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美食 >> 乱世中的环球旅行家潘德明
文章有点长,
大约需要30分钟,
请耐心阅读!
环游世界,去四处探险,
几乎是所有人都曾经有过
但一直无法实现的梦想!
为此从哈里森福特的“夺宝奇兵”
到成龙的“飞鹰计划”
我们看遍了各种冒险电影,
我们崇拜历史上那些四处旅行的探险家。
我们记得发现好旺角的迪亚士,
我们记得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
我们记得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
我们也记得第一个到达南极的阿蒙森,
我们对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
可是却对一个同样成功环游世界的
中国冒险家一无所知,
这个人在年代的乱世之中,
以徒步和骑自行车的方式独自环游了世界。
更不可思议的是,
我们在近代史的课本中学到的,
很多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人物,
几乎都在他的纪念册上留下了名字;
可是在他结束那次旅行的90年后,
谈到中国旅行家,我们脑海中首先能想到的,
还是只有四百多年前的徐霞客,
这位被忽略的旅行家的名字叫做
——潘德明
为什么他会在年代国难当头的时刻
去环游世界?
为什么在成功之后我们又对他一无所知?
在这里我们通过一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书
「环球旅行记」
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故事,
这本书印刷于年,
当时定价只要6毛5,
这个价钱在今天买不了一包纸巾,
但是却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震撼内心的故事。
在年6月29日的「申报」
上刊载了这样一则新闻,
为了锻炼自己,
顺带调查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同时振奋衰微的民族精神,
七位青年男女组成了亚细亚步行团。
他们打算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南,
步行到华人聚集的新加坡,
然后再向西去亚欧大陆交汇城市伊斯坦布尔。
大量市民听到消息后,
感到当时的上海北火车站,
欢送即将出发的亚细亚步行团。
不过潘德明并不在欢送的行列里,
当时的他还在南京的一家
名叫“快活林”的西餐厅里干活,
不过看到申报上的新闻后,
潘德明立刻冲出餐厅,
搭上了前往上海的快车。
看到这里你一定猜到了他的想法,
也许看起来有些鲁莽,
但其实他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虽然相隔了几乎一个世纪,
但是潘德明和我们一样,
从小就向往着环游世界,
他一直在默默做着准备,
看遍了有关各个国家的书籍,
之所以在西餐厅工作,
也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
步行团出发的消息,
让他终于看到了梦想成真的希望,
他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太多,
只是想着跟在大佬们背后打打杂,
顺带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可惜事情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
一路向南,还没有走出国门,
因为旅途过于艰辛,
由原来的8个人只剩下3个人;
而走到越南之后,
才发现原来当初步行团设立的
前往伊斯坦布尔的目标,
更像是一个年的“财富密码”。
团里仅存的另外两名成员,
只想在华侨众多的南洋转悠,
因为那里的华人爱国热情及强烈,
步行团所到之处都可以获得大量捐赠,
那笔钱甚至大到可以让人一生都衣食无忧,
所以他们不愿意去华人稀少的西亚,
而在亚细亚步行团之前,
已经有不少人用类似手段在南洋骗了华人很多钱。
“那时我难受极了”
这是潘德明在日记中的原话;
同伴们的退缩并非难以理解,
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我想无需赘言,
国家没办法为遥远的旅行家提供庇护,
沿途的国家要么正在经历巨变,
要么土匪强盗横行。
举目四望,
到处都是有色眼镜审视东亚病夫的目光,
这就是潘德明在踏出国门之后所要面对的前方。
但是他依旧选择孤身一人继续上路!
