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饮食 >> 帕慕克文学课保持天真和感伤,不要试图取悦
“奥斯曼帝国瓦解后,时间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座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的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的想象力却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视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追忆往昔,回想过去的自己,问题不在于我是否要立即点一根烟。事实上,过去的那种对化学体验的渴望早已不复存在。我只是很怀念过去的那个我,就像怀念一个勇敢的朋友或者一张英俊的脸。我所渴望的只是做回曾经的我。我总觉得自己仿佛被迫穿上了别人选中的衣服,使我成了我所厌弃的那一类人。假如重新抽烟,我就会再次对黑夜产生强烈的感受,甚至感受到我过去曾经有过的恐惧。”
——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想象——将意义揭示给他人的能力——是人性最大的力量。小说的神奇机制使我们能把自己的故事当作所有人的故事展现出来。他人变成了“我们”,我们则变成了“他人”。一部小说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业绩。”
“文学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讲述并研究人类的基本恐惧:被遗弃在外的恐惧,碌碌无为的恐惧,以及由这些恐惧而衍生的人生毫无价值的恐惧……不论何时我面对这些伤感、烦恼,通常以夸张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它们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黑暗。”
——帕慕克获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帕慕克之于土耳其:只要人们深感“屈辱”,“自豪”的民族主义就会显现
后现代文学档案
奥尔罕·帕慕克(OrhanPamuk),土耳其当代著名小说家,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追索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掘了文化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代表作有《白色城堡》、《黑书》、《我的名字叫红》、《纯真博物馆》、《雪》等。
OrhanPamuk,Balkon()CourtesyofYap?KrediKültürSanatveYay?nc?l?k
帕慕克原来的梦想是成为画家、摄影师、建筑师,后来做小说家,“通过文字而不是视觉图像去观察、描述和重新解读宇宙”。年冬天,帕慕克又重拾相机,5个月用长焦镜头在阳台上拍摄了张彩色照片,“一段充满创造力的时期”。从他的阳台上,可以看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入口、古城、地平线、亚欧两侧、山丘以及遥远的岛屿、山脉和飞鸟。年2月,“奥尔罕·帕慕克:阳台”摄影展,展出多张照片,呈现“伊斯坦布尔微妙且不断变化的景色”。
脑洞
不要试图取悦读者/用户,诺奖作家帕慕克的64个忠告
“孩子,你写作专栏的目的是为了教导读者,还是为了娱乐观众?”我脱口说出心中浮现的第一个答案:“为了娱乐观众。”他们不以为然,“你很年轻,在这一行里还嫩得很。”
我希望读者们能够体谅:那时的我虽然年轻热情、创意十足、干劲充沛、聪明又成功,但仍在自恋与自信之间徘徊不定,在远大志向与自私投机之间犹豫不决……
