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广州》之一
老城区西关
不到西关不识广州真面目,去过西关方觉南粤味更浓。
提起广州,就不能不说到西关;如果不了解西关,就不能算是真正了解了广州。因为早在明清时期西关就已是广州的商贸中心;到了清末民初,西关更是盛极一时,成为广州最繁华的地区。在民国时期,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虽然自抗日战争起,西关逐渐衰落,但时至今日,西关仍然是广州广味最浓最有代表性的老城区。
——《广州真面目》刘远
五年前,有一天我走在广州街头,看到被拆除的老房子的断壁残垣与周边摩登现代的高楼大厦形成了强烈对比,心想再过些年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老广州的形象就不复存在了,顿时心里萌生了拍摄老广州为老广州留份影像记录的念头。
斗转星移,经过了上百年的兴衰更替后,如今的西关已经是今非昔比,由当年广州最繁华的地方变成了显得有些破旧的老城区。但是,西关的特色建筑依然存在,各种西关美食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历史上西关是因商业而兴旺起来的,如今各种繁忙的商业活动依然是西关最大的特点。
......
西关仍然是广州传统文化保留最多的地方,是近代广州的缩影。
——《广州真面目》刘远
刘远对“广州三部曲”的拍摄,采用了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统计学的样本抽查方法,在拍摄地点的选择上,注重代表性的同时也注意点面结合,在每个拍摄点则尽可能做到记录的详尽和完整,既有老街巷的破旧,又有新城区的繁华,既有整体环境的宏观反映,又有局部细节的微观再现,着重点放在具体环境中各色人等的衣食住行生活状态。
——《用影像表达对广州的深厚感情》朱宪民
刘远对广州西关的拍摄依然延续着他一以贯之的平民化视角和辩证法观察,直面现实,如实记录,既反映繁华地段的流光溢彩,也不掩饰众多广州老街坊居住的逼仄和生活的艰辛,使人们看到一个市井的广州、世俗的广州、不加粉饰活生生的真实的广州。
——《用影像表达对广州的深厚感情》朱宪民
《活在广州》之二
——三个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广州城中村,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起始的二十多年间,由于广州市区的急剧扩展而产生的现象。一些原本远离城区的城市郊区乡村,由于田地全被征用盖起了高楼大厦,从而变成了城市混凝土森林包围中的一座座孤岛——城中村。
——《郊区乡村城市化进程的缩影》刘远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如今城中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大规模的拆迁即将结束它们的存在。曾经作为“漂”一族多年混迹于各地城中村的我,心里是五味杂陈无以言说。城中村在“漂”一族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印痕,“漂”一族也对城中村永远怀着深厚而复杂的感情。
再见了,城中村。
——《郊区乡村城市化进程的缩影》刘远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改革开放社会的时代缩影,这里的人们大多心地善良,他们勇于拼搏,他们顽强挣扎,城中村里承载着千万个外乡人的梦想,隐藏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个特定时代所特有的人文景观,是中国当今城市乡村大千世界“固态文化”和“活态文化”的集散之所!
而刘远先生镜头下的三元里、杨箕村和猎德村,正是中国城市发展改革大潮里剧烈变革的城中村的典型代表!
——《特定时代特有的人文景观》唐东平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三元里——尚未拆除的城中村
杨箕——正在拆除的城中村
杨箕——正在拆除的城中村
刘远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以最朴实无华的摄影语言,将一代人的梦想、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座城市的公共记忆,以曾经的存在方式,不干预,不掺水,不滥情,以冷静理性的目光,平白清晰地勾画出其历史的峥嵘轮廓,真正呈现出这个城市原有的“固态的”与“活态的”文化体系,如实地呈现出“事实严酷的光芒”(沃克·伊文思语),于迅疾之间机智地编簒成一部难得的城市形象档案!