在离开西贡时,
他从分到的旅行费里买了一辆英国自行车,
又在新加坡制作了一本巨大的名人留墨集,
用来记录沿途的风土人情,
于是他的乱世环游世界之旅正式开始;
告别东南亚热情的华侨之后,
潘德明很快就领教到了深处他乡的滋味,
在途经一个印度小村庄的时候,
因为搞错了对方信仰宗教,
他被当地村民拒之门外,
想在村口喝点井水解渴,
没想到暗中监视他的当地妇女,
立刻就喊来了十几个手持棍棒的大汉,
他见势不妙,
只好跳上自行车,
溜之大吉。
遥远的旅途总是有喜有忧,
他在当地童子军的帮助下,
如愿见到了著名的大诗人泰戈尔。
后来又在印度古城德里得到了圣雄甘地,
还有尼赫鲁的接见,
当时他们正忙着从英国人手里谋求国家的解放;
潘德明的环球旅行
在无意中见证了很多国家的历史进程,
那些落后地区的国家和当时的中国一样,
在谋求民需的尊严和自强。
在这其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历史人物,
又几乎出现在他的那本名人留墨集上留下了见证,
继续说回他的旅程,
此时潘德明已经骑着自行车穿越巴基斯坦,
爬上了海拔一千两百多米的伊朗高原,
高原反应让他胸闷、气喘、头晕目眩,
偏不巧又迎来了一场暴风雪,
但这并不能阻止这个年轻人踏着自行车昂首向前,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
放到现在是大学刚毕业,
在为工作和前途发愁的年纪,
而潘德明并没有上过大学,
因为家境贫寒,
他其实连中学都没有读完,
就被迫辍学了。
在自制的名人留墨集的开头,
他给自己写过这样的自白:
“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
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
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
以风雪雨霜、炎慌烈日、辰星夜月
为我之奖励金。
德明坚决一往无前,
表现我中国民性于世界,
使之我中国是向前的,
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在望不见尽头的伊朗高原上,
潘德明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
而在道路的另一端,
一座伊朗小镇的居民,
早就做好了准备迎接他的到来,
因为他这一年多来的故事,
已经随着报纸传遍了沿途各地,
他特意在小镇的诊所里量了体重,
却发现这一番历程下来,
体重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涨了32磅,
他特意给家里写信分享了这件趣事。
在行程的第二年他抵达了伊朗的首都德黑兰,
按照每到一个地方,
就要找当地领导人打卡的惯例,
潘德明推着自行车就走进了伊朗总司令官邸,
值班的士兵看他寒酸的样子,
直接把他拒之门外。
说到衣着寒酸,
其实在途径广州即将出国的时候,
潘德明特意停下来收拾过自己的行装;
在寄给父母的信中他是这样说的:
“在广州,我们的工作是很忙的,
因为要领一张出国游历的护照,
和缝制一些合适的衣服,
现在我们想做童子军所穿的衣服,皮绑腿等;
因为我们到外国去,
应当穿的漂亮一点,
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
然而此刻在总司令官邸前尽管尽力做了准备,
推着自行车的潘德明,
还是被小小的卫兵看不起,
不过这个毫无顾忌的年轻人,
并不会因此感到自卑,
就像他之后成功让那些大人物
争相在自己的留墨集上留念一样,
他用一往无前的魄力敲开了沿途所有的门,
最终伊朗总司令的大门也为他敞开,
接见潘德明的那个人
正是巴列维王朝的缔造者礼萨汗,
当时的礼萨汗正忙着对国家进行现代化改造。
从伊朗出来之后,在科威特,
潘德明打算横穿当地的小内夫得沙漠,
直奔默罕默德的故乡——利雅得,
当地人劝他不要一个人穿行沙海,
那样太危险了。
而对潘德明来说,
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中前行,
正是磨练他意志的方式,
于是他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和水之后,
他一个人就骑进了茫茫沙海之中,
然后迅速被残酷的现实打脸。
夜晚的沙漠冻的他只能够靠打拳来取暖,
白天沙漠中的烈日又迅速耗干他的最后一滴水,
在穿越沙漠的第五天,
他一头栽到了路边的沙丘上,
再也站不起来;
万幸的是,
刚好一支阿拉伯商队路过此地,
才将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辗转之后,
潘德明来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那时的巴格达还没变成今天新闻中的样子,
他穿行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
除了头蒙黑纱的妇女和长袍拖地的男子,
到处都是卖艺的摩登女郎,
来往的驼队商人,
偶尔还会有豪华轿车从肩飞驰而过,
不过他街角也少不了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儿童。
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大年三十,
行走在异国他乡的街头,
推着自行车潘德明,
心中会闪过一丝孤独吗?
我们无从知晓,
不过根据后来的资料,
就在大年三十的那天下午,
他在巴格达大街上偶遇了一个叫陈福的中国商人,通过他的介绍,
潘德明见到两个从欧洲流落到伊拉克的华工,
这俩人已经有15年没有回过家,
甚至连中国话都开始变得含混不清。
他们在巴格达的旅馆里一起度过大年夜,
也是从当地华人的口中,
潘德明才得知了日本兵攻占了上海闸北的消息,从“九一八”到“一二八”,
国家危亡的消息不断从他的沿途传来,
而他所能做的只能是继续前进。
潘德明的旅途都充满了奇遇,
他在印度的原始丛林遇见了不期而至的老虎,
在埃及的沙漠腹地,
又被黄蜂蛰的得几近昏厥,
在翻越土耳其克罗卢山脉时,
他被一条大蟒蛇缠住了身子,
而当他在澳大利亚的公路上夜行的时候,
一只健壮的袋鼠又把急着赶路的他
从飞驰的自行车上撞了下来,
而这一次从巴格达出来之后,
在荒漠中孤身一人,
这位青年又遭遇了来自阿拉伯强盗的洗劫。
好在那伙人实在看不出那个「名人留墨集」
