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长城外边是饕餮

发布时间:2017/8/19 16:38:39   点击数:

虚极子按:中国的长城不是堆的,老谋子的电影不是吹的。但我们必须要搞清,那些饕餮[tāotiè]到底是谁的……

▲电影《长城》海报

作为第一部采用好莱坞工业化水准体系制作的中国魔幻电影,葫芦娃爸比沉寂三年之后的归来之作《长城》让我们一起回忆或憧憬了中国人民同友邦勇士并肩打怪的美好日子。

▲布置在长城上的各种机关大杀器威力无边

(电影《长城》片段)

无疑,《长城》这部具有真正国际范的魔幻大片,其娱乐性和观赏性都远大于魔幻故事本身所表现的人性内涵和政治宣言。任何一位渴望先睹为快的观众都会被电影中三十万饕餮攻城的恢弘场面震脱下巴——估计这两天看过该片的观众,以后再去长城脚下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自驾游时,怕的就不再是那一两只伤人的大虫了,而是担心一大波“饕餮”是否正在来袭的路上!

▲多么渴望巷战的爬墙饕餮们(电影《长城》片段)

▲终于相信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电影《长城》片段)

震撼之余您一定会问:“饕餮”这种恐怖的怪兽究竟是个神马东西?为了给您答疑解惑,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关于“饕餮”的那点儿事。

现在网上能看到的关于饕餮的文章翻检的都是中华故纸堆,虚极子现在准备脑洞大开一下,把东西方的文化纸篓同时扒拉扒拉,先做一个纵向的历史穿越,再来一个横向的文化间比较。

Ready?Go!

China:关于饕餮的早期记载不少,《山海经·北山经》有云:“(敦头山)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狍鸮”也作“狍茑”,音如“咆哮”。郭璞注:“为物贪惏(婪),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又如《神异经·西荒经》中记载:“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而宋代的罗泌在《路史·蚩尤传》中则认为,饕餮是死于黄帝之手的蚩尤阴魂不散变成的:“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左传》和《史记》都说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即炎帝的姜姓后裔蚩尤),与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并称“四凶”——上古四大恶少。

▲《山海经》中的饕餮

History:饕餮纹在中国出现得比想象中的还要早,距今-年的新石器良渚文化的黄玉琮上就刻有饕餮的形象。

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早商时代,类似的饕餮形象反复出现。

▲二里头文化的镶嵌绿松石饕餮纹青铜饰板

公元前-年

美国Sackler博物馆

此外,在存世稀罕的“汉家陵阙”上我们也找到了饕餮的蛛丝马迹。

▲四川渠县沈府君阙

建于东汉延光年间:公元-年

▲你找到饕餮了吗?就在朱雀的上方!

▲它正探头往下窥视,这是东边的一只,双角的

▲西边的这只是独角的

▲这张艳照够清晰,高清无码,年拍摄的

青铜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饕餮纹饰更多地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张艺谋在影片中也采用了青铜器风格从外观到色泽全方位打造饕餮。

▲“刘鼎”上的饕餮纹饰透着一股狞厉之美

▲这件肩上饰有饕餮的青铜尊现藏于法国巴黎Cernuschi博物馆

饕餮纹的典型特征:一个正面的兽头,对称的双角、双眉、双耳,以及鼻、口、颔等,有的在两侧有长条状的躯干、肢、爪和尾等。余下空间多填以云雷纹。饕餮上有类似水牛的角、老虎的鼻和鸟的羽毛

古人将饕餮雕饰在青铜器物上,主要是突出其贪吃的习性,借此告诫儿孙克制欲望:饕餮食人无厌以致于把自己也吃掉了,开创了大饼卷手指头自己啃自己的餐饮模式。抛开本性不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饕餮的外观:兽身(牛羊类/狮虎类),人面,爪牙锋利,两腋之下或生双目或生肉翅。一言以蔽之,饕餮是个“混搭杂种”!