许多年后,当我发现自己也摆出同样的姿态对付年轻记者时,我才明白,尽管当时这三位大师看起来一副对我毫无兴趣的样子,只是自顾自地谈话,但事实上他们非常留意我是否受到感化……
《黑书》:帕慕克最具野心的作品,三大师教你写作的64个忠告
这是帕慕克版的“消失的爱人”,充满阿拉伯式花纹,叙述了伊斯坦布尔土律师卡利普寻找失踪妻子如梦的故事。他相信如梦的出走与她的同父异母哥哥耶拉的失踪有关,后者是知名的报纸专栏作家。他探寻耶拉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探访耶拉曾经到过的场所,用耶拉的方式思考,变成了他的替身,假扮他写专栏……一部有凶杀案而不指明谁是凶手的侦探小说,重新认识国家、寓言、政治、社会讽刺、呼愁感的历史之旅。
帕慕克在北京一次演讲时说:“精神是小说家们一生都在努力揭示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幸福和不幸并不是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而是来自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法国诗人马拉美说得好:世上一切存在都是为了被写进书中。想象就是把意义揭示给他人的能力,它是人性最大的力量。”
在《黑书》第八章“三剑客”,主人公在酒吧遇到三位崇拜的老作家,记下他们对于字字珠玑的忠告和相互争论;A、B、C是他们的化名。
……这三位在我的文学想像中如卡夫山一样高不可攀的传奇性的七旬老者,而是看见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坐在同一张桌子边喝酒,就好像大仲马笔下的三剑客在酒馆里喝酒……
但事实上,在他们的文学生涯中,这三位挥笔之士从来不曾停止彼此谩骂。将近半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历经了两个苏丹、一个哈里发,还有三个总统,这三位好战的作家始终互相攻击,指控对方犯下各种罪行(有时候的确一针见血):无神论、青年土耳其主义、亲法主义、民族主义、共济会主义、凯末尔主义、共和主义、通敌叛国、保皇主义、西化主义、神秘主义、抄袭剽窃、纳粹主义、犹太主义、阿拉伯主义、亚美尼亚主义、同性恋、变节、宗教正统主义、大美国主义,以及为了跟上当时的流行话题,还有存在主义……
我仔细端详了三位作家好一会儿,接着,在一股内在冲动的驱策下,我走上前来到他们桌边,简单自我介绍了一下,然后分别给予三个人我小心拿捏后相同分量的赞美。
身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专栏作家,我之所以有胆量去接近这三位伟大的前辈大师,基本上是因为我心里很清楚,我比他们三个人更多地吸引读者,我收到的读者信件比他们多,我写得比他们好……
这便是为什么我会很欣喜地把他们对我的不屑一顾,解释为我个人的胜利。倘若我不是一位成功的年轻专栏作家,而只是一个满怀仰慕的平凡读者,他们自然会对我友善得多。一开始,他们并没有邀请我坐下,于是我等着。接着,好不容易他们准我坐下后,却把我当成服务生一样使唤我去厨房,于是我就替他们服务。他们想翻一翻某本周刊,我当然义不容辞跑去书报摊帮他们买。我替其中一个人剥桔子,替另一个人捡餐巾好省得他弯腰,我更顺着他们的期待,卑躬屈膝地回答:不是的,先生,很可惜我法文很糟,我只是偶尔晚上会一边查字典一边努力研读《恶之花》。虽然我的无知使得他们更无法忍受败给我的事实,不过我极度的自我贬抑似乎减轻了罪过。
当他们谨慎而礼貌地辩论着最后一个主题时,我注意到他们朝我瞥了几眼,白色的眉毛扬起质疑,于是我也抛出我粗浅的意见:这则故事就和所有的故事一样,之所以被加进那里都是因为内容有趣,不过作者却刻意用一层教训的薄纱来掩饰它。“孩子,”其中一位说——昨天我参加的便是他的葬礼——“你写作专栏的目的是为了教导读者,还是为了娱乐观众?”我很努力想要证明自己对任何主题都能当场提出明确的想法,所以我脱口说出心中浮现的第一个答案:“为了娱乐观众。”他们不以为然。“你很年轻,在这一行里还嫩得很。”他们说,“让我们给你一些简单的忠告。”我激动得一跃而起。“先生!”我说,“我想把你们的每一句忠告都抄下来!”我立刻冲到收银台,向老板要了一叠纸。在这里,亲爱的读者,我希望能与你们分享我得到的忠告。
