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美食 >> 观察丨二线城市的机遇在哪里
二线,不止于宜居
这些年,二线城市争霸赛层出不穷,更有强二线、新一线、1.5线城市等新概念崛起。今年楼市上涨,合肥、郑州、深圳、南京、上海均为过去一年涨价最多的。在本轮楼市牛中,二线城市更为获益。
而离上海最近的两个三四线城市,昆山和嘉兴,在今年也都出现了量价齐升的局面。因为新上海人的溢出效应和投资需求,直接拉动了房价上涨。
为什么?因为中国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开始发生了转变。
源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年写的《江村经济》一书里描述的江苏吴江:“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近杭州,北依苏州”自古富庶的小城镇。自年中国城市化进程重启以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战略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青睐,几乎几度成为国家战略。
昆山、嘉兴依托的是大上海,本身就在公里左右的都市通勤圈内。更有城际高铁、地铁的无缝对接,接下来更是社保、医疗等系列配套政策的融合对接。
这两个三四线城市的崛起,依托的是来自于中国目前“大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大城市化进程
什么是“大城市化”?
大城市化是一个通勤圈概念,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大城市通过建设近郊、远郊地区,通勤半径逐渐延伸到20至50公里。在日本,达到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大城市的半径受高铁、公路建设水平左右,扩张也并非单纯的同心圆扩张,而是沿主要交通干道呈放射型延伸,在放射线上分裂出许多卫星城市。就像现在上海对昆山花桥的辐射。就是大城市化的最佳案例。
东京
在“就地城镇化”的阶段里,是大量村变镇,镇变区,区变三四线小城市;但在“大城市化”阶段下,则是三四线城市人口集中向一线、强二线城市涌入——“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间房”。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向工业要就业的时代已逐渐远去,开始迈向向服务业要就业的时代。而一线、强二线城市,资本、信息聚集程度密集,服务市场需求量大,不论高端、低端各类服务业都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不管什么业,有钱赚的城市就是好城市。
而中国的大城市化进程,尚在起步:
北京与东京大都市去、纽约大都市区各项数据一览
以美国、日本作为参照。北京无论在人口规模还是在经济密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东京、纽约。大东京在仅占全日本4%的面积里聚集了25%的人口,年度东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7.2万亿元,高出全国平均值67.4%。人口决定城市,因为人口聚集先于财富聚集,人口密度越高的地方,经济密度也越高,甚至高于人口密度。
区域经济学中有句名言:“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在地区差距和区域平衡发展时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总量的差距,一个是人均的差距。在中国大城市化的进程下,会越来越追求人均意义上的增长和平衡,而不是总量规模上的差距缩小。在这场世纪人口大迁徙中,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低,但伴随人口流出,分母缩小,所以人均GDP也会提高,并且广大中西部都是资源密集型城市,提高经济效率有利于产出;而一线城市流入更多人口,再次扩大规模总量,即使人口众多但由于分子大,人均GDP也会很高。“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一样大的GDP总量,而是有差不多的人均GDP。
四个一线怎么够?
美国2亿人口,拥有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等几大核心一线城市。中国14亿人口,怎么可能就只有4个一线城市?按照上海万的人口规划来看,即便四个一线城市人口一般多,也只能容纳1.2亿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远低于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25%的大城市聚集度。
在北上广深人口严格控制的前提下,一线城市的数量扩容大势所趋。
现在有不少文章指出,广州作为一线已逐渐没落,不久将会被杭州取代。但中国的人口规模,不会轻易的让一座大城衰落,而是会让更多耀眼有特色的城市崛起,各有千秋互相补充。
在中国未来的一线版图上,既会有总量庞大的北上广深;也会有新经济转型成功、环境享誉国际的苏杭天堂;更会有伴随一带一路成长腾飞的贸易型城市。
在国际分工协作的大市场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已是城市群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甚至可以超越国界。就像让人心怀激荡的伊斯坦布尔,在苏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苏丹王宫面前,欧美的休闲中产、东亚的旅行者、还有大量穆斯林,像无比鲜艳的拼图整合出了这个魅力无穷的城市。尽管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已灰飞烟灭,但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曾经的君士坦丁堡依旧是欧亚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伊斯坦布尔的影响半径早已超越了此前帝国的疆域,尽管土耳其的首都是安卡拉——但城市的光辉足可以超越时光,成为全球化的深刻存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扩展阅读:
奇怪!北上广的创新能力竟不如这些二线城市?
