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4 18:52:45 点击数: 次
说起土耳其,想到的是棉花堡、热气球,还有历史上的土耳其帝国。这样一个亚欧交界处的国家,在文学领域有什么好看的作品吗?这本出版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穿皮大衣的玛利亚》就很不错!本书讲述了出身于土耳其地主阶级的留学生莱夫与出身落魄中产阶级德国女子玛利亚的曲折爱情故事,全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感,读完小说为他们的爱情感到深深惋惜。作者简介本书作者萨巴哈丁阿里,是一名土耳其小说家。阿里曾于年前往德国留学,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德国革命运动。回国后担任德语教师,并从事文学活动。曾因为写了讽刺总统的诗而被监禁14个月;二战后,创办幽默杂志,因为发表政论、讽刺诗而再度被捕。获释后被迫脱离写作,靠当搬运工糊口。后在逃往国外,过境时被暗杀。这本《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萨巴哈丁阿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土耳其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社会背景小说开篇设定的是年,而莱夫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大约十二年前,或者十五年前,也就是-年期间。这个时期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阶段,已经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开始。德国正逐步发展为世界强国。土耳其应该还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封建社会尚未完全瓦解,小地主正在逐步转为小资产阶级,有一些小地主则转型失败,走向破产,沦为无产阶级,底层人民的生活拮据,失业率高升。主要人物小说的线索人物——“我”,学历较高,热爱写作,细腻敏感。被银行辞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失业阶段,生活拮据。偶遇老同学哈姆迪才获得一份工作,结识了德语翻译——莱夫。从“我”的角度,对莱夫进行了观察:一个话语不多,德语水平很高,却总是被老板压榨、被同事欺负的老实人;一个把自己深深藏起来,不肯轻易表现自己的内向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默默支撑家庭的开支却常常被忽视不被重视的人。“我”看过了莱夫的笔记,才了解了他的故事,也引发了关于人生的思考。莱夫——本书的男主人公。出身于地主阶级的长子,从小性格内向,喜欢看书。曾经学过绘画,但是因为害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放弃了绘画。被严厉的父亲寄予了厚望,由父亲资助留学德国,原本打算学习制作先进香皂的技术,回家继承橄榄园产业。留学德国后,在一次画展上偶遇了《自画像》这幅画,被它深深吸引,结识了这幅画的作者玛利亚,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玛利亚——本书的女主人公。出身于落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早逝的父亲为她和母亲留下了一笔钱,却随着物价上涨而大幅贬值。平时在歌舞厅作为歌女工作,赚取生活费;同时也是一名不知名的画家,在画展上展览了《自画像》。独立、自主、真诚、开放,一方面拒绝普通男人的追求,一方面又渴望爱情,遇到爱情就像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不惜牺牲自己。主要情节玛利亚的《自画像》让莱夫和玛利亚结识,玛利亚主动结识莱夫,莱夫却含羞地跑开了,从此不敢再去观赏画作。直到再次在路上偶遇玛利亚,悄悄跟随玛利亚,来到了她平时工作的歌厅,开始了这个爱情故事。在新年夜进一步发展了关系后,莱夫突然接到了父亲猝死的消息,抓紧回到了土耳其。一年后,莱夫失去了与玛利亚的联系方式,事业上则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则成为了一名德语翻译,苦苦支撑着家庭开支。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是一幕悲伤的人间惨剧。土耳其小伙子莱夫与德国姑娘玛利亚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体现了亚洲的含蓄与欧洲的开放之间的冲突。玛利亚对莱夫的表白让我想起了英国小说《简爱》中简对着罗切斯特的那段表述。这个爱情故事源于自画像,这段爱情直接导致了玛利亚的难产死亡;听到玛利亚死亡的消息后,莱夫则像十年前一样,脱掉外套走在大街上,并最终导致了莱夫因肺炎而亡;更可惜的是,我认为莱夫在十年前失去与玛利亚的联系后,在精神上就已经死亡了,对生活不再有希望,也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从未对任何工作产生兴趣、低价出售了父亲留下来的资产给自己的姐夫、娶了公务员的女儿作为妻子、逆来顺受地承担起照顾妻弟、妻妹的责任,完全失去了自己,说是行尸走肉恐怕也不过分吧!《穿皮大衣的玛利亚》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是时代悲剧,更是个人惨案。跳出故事,也更直接地看到了文艺青年的问题:过于追求理想、忽视现实世界;无法直视问题、放弃努力解决矛盾。看到莱夫不顾财务状况贷款装修、自暴自弃变卖家产的情节真是生气啊!读小说有的时候像是照镜子,看到小说人物也看到会自己。如果你对土耳其感兴趣,或者去土耳其旅游,不妨看看这本小说,走在首都安卡拉的街头,跟着这本小说穿越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阅读土耳其青年莱夫的异国恋,思考爱情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qiweiq.com/aklly/254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