我明白有一些读者急着想知道这三位大师早已为人遗忘的姓名,读者大概很期待我至少会悄悄说出他们的名字。不过,既然我一路下来始终刻意避免泄露这三位作家的身份,那么显然此刻我也不打算这么做。主要不是怕扰乱这三人组在坟墓里的安息,而是我想借此淘汰掉那些不够格的读者,只让剩下有资格的人知道他们是谁。
为了这个目的,我将用化名来称呼三位已逝的作家,这三个化名取自三位奥斯曼苏丹在自己的诗作下的签名。读者们要先能够分辨出哪个化名属于哪位苏丹,接着再通过三位诗人苏丹与三位大师名字之间的相似处,从中推演,或许便能解开这个拐弯抹角的谜题。然而,真正的奥秘则藏在三位大师所布下的虚荣棋戏中,他们借所谓的“忠告”来推移棋子,制造出一个神秘局面。由于我依然不十分明了这个秘密之美,因此,就好像有一些可悲的无能之士借助报纸上的西洋棋解说专栏,来解读大师的一举一动,同样地,我也在大师给予的忠告之中,插入括号附加说明,以表达我个人的卑微见解和想法。
A:阿德利。寒冬的那一天,他身穿一套米色的英国羊毛西装(在我们国家,所有昂贵的材料都被冠上“英国”的称号),打着一条深色领带。高大、体面的白色小胡子梳得平整。拿着一根手杖。看起来像一个没有钱的英国绅士,虽然我也不确定如果一个人没有钱的话,还能不能算得上是英国绅士。
B:巴赫替。他的领带歪歪扭扭的,就跟他的脸一样。他身穿一件皱巴巴的旧外套,上面渗着污渍。一条链子从背心的扣眼里垂下来,连上他放在背心口袋里的怀表。不修边幅,笑容满面,总是烟不离手,只不过这个被他昵称为“我惟一的朋友”的香烟,到头来终究背叛了他的痴情,害他心脏病死去。
C:瑟马里。矮小,爱跟人唱反调。尽管他想保持整洁,但怎样也改变不了一身退休老师的打扮。那邮差一样的退了色的外套、裤子和国营苏玛集团商店买来的厚胶底鞋。厚重的眼镜,夸张的近视,“骇人”的丑陋。
以下便是大师们字字珠玑的忠告以及我狗尾续貂的补注:
1.C:纯粹为了娱乐读者而写作,将使得专栏作家迷失在浩瀚的大海中,没有指南针的指引。2.B:专栏作家不是伊索也不是鲁米。故事会自然生出教训,但教训却不会产生故事。3.C:不要试图配合读者的智慧,要配合你自己的智慧。4.A:教训便是你的指南针。(显然在指涉C的第一条。)5.C:你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坟墓和历史中挖掘秘密,不然你没有资格谈论“我们”或东方世界。6.B:关于东方与西方的主题,关键隐藏在“留胡子的阿瑞夫”说过的一句话中:“可悲的愚夫啊,你们的船朝东方行驶,可你们却望向西方!”(留胡子的阿瑞夫是B在专栏中,以一位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的英雄。)7.A、B、C:善加利用警言佳句、轶事趣闻,也别忽略笑话、格言、谚语和精选诗词。8.C:你无须为了找一句座右铭来总结你的文章而绞尽脑汁;相反,你应该替这句已经选好作为结论的座右铭,寻找最适合的题材。9.A:第一句话还没想出来之前,别妄想坐下来写作。10.C:你必须拥有某种诚挚的信仰。11.A:就算你并没有某种诚挚的信仰,你也要设法让读者相信你的信仰是诚挚的。12.B:读者是一个小孩,想要去参加嘉年华会。13.C:读者绝对不会原谅任何一个污蔑穆罕默德的作者;不仅如此,真主也会处罚这种人,使他瘫痪。(察觉到第11条是针对他的挖苦,C在此予以反击,暗指说A之所以一边嘴角轻微瘫痪,是因为他写过一篇文章探讨穆罕默德的婚姻状况和经商背景。)14.A:别跟侏儒过不去,读者喜爱侏儒。(为了回应第13条,他在这里嘲笑C的五短身材。)15.B:谈到侏儒,举例来说,侏儒在于斯屈达尔的神秘住所,会是个有趣的主题。16.C:摔跤也是个有趣的主题,不过只限于在体育版中。(认为第15条是在侮辱自己,于是他暗示B对摔跤的兴趣以及根据摔跤而写的系列,使大家揣测B其实是位鸡奸者。)17.A:读者是个已婚、有四个小孩、入不敷出、智商只有十二岁的人。18.C:读者就像猫,会反咬喂养它的主人。19.B:猫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不会反咬喂养它的主人。