文/罗天昊(经观政研院特约研究员)
一、RD经费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排名
排名
城市
1
北京
2
深圳
3
上海
4
杭州天津武汉
7
苏州
8
成都
9
广州
10
重庆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RD/GDP)是国际上通行用于反映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该指标体现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分别是以色列(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德国(2.8%)等国家,这些国家全部以高科技产业闻名世界。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国家创新,已经到了飞跃质变期。当下,以投入总值论,中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平均3%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最近几年还有起落。据华为年的年报,华为在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高达亿元。而研发投入经费超过亿的省市自治区只有9个,这意味着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都在亿以下,尚不及华为一个企业。十大城市中,除个别城市外,基本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千亿,约占GDP的6%,位居首位。深圳紧随其后,达到4.05%。上海位列第三,达到3.7%。杭州、武汉、天津,都达到了3%。基本与全球主流城市靠拢。苏州与成都,在十大城市中位于第二方阵,但是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对成都意义重大,在成渝制造业竞争中,成都的整体制造业水平,以及技术研发,基础更为雄厚,为其加冕西南地区制造业中心,奠定了基础。优良的研发水平,对于苏州也至关重要。苏州与东莞一样,是客卿经济的代表,但是,苏州却没有遭遇到东莞式的动荡与挫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苏州虽然依赖台湾等外来经济,但是起点比较高,而且很多产业技术经过沉淀,衍变为本土技术优势。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广州,作为中国最繁荣区域的中心城市,广州的研发投入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的不足,使广州在近年与深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更损害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二、人口活力(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
人口活力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上海
3
北京
4
苏州
5
广州
6
天津
7
武汉
8
杭州
9
成都
10
重庆
人口的活力对于城市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能否容纳足够的移民,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的体现,更是其有无强大的社会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深圳的常驻人口达到.89万人,而户籍人口.99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青年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使深圳充满活力与激情,亦成为中国著名的创新之城,中国首个全球设计之都就落户深圳。上海、北京紧随其后。北京的外地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左右,在全国尚属领先,但是,考虑到北京是首都,比重还是有点低,不仅低于一般珠三角城市,更远低于深圳、东莞。广州与天津接近,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广州还需要接纳更多移民,造就更富有活力的社会。而天津则应该与北京错位竞争,到北京抢人。很遗憾,天津也限车限购,无法形成比较优势。苏州人口活力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但是,其人才引进力度很大。武汉、成都作为中西部中心城市,近年来对于人口的吸附作用日益强大。未来应争取成为中西部内陆的人口熔炉,铸就富有活力的,年轻的创新城市。三、每万人专利授权量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苏州
3
杭州
4
北京
5
成都
6
广州
7
上海
8
天津
9
武汉
10
重庆
专利授权量是衡量创新活动的一个通用指标,非常直接,指向清晰。就总量而言,北京的专利授权量独步全国,达到了件,北京云集了中国最顶级的研究机构,最顶级的高校,坐拥中国最顶级的产业园区中关村,其创新能力,独步全国。就人均而言,深圳则位居第一。深圳的研发,民间活跃,企业活跃,甚至深圳一个企业华为的专利,都超过了国内某些省份。这是深圳区别于北京的一个重要的地方。苏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二,体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苏州未来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制造业领域,既要与深圳在高端领域一较长短,又要在大众制造领域,与无锡、佛山、东莞等争雄。强大的创新能力,是苏州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杭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列第三,当下杭州仍是一个制造业城市,但是,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及浙江省会城市,杭州未来的主导产业,必然是服务业,这种混杂的产业模式,其实对提升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杭州的人口活力和高校在校生人数均有不错的根基,有助于未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成都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居十大城市的第五位,紧随北京之后,令人意外。作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高校在校生人数优势突出,最近几年人口流入趋势明显,未来创新能力,应该还处于上升之中。更多的专利背后,对应更高端的科技实力。今年预计成都GDP排名将再前进一位,而这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利器。上海,天津、广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居中游,与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略有不称。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武汉
3
苏州
4
杭州
5
成都
6
北京
7
上海
8
重庆
9
天津
10
广州
当下主要国家重新掀起的工业竞争,最主要的就是高技术领域的竞争。自德国公布制造业4.0计划后,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计划,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制造业的竞争,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强国之间竞争的关键。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典型的夹心层,前狼后虎,都不好惹。尤其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未来挑战巨大。面对欧美传统发达国家这匹前狼,中国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实现突破,打破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封锁与垄断。中国制造计划中,一个核心的战略使命,就是提高制造业的质量。中国制造计划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白癜风是否传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ms/1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