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饮食 >> 周末荐书从地图出发,找到我们在世界的
周末荐书
书名历史:地图上的世界简史作者
杰弗里?瓦夫罗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地图是描述野蛮时代和人类文明兴衰起伏的 媒介,它开启了我们头脑中文明的开关。地图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工具,代表着人类想要探索和理解世界的努力。
GPS和卫星图像可谓现代化的新工具,地图则与其截然相反。它带我们回到人类伊始,遵循原始的指示来接近这个世界和探知我们的历史:在树桩处向左转,一直走到池塘那里,再蹚过池塘,之后就能到达山洞。地图是智者的杰作,意在通览全局——不仅包括自己所走的路线,也包括他人的路线,还包括可供自己选择的其他路线。这套令人兴奋的书中所包含的地图,带你深入探究世界历史,寓教于乐的效果堪比其他任何一种形式。它带我们了解地球自身的起源,地球的起伏、褶皱,以及分裂、大陆、岛屿和海洋。它带我们回到公元前1万年,人们开始狩猎、放牧、种植,而后在欧洲、非洲、亚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地频频发生战争冲突。这套书精彩地揭示了地球上的生活和历史,有着怎样惊人的多样性。
雅典和斯巴达
我们能在地图上看到西方文明的兴起。西方的希腊世界形成之时,与其相对的是东方强大的波斯帝国。当波斯帝国吞并阿富汗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地区,将新的总督辖地改成了顺从的附属国时,希腊世界正以其多样性著称,各个城邦小国都竭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特性,其中处于 地位的是雅典和斯巴达。本书描绘了两国陷入战争的情形。雅典同盟及其财源被摧毁,希腊世界中各种势力归于平衡。雅典失去了其强国地位,只能勉强维持,与其他的城邦和平共处,后来全部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吞并。
罗马
对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 历史解读认为,它是个相对友善的“信义帝国”,对归顺的各民族加以保护,并使它们得以发展。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罗马的领土在不断扩张。台伯河从罗马的中心流过,而地中海横亘罗马帝国,将其分为欧洲和非洲两部分。国运的衰落和异族的入侵并没能瓦解罗马帝国,基督教的传播却使其分崩离析。君士坦丁大帝将其首都从新罗马迁到拜占庭。年后,蜂拥而至的西哥特人越过了古罗马的城墙。新的教义代替了古罗马人的权力意志,并为日尔曼人的入侵开辟了道路。拜占庭帝国成为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宝库,并以其法律、文化、金币和武力,保证了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长期稳定。
中国
毗邻俄国东部的中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个“中央王国”在文化上要优越于其他“野蛮之邦”。古代的中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其疆域一度扩展到朝鲜半岛、越南和整个蒙古,控制着横穿中亚的丝绸之路。
欧洲
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欧洲进入了黄金时代。西方的实力得到增强,“西方”的优越感也在不经意间流露,且经久不衰。
本书详细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自然科学、文学的传播情况,清楚地呈现了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分歧。这种分歧从表面上看撕裂了基督教世界,实则进一步巩固了基督教的影响。
新的宗教信仰——改革后的天主教和蓬勃发展的新教——加强了新兴国家的联系。它们带着使命感,迈向早期的现代世界。
新世界
这项使命起始于海上,与欧洲人的探险和征服精神不谋而合。葡萄牙 航海家巴托罗缪?迪亚士绕非洲航行,绘制出了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线,这条航线使来自丝绸之路的利润由之前的丰厚而大大缩减。
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穿过加勒比海后,进入了巴哈马群岛,不过他把这里误当作了印度。美洲土著居民——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印第安人——惊奇地盯着这位意大利探险家。从此,他因为发现了美洲而广受赞誉。然而,通过观察地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前哥伦布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片大陆,并在那里耕作和聚居。
然而,欧洲人的举动在让人为之兴奋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他们如潮水般涌来:哥伦布、约翰?卡特和塞巴斯蒂安?卡特、费迪南?麦哲伦、雅克?卡蒂埃、佛朗西斯?德雷克、威廉?巴伦支、亚伯?塔斯曼、詹姆斯?库克。他们勇敢探求的海上航行之旅,虽幸存的希望渺茫,但却反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这也是西方人日益突出的特征。环球航行,以及他们对从欧洲到中国的“西北通道”无休止的探索,就像是早期的现代科幻小说。探索未知的海洋和条件恶劣的海岸,挑战北极的冰川,就如同从地球前往木星的航程。唯有无赖、英雄或欧洲人乐意为之。
绘制欧洲人的思想地图,其难度不亚于麦哲伦穿越麦哲伦海峡——也就是这位谦逊的葡萄牙航海家所称的“万圣海峡”。欧洲探险家的成就让我们为之惊叹。翻过这一页,则是欧洲奴隶贸易和几乎导致种族灭绝的三十年战争——捷克和德国的人口数量减少了30%以上,半数德国男性在战争中丧生。
革命
年,随着宗教战争平息,和平局势恢复,“新欧洲”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英国、法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强国开始不断地壮大并展开较量。此时的争斗并不同于以往。