West:无独有偶,饕餮的体貌特征在一种西方怪物身上全可以对上号,它叫做“喀迈拉”Chimera。

▲古希腊红绘喀迈拉陶瓶公元前-年

法国巴黎卢浮宫

▲古希腊黑绘喀迈拉陶瓶

希腊雅典考古博物馆

▲阿雷佐出土的喀迈拉青铜像

约公元前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

这几件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器物清晰地显示了神话传说中喀迈拉的形象:狮身、蛇尾、背上冒出一个双角高耸的羊头——这怪物似乎是个无懈可击的全明星阵容组合。喀迈拉的组成要件与中国的饕餮何其相似乃尔!最奇妙的是,古希腊人用一个独立的羊头来解释为何在狮虎身上长出了角。其实在某些青铜器上,中国人也用过相似的办法来幻想众兽合体的完美形象,譬如在下面这件商代提梁卣上,正在吃人的虎形饕餮的背上就冒出一头带角的小山羊。

▲出土于河南的晚商饕餮食人青铜提梁卣

公元前11世纪

法国巴黎Cernuschi博物馆

▲调整角度看得更清楚

喀迈拉还经常和飞马Pegasus一起出现在各种饰物上,譬如说这件用“累金”(亦称“累丝”)工艺制成于公元前4世纪早期的金轮,上面展现的就是二者的形象——外圈是飞马,内圈是喀迈拉。

▲飞马-喀迈拉金轮公元前4世纪早期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该金轮的形状显露出意大利南部的风格,但其累丝工艺却是意大利北部托斯卡纳地区的伊特鲁里亚人Etruria(即“埃特鲁斯坎人”Etruscan)最擅长的。按照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说法,埃特鲁斯坎人是来自小亚细亚的移民。这就暗示出喀迈拉的形象可能也是随着移民的迁徙从小亚细亚传入意大利半岛的。

另外,在陶器和马赛克装饰中也出现了骑着飞马的古希腊英雄柏勒洛丰(Bellerophon)大战喀迈拉的形象。

▲古希腊红绘人物纹陶护腿(妇女纺织时平置于膝上)

公元前-年

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古希腊马赛克镶嵌地板

希腊罗德斯考古博物馆

除了这样的狮羊组合,我们还能找到喀迈拉的其他几种组合方式,都非常吻合《山海经》中有关饕餮“羊身人面”的描述。

▲这个喀迈拉是“羊身”

▲这个喀迈拉则是“狮首”上面加一个“人面”,而且也是“腋生双翼”

卡尔凯美什城墙上的“喀迈拉”浮雕公元前-年

土耳其安卡拉阿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

卡尔凯美什城墙浮雕已在阿拉米文明影响下呈现出赫梯文明晚期风格,浮雕中的喀迈拉既有人头,又有狮首,而人面上的鹰钩鼻再一次说明这个怪物的起源地应该是小亚细亚(阿纳托利亚半岛)上的的古代卢维文明(LuwianCivilization)或赫梯文明(HittiteCivilization)。

由此推测,上古时代的中东有一种混搭杂种的怪兽原型,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各自演变出中国的饕餮和西方的喀迈拉。但不论是饕餮还是喀迈拉,它们都象征着自然界中一切令人恐惧之物的集合体。而人类发乎恐惧的想象力就像影片《长城》中的那块“磁石”,不论是尖牙利爪硬角,还是凶禽猛兽毒蛇,都统统被它吸附,攒凑出一个貌似不可战胜的怪兽,等待人类来征服它。也许,只有当人们最终克敌制胜砍掉饕餮身上所有的爪牙时才会发现,暗藏在饕餮体内最深处的恰恰是人类过于旺盛的求生意志与贪婪之心。

长城外边无饕餮,饕餮就在我们的心中。

第五套人民币20元纸币正面——你找到饕餮那双贪婪的眼睛了吗?

▲古罗马银币:正反两面分别是凶兽喀迈拉和吉祥的鸽子

公元-年

战争与和平不过是一枚硬币翻转着的两面

赞赏

长按







































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ms/1332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