和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有什么价值可言,
潘德明才得以保住他旅行中最宝贵的两样东西,
巧合的是他刚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就碰见了一个自称来自英国兰铃公司的推销员,
潘德明此时已经在国外的报纸上声名远扬,
所以,当这个推销员发现原来他骑的那辆车
就是兰铃公司产品的时候,
为了帮公司扩大宣传,
他硬是给潘德明换了一辆崭新的兰铃自行车。
不过好景不长,
在去往圣城耶路撒冷的路上,
他的新车就被人偷了;
接下来的旅程,
潘德明只能够徒步前行,
他穿过漫天黄沙的西奈半岛,
然后在埃及一口气爬上了胡夫金字塔,
从金字塔下来之后,
他又坐船渡过地中海,
去往了传说中的希腊。
然而刚上岸不久,
家乡就传来了因为财源枯竭,
中国无力派运动员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的消息,
他很生气,
为此特意赶到奥运会发源地奥林匹亚,
然后用他学会的各种语言写下了
“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从希腊出来之后,
潘德明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
亚细亚步行团当初设立的最终目标,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他实现了步行团队能够兑现的诺言,
而接下来他还要走得更远。
从伊斯坦布尔向东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他在首都安卡拉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里
见到了土耳其国父
近代史课本中著名的凯末尔。
在那座神庙里,
凯末尔向这位来自中国的青年介绍了
正在当地进行的改革。
告别土耳其之后,
潘德明从保加利亚正式进入欧洲,
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从东方远道而来的
传奇旅行家,
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引来大量的人群围观。
不过,
当时的欧洲已是大战在即,
虽然暂时风平浪静,
但也早已阴云密布,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巴黎得到了
张学良和顾维钧的接见,
前者还在他的名人留墨纪里留下了“壮游”两个字。
潘德明的纪念册里
留下了当时很多王公贵族的笔墨,
从印度圣雄甘地,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英国首相麦克唐纳,
挪威国王哈康七世,
荷兰女王,
法国总统莱伯朗,
一直到美国总统罗斯福,
但他的旅程中,
见到更多的还是世界各地的普通人,
还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
在伊朗高原,
他和当地的土著在简陋的帐篷里一起吃的椰枣,
驼肉和自制的枣酒;
在澳大利亚,
他常常在穷苦的牧民家里过夜。
在挪威,
他跟着当地水手们坐上了一艘前往
北冰洋的“顿斯贝克“号渔船。
北极圈的风浪让他脸色苍白,呕吐不止;
巨大的冰川又让他如梦似幻,
他和水手们在严寒的冰面上围猎海豹;
也许劳动的快乐会让他抛下,
在漫长的旅途中所背负的那些压力和烦恼,
之后一艘轮船把他送到了伦敦,
而在那里,
最有意思的事情莫过于,
他在伦敦市中心的大街上看到了自己三年前
从越南西贡一路骑到亚大马士革,
之后又被推销商换走的那辆破旧自行车。
它正被兰铃公司当作展品展览。
在美国潘德明的事迹同样引起了轰动,
很多当地报纸都报道了他来访的信息,
他如愿见到了罗斯福总统,
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儿。
还和如今的很多游客一样登上了帝国大厦。
也体验了时代广场的繁华,
但是同时,
他也在纽约街头看到了大量失业的人群,
还有在废弃的邮筒边烧废纸取暖的黑人。
看见世界各地的繁华和衰败之后,
潘德明开始了他的返程之旅,
在环游世界的最后几站里,
他途径了太平洋中间的几个小岛,
令它想不到的是,
居然会在那里遇见一个来自东北大学的女生,
“九一八”事变后,
因为在东北宣传抗日,
他被日寇追捕,
因此流亡到了这里。
为了给潘德明筹集路费,
她直接捐出了自己随身佩戴的金项链,
而在澳大利亚,
一位华侨用自己攒了很久的积蓄
直接给他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时隔四年之后,
潘德明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新加坡,
在那里当地华人
破利用春节才会举行的龙灯舞会庆祝他的归来。
得知他回国后,
打算继续探索祖国的青藏高原之后,
爱国心爆棚的海外侨胞
当场就筹集了十万美元来帮助他完成梦想。
这笔钱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
年6月10日,
经过六年多的环球旅行之后,
旅行家终于回到了祖国。
然而,
经过多方辗转,
因为种种原因,
他始终无法获得前往西藏的通行证。
他在年7月6日回到上海,
而在第二天,
卢沟桥事变爆发,
国难当头,
潘德明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将华侨资助的那10万美元全部捐给了抗日前线;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
也许是理想的搁浅让他心碎,
也许是因为没有能够实现当初
对华侨许下的诺言而愧疚,
潘德明之后改名为潘子明,
将自己前半生的荣誉和声望全部压在了箱底,
一个曾经令整个世界欢呼的名字
就这样湮没在历史之中。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如有侵权请告知
而今天,
为了纪念潘德明的“壮游”之举,
我们的智能单车取名为“KM"
向那个在让人心痛的年,
怀揣环游世界梦想,
并且实现它的潘德明致敬!
-END-
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ms/1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