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历史 >> 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学家人物简介10
人
物
简
介
劳伦斯·科尔伯格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
主
要
观
点
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汉斯偷药,来进行道德的研究。
他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其具体内容如下: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
阶段3: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的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研究表明: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人
物
影
响
认知发展教育运动
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掀起了美国70年代之后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他的思想和实践对道德教育学起到了部分奠基性的作用。在对他的大量悼念文章中,世界最权威的道德教育学术杂志《道德教育杂志》写到,他在道德教育实践和道德发展方面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在这些他致力研究几十年的领域中,科尔伯格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人。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一直是摆在首位的,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问题十分突出,这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和研究水平有密切关系。研究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亟待提高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急需改革的硬性灌输方法,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
主
要
著
作
道德教育
《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和态度的认知发展分析》、《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阶段和序列-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初探》、《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的关系》、《道德教育的哲学》、《道德发展文集》等。
点击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ls/2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