然而它知道不要相信任何宠爱狗的作家。20.A:不要去研究什么猫啊狗的,你应该关心的是你祖国的问题。21.B:确定你手边有国外领事馆的地址。(影射一个谣传,据说在二次大战期间,C拿了德国领事馆的钱做事,而A则是拿英国人的钱。)22.B:尽管去跟别人打笔仗,不过你得先懂得如何中伤那个家伙。23.A:尽管去跟别人打笔仗,不过你得先有个上司替你撑腰。24.C:尽管去跟别人打笔仗,不过你得先准备好一件厚大衣。(衍伸自B的一句名言,B曾解释说他之所以避开独立战争,选择留在伊斯坦布尔占领区,是因为“我受不了安卡拉的冬天”。)25.B:回答读者来信。如果没有人写信来,那么就自己瞎掰几封,然后回答这些信。26.C:雪赫拉莎德是我们的前辈和导师。记住,你所做的,只是在组成“生命”的每一个事件中,增添十到十五页的故事。27.B:不必读太多书,但每一本都要以热情来阅读。如此,你将会比那些囫囵吞枣的人显得更为饱览群书。28.C:要积极,努力结识重要人物,这么一来,等他们翘辫子后你才会有相关的往事可以写。29.A:别以“亲爱的亡者”作为悼文的引言,结果到头来却是在侮辱死者。30.A、B、C:千万克制自己避免用下面的句子:一、亲爱的亡者昨天还在世上。二、文人总是受到忘恩负义的对待——我们今天所写的文章到了明天就被人遗忘。三、你们昨天晚上有没有听到收音机里的某个节目?四、时间过得真快!五、倘若亲爱的亡者还活在世上,不知道他会怎么看待这一丑闻?六、在欧洲,大家不会这么做。七、几年以前一块面包只卖这么几库鲁。八、然后这件事情也让我联想到这个和这个。31.C:只有对写作艺术亳无概念的人才会用“然后”这个词。32.B:任何艺术风味,都不应该出现在专栏中;出现在专栏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艺术。33.C: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艺术欲求,强奸了诗词,别去仰慕这种人的才智。(讥讽B的诗意倾向。)34.A:信笔挥洒地写,你将会轻易得到读者。35.C:呕心沥血地写,你将会轻易得到读者。36.B:如果你呕心沥血地写,你将会得胃溃疡。37.A:如果你得了胃溃疡,你将会成为艺术家。(到这里,他们发现彼此头一次和乐融融地交谈,不禁哑然失笑。他们全笑了起来。)38.B:快一点变老。39.C:没错,尽可能快一点变老。要不然你如何写得出一篇动人的迟暮之作?40.A:三大课题,毋庸置疑地,是死亡、爱情和音乐。41.C:不过你必须替爱情的主题下定论:什么是爱?42.B:去寻找爱。(提醒读者,这里插入一段长长的沉默、静寂和阴郁。)43.C:把爱隐藏起来。毕竟,你可是一位作家!44.B:爱是一种追寻。45.C:把你自己隐藏起来,如此一来,人们会以为你真的有不可告人之处。46.A:让人们猜测,以为你有个秘密,女人便会爱上你。47.C:每一个女人都是一面镜子。(这时他们又开了一瓶茴香酒,也倒了一点给我。)48.B:牢牢记住我们。(我当然会记住,阁下!我说。而我也确实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提及他们和他们的故事,相信细心的读者可以作证。)49.A:到街上去走走,研究人们的脸。那会是一个好题材。50.C:让人们假定你知道一件历史悬案。不过,很遗憾地,你却不能写出它的来龙去脉。(紧接着,C说了另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对他的爱人说:“吾即汝”——日后我会将它改写成另一篇文章——我感觉到是这个奥秘的出现,把半世纪以来互相指责的三位作家结合到同一张桌子上。)51.A:绝对不要忘记全世界都讨厌土耳其人。52.B:在这个国家里,我们爱我们的同胞、我们的童年、我们的母亲。你要这么做。53.A:不要引用题词,它们只会杀死作品中的神秘!54.B:如果作品难逃一死,那么尽管扼杀神秘。杀死倡导神秘的假先知!55.C:如果你非得要引用题词,那么不要取材自任何从西方传来的书籍,那儿的作家和主角跟我们截然不同。除此之外,也绝对不要从任何一本你没读过的书里取材。毕竟,这正是鞑迦尔的末世学。56.A:记住,你既是撒旦也是天使,既是鞑迦尔也是“他”——一个完全善良或完全邪恶的人终究会让读者倒胃口。