——《特定时代特有的人文景观》唐东平
杨箕——正在拆除的城中村
杨箕——正在拆除的城中村
猎德——拆后重建的城中村
猎德——拆后重建的城中村
《活在广州》之三
郊区小洲村
北有,南有小洲村。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四面环水,古称“瀛洲”,是一个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岭南水乡。与北京的艺术区相比,一南一北,一工一农,一城一乡,相映成趣,独具特色。
——《岭南水乡特色的艺术村落》刘远
在小洲村,各种艺术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长年举办接连不断,“小洲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小洲艺术区”也已初具规模。随着小洲村知名度的扩大,来小洲村旅游观光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如今的小洲村,不仅是广州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老村落,而且正在成为中国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艺术村落。
——《岭南水乡特色的艺术村落》刘远
刘远先生的这本影集《活在广州》不同于任何一本关于广州影像的画册。我很难用歌颂还是批判,漂亮还是不漂亮,水平很高或者不高来做简单的判断。无论是翻阅还是细读,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两个词:一个词是“时态”,第二个词是“人称”。
......
其实摄影的时态是非常明确的。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是一般现在时,当作品呈现在屏幕或者相纸上,这个瞬间已经变成了过去时。
就城市摄影而言,不同的城市对于摄影时态的敏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行走在欧洲很多城市,我们几乎会完全忽略这个问题。这些古老的城市好像几百年上千年前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按下快门和一百年前按下快门,至少在感觉上是一样的。如果来不及拍,不要紧,十年二十年之后再来,那座城堡,那条街道还会是这个样子。但是广州是一个对摄影时态相当敏感的城市。不要妄说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今年拍和明年拍都会有很大变化。
——《摄影的时态和人称》陈杨
刘远的“广州三部曲”摄影画册《活在广州》,最近已经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出版。感兴趣的朋友可在后台留言,我们帮您联系艺术家本人。
这是一部不事语言雕琢而直陈其事的“如是而已”式的记录影集,作者在此有意放弃了语言的修饰与美化,完全改由纯粹的和最为简单的记录方式,以袖珍数码相机的机械式记录和大景深的客观展现,极力让事实本身来说话,不避琐屑,不加渲染,直截了当,坦坦荡荡,因此本影集在整体风格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一如叙家常那样朴实无华!
——《特定时代特有的人文景观》唐东平(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
刘远先生这本影集当中的一些场景已经永远消失,有的正处在不断的改变之中。也许这是他在偌大的广州城,唯独选取了西关、城中村和小洲村三个取景地的理由。毫无疑问,与稳定的广州的新中轴线珠江新城天河北一带相比,老城除了越秀区和海珠区,大部分的街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很剧烈,场景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更强,也许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时态就是这本影集诞生的最重要的理由。毫无疑问,摄影的纪录意义才是摄影存在的根本理由。再过若干年我们再翻这本影集,会千般滋味在心头。
——《摄影的时态和人称》陈杨(著名媒体主持人、专栏作家、评论家)
刘远,年出生于河南,生长于陕西,漂泊于海南,辗转于广东,现居广州。务过农,做过工,经过商。游历百余国,画册百余本,展览七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北京映画廊等机构收藏。
主要出版
《活在广州》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
《红色影像之旅》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
《记忆与表达——东欧行记》香港文化中国出版社年
《北京有个》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走进朝鲜》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北纬90°破冰之旅》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海南情》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徜徉加勒比》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河南人》中国图书出版社年
《我心中那块黑土地》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
《行走俄罗斯》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年
《云雾不列颠》文化艺术出版社年
《这般—刘远眼中的朝鲜》中国时代出版社年
《如是—刘远眼中的美国》中国文联出版社年
《极地》中国摄影出版社年
主要展览
《红色影像之旅》年至年在山西、北京、广东、贵州、内蒙古、河南、湖南等地十个城市展出,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
《广州纪事》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
《丽水人》年在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展出。
《生活在连州》年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
《意志的风景》年在广东美术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
《视读南疆》年在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展出。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以色列》年至年广东、广西12所大学展出。
《当相机掠过城市》年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展出。
《走进朝鲜》年在立陶宛国际摄影节展出。
《红色土地》年在美国纽约摄影节展出。
《北京》年在土耳其安卡拉展出。
《严肃的红色——朝鲜行记》年在日本东京展出。
《性感的红色——加勒比行记》年在韩国首尔展出。
《同一天空下》大型室外展年至年在连州、昆明、西安、郑州、上海等地展出。
《远望——古巴与朝鲜》年在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展出。
《极地》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南极风光》年在美国亚特兰大摄影节展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一册摄影书架
如果您感兴趣,请给我们留言。爱上摄影一瞬间
Photography摄影
欢迎早期白癜风怎么治愈白殿治疗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ly/1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