。但是,现在这座城市的壮丽让我无法呼吸。”沙俄的西化派热爱圣彼得堡,斯拉夫派憎恨它,指责它。斯拉夫主义创始人之一A.C.霍米亚科夫,宣称圣彼得堡是外国人的城市,过分洋气。K.阿克萨科夫、E.特鲁别茨科伊公爵、M.谢尔巴托夫公爵,前赴后继地捍卫俄罗斯的神圣特性,恳请沙皇迁回“第三罗马”莫斯科。连斯拉夫派以外的人,也有类似的体会。作家果戈理说:“圣彼得堡像欧美殖民地,少有民族根基,而多与外国混杂,却不和本土大众融合。”“殖民地”的说法并非小说家的夸张,俄国上流社会对西方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贵族从小受法国家庭教师教育,学习凡尔赛宫廷的礼节文化。圣彼得堡的剧院等公开场合,人们以法语为标准的社交语言,法语说得比母语还要流畅,这幅情形如同今天中国的中产阶级热衷于给孩子“双语教学”,跟国际接轨。英国的影响力同样强大,英国店(EnglishShop)入驻市中心黄金地段。小说家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年轻时受西式教育、过着西式消费生活,他喜欢进口的糖浆、水果蛋糕、条纹运动衫。所以他后来移民到美国,不感到环境陌生。彼得大帝把西式的首都和西式生活,一并带到了落后的祖国。年,他从欧洲游历回来后,禁止贵族蓄须,命令贵族脱下传统斯拉夫长袍,换上西式礼服。器物方面,引入西方先进技术(以德国技术为主),圣彼得堡有大量的德裔新教徒,他们擅长造船、冶金等诸多工艺。17、18世纪,德国移民从波罗的海沿岸,迁移到俄国内陆,促进经济发展。彼得富国强兵的改革,缔造了一个欧化的俄罗斯,然而精英群体越是欧化,越感到迷惘不安。贵族们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察觉到政治弊端,非常了解自己的财富汲取自农奴制。俄国劳苦大众用民脂民膏,供养了欧化的上层社会。圣彼得堡这座欧化城市建立于乡土俄罗斯之上,数以万计的劳工受到征发,营建宫殿。官吏为了赶进度,施加了超高强度的劳动,又不向工人提供完善的衣物、食物和住宿。建筑地点位于蚊虫滋生的沼泽,许多人病死于疟疾、坏血病、痢疾。英国使馆秘书F.C.韦伯目睹惨状,计算死伤人数接近10万。彼得大帝功绩的头号鼓吹手尼古拉·卡拉姆津(-),在提到迁都圣彼得堡一事时,也不得不承认,这座城市建筑于“泪水和尸骸”之上。广袤的乡土俄罗斯向城市输送人口,源源不断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年至一战爆发前,人口神奇地翻了一番,从万增长到万。西欧工人阶级高度城市化,数代人在城市生长,而俄罗斯工人阶级具有浓厚的“农民”特征,工业劳动者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带有泥土气息。他们进城后,住在狭窄的房间里,通常潮湿和通风不足,首都的另一边,坐落着华丽的宫殿、商场、银行,精英群体谈论着高雅的文学、哲学。俄国文学史有一类经典形象:多余人。在普希金的小说作品里,叶甫盖尼·奥涅金含着金汤勺,一出生便拥有荣华富贵,衣食无忧。他受启蒙思潮洗礼,熟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拜伦的诗歌,不满腐朽的专制制度,对飞黄腾达的仕途,视如粪土。然而困于出身的阶级局限性,这位贵族不敢革命,只能终日衣着光鲜,徘徊于宴会舞会,以醇酒妇人自戕。一部分贵族当个多余人,另一部分贵族回归东正教和乡土俄罗斯。18世纪中叶,民粹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成千上万的年轻贵族来到乡村,上山下乡,和农民一起生活。他们弃绝奢侈的西化生活方式,模仿农民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斯拉夫主义者动情地歌颂农民朴实、勤劳、集体主义等品质。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农民是有道德的人,他们忍受苦难且谦卑地追寻真理和正义代表了博大的“俄罗斯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提出一个极端的论点:一个俄国“厨房里的杂役”要比任何一个欧洲的绅士都高贵。启蒙主义的一代人回到农民和耶稣的怀抱,斯拉夫主义者宣称俄国农民是最好的基督徒,东正教是唯一真正的基督教,它保留了早期基督教最纯正、最原生态的东西。公元年斯拉夫人皈依东正教,年君士坦丁堡沦陷,拜占庭皇帝的侄女流亡远方,嫁给了伊凡三世。沙皇沿用了拜占庭的双头鹰旗帜,宣称自己为罗马帝国继承者,负起救世主的义务。彼得大帝把都城搬迁到了西北一隅的海滨,抛弃了他的“第三罗马”。但人民没有忘记自己是东正教的捍卫者,斯拉夫派厌恶圣彼得堡,认为这是一座异邦人的城市,充满了亚美尼亚人、新教徒、天主教徒、路德派、加尔文派,还有穆斯林。欧化的俄罗斯眼睛盯着西方,乡土的俄罗斯眼睛盯着南方,在民间俚语里,“沙皇格勒”指的不是圣彼得堡,而是君士坦丁堡。虔诚的俄国人坚信,奥斯曼必然灭亡,君士坦丁堡连带东南欧大片山河,迟早回归到基督教世界。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发生起义,沙皇毫不犹豫地支援斯拉夫同胞,从土耳其帝国枷锁里,拯救出数百万基督徒。俄军迅速出兵推进,俘虏了3万土耳其人,亚历山大二世获得捷报后,深情地唱起《感恩颂》。贵族们在斯拉夫主义的感召下踊跃参军,这个盛况在小说作品里也有反映,《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渥伦斯基因为安娜自杀,心无留恋,去了塞尔维亚。这场战争甚至获得了政治异见人士的支持,个民粹主义者去前线当志愿者,后来谋划刺杀沙皇的亚力桑黛拉·科尔巴,当时在战地做护士工作。斯拉夫主义最终把俄国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完全工业化的战争,乡土的俄罗斯无力支撑一场现代战争,军队武器弹药不足,后勤粮食短缺。战争把俄国经济打回原形,年,原材料、燃料消耗殆尽,工矿企业倒闭,交通运输中断。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尼古拉二世退位,双头鹰王旗落下,代表共和的三色旗升起。不过,王朝灭亡前,乡土俄罗斯完成了最后一场报复。在狂热情绪的裹挟下,首都圣彼得堡改名,因为这个名字是德国风格的,改成了更俄化的彼得格勒。再过没多久,彼得格勒失去首都地位,列宁在莫斯科建立新政权,欧化的俄罗斯彻底消失。《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不单单是一座城市的传记,还是俄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全记录。在圣彼得堡的舞台上,战争和革命交替上演,文人雅士和君主陆续登场,作者迈尔斯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俄罗斯从帝制迈向现代的变迁,重现三百年的壮丽场面。□作者/柳展雄□封面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刊发于《管理视野》年3月,版权归《管理视野》所有。IFBKTheEnd
推荐阅读
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
Hi~我是你的虚拟女友“小冰”挚达科技黄志明:如何塑造未来的新能源中枢?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家办公居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马春野:员工“吐槽”的正确方式「在看的,麻烦点一下再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