在美洲的殖民霸权争夺中,英国击败了法国,赢得了这场战争,却输给了美洲的殖民地人民。在紧急时刻,法国向美洲人民伸出援手,借机报了当年之仇。
本书表明,发生在美洲的美国革命是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这场战争发起自印度海岸、地中海,一直延伸到加勒比海和弗吉尼亚海角。地图最能直观地表明这一点。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希求称霸欧洲和世界的产物,革命的目标“自由、平等、博爱”在有些地方遭到了人们强烈的质疑。许多不幸的将领遭到杀戮,大批新征入伍、几乎没经过军事训练的士兵,在君主制国家雇佣兵的 火炮前溃不成军。
我们看到,旧的君主制国家和公国经由战争转变为“共和国”,但是其背后的故事却并不怎么令人愉快。地图上清楚地标明了法国革命力量的发展状况,却无法对法国“共和制”的军事行动所及之下“血的海洋”加以美化。
拿破仑?波拿巴继承了法国革命的成果,并借此建立了他的大帝国。与法国不和的国家,像“引水鱼”一样被新兴的强大的法国钳制在边境。
波兰人、犹太人和那不勒斯人的境况相对好一些,而荷兰人、德国人、米兰人的处境却不见得比原来更好。
殖民地
18世纪末,大批罪犯涌入澳大利亚,并在这里定居。年,马修?弗兰德斯进行了 次环绕“未知的南部岛屿”的航行,也是在这一年,拿破仑退位,去往他那座南方小岛。统治新南威尔士州的英国总督 次在信件中使用“澳大利亚”一词。年,在其推荐下,“澳大利亚”一词被采用作为这片殖民地的官方名称。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拉丁美洲地图,形成于拿破仑战争时期。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并逼迫西班牙的当朝王室退位。在此基础上,南美洲的革命者驱逐了西班牙王室派驻的总督,宣布成立共和国。
美国
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契机,美国将“路易斯安那购置地”纳入版图。战争的巨额费用使得法国国库亏空,于是拿破仑将南自佛罗里达柄状的狭长区域、北至现在的蒙大拿州之间的大片土地,以每英5美分的价格贱卖给了美国,但奴隶制问题使当时的美国政府如何将这块土地融入版图成为难题。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究竟是应该蓄奴,还是应该废除奴隶制,使其成为“自由乐土”?这场争论最终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的。
年—年,美国内战爆发,血流成河,两败俱伤。本书清楚地表明,这是一场工业化的现代战争,北方联邦的胜利在于其对地利的把握。内战和战后重建使得美国迅速跃升为强国,并最终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非洲
年—年,欧洲人展开 一搏,疯狂地瓜分非洲的土地。他们划分出令人震撼的 边界线,道道都是直线,笔直地穿过部落的边界。仅仅花了一代人的时间,他们就攫取了非洲90%的土地。更为讽刺的是,欧洲人征服非洲的初衷,是希望欧洲困乏的平民和绝望的农民能够迁移到这些地方,如比利时属刚果、德意志属东非、意大利属利比亚,开始新的生活,并为母国创造财富。这些人确实也选择了成群结队地移民,但却都迁往了美国。
亚洲
俄国和日本见证了美国巨人的崛起。为了确保各自的利益,双方也发生了一场大战。年—年的日俄战争,主要原因在于争夺地利。俄国想要控制朝鲜、控制对中国的贸易,以及地处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个繁荣港口——俄国人称其为“通往东方的窗口”。所以,他们一路穿越荒原修建跨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克服地理上的不便,驱除沙皇所称的“黄祸”(此理论认为黄种人是白种人的威胁)。
日本有感于自己的势力受到削弱,甚至丧失了地理上的优势,因此他们入侵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将其作为自己的腹地,以便削弱中国以及盎格鲁—萨克逊人在亚洲的势力。
世界大战
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德意志帝国,也摧毁了其他三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活动——主要表现为波兰共和国和波罗的海诸国的成立——削弱了俄国对于德国东部边境的牵制力,使俄国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德国构成强大的威胁。
本书描绘了德国势力的扩张如何侵入哈布斯堡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留下的真空地带,以及德国军事力量如何近乎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希特勒发动的种族大屠杀意在灭绝犹太人,奴役俄国人,使“心脏地带”(指欧亚大陆的中部)回荡着德国民谣。
东亚也同样面临重重险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都通过战争扩张了势力,实力不断增强,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在 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作为战胜国之一,迅速攫取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以及太平洋上的诸多群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更加得寸进尺。中国,一开始是作为美国的盟国,同美国联手对抗日本,后来则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并将这种关系持续至今。
的爆发,是因为共产主义阵营中没有人认为美国会在朝鲜拥有利益,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就连美国人自己也并不清楚这一点——美国这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ys/1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