57.B:然而,万一有读者发现,原来自己从头到尾都被伪装成“他”的鞑迦尔耍得团团转,原本他一直认定看似救主的人竟然是鞑迦尔,那么他很可能趁你不备在暗巷里打死你。我可不是在唬人!58.A:没错,所以你必须把秘密藏起来,千万不可以把这一行的秘密给出卖了!59.C:这个秘密便是爱,你要牢记在心。关键的字眼就是爱。60.B:不,不对,关键的字眼写在我们的脸上。去观看,去倾听。61.A:是爱,是爱,是爱、爱、爱!62.B:对于抄袭也不要过于胆怯,毕竟,在阅读与写作的领域里,我们之所以能得到这无足轻重的成就,其中的秘密,正如我们所有其他秘密一样,都藏在神秘主义的镜子里。你听过鲁米的《两画家之争》这个故事吗?他也是从别的地方偷来的,但他自己……(我知道这个故事,阁下,我说。)63.C:等你老了以后,你会开始质疑究竟一个人能不能做他自己,到那时候,你也会开始质问自己究竟有没有搞懂过这个秘密,这你可别忘了!(我不曾忘记。)64.B:也别忘了老旧的公车、草率成书的作品、有毅力的人,还有那些理解力比不上别人的家伙。帕慕克:小说的价值在于激发读者追寻中心的力量
年,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做了六场演讲,阐述关于小说艺术的思想,随后结集出版,定名为《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TheNa?veandtheSentimentalNovelist),向席勒的著名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致敬。
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博尔赫斯的《论诗艺》、米沃什的《诗的见证》、埃科的《悠游小说林》、乔治·斯坦顿的《大师与门徒》等等,全都出自诺顿讲座。
帕慕克心目中最伟大的作家不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司汤达或者托马斯·曼,他心目中的英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福克纳、普鲁斯特和纳博科夫。
“小说价值的真正尺度必定在于它具备激发读者感觉生活确实如此的力量。小说必须回应我们关于生活的主要观念,必须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这样的期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期待,也就明白了小说实际是什么。”
天真的小说家:率性地写作,没有意识到自己写作过程的所运用的技巧,相信自己可以准确地表达再现自然景观,揭露生活的意义。
感伤的小说家:反思性,在许多伦理道德原则下,不断地衡量、评判自己的表达,理智地分析。
我们作为读者也是天真的和感伤的。
阅读小说的真正快乐在于可以不用从外部,而是直接从生活在小说世界的主人公眼中观看那个世界。
小说能够打动现代人,事实上能够打动一切人类,正因为它是立体的虚构。我们无须承受哲学的艰难或者宗教的社会压力,就可以获得有关世界和生活的最深刻、最宝贵的知识——而且是以我们自己的体验,使用我们自己的理智实现这一点的——这样的梦想是一种极为平等、极为民主的希望。
这也许是因为一部优秀小说的每一个句子都会在我们心中激起一种深沉而又真切的感觉,使我们知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意味着什么,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种感觉本身的属性。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旅程,我们在城市、街道、房屋、寓所和大自然中度过的生活所包含的不是别的,而是对一种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的隐秘意义的追寻。
为文学小说确定中心的挑战使我们知道文学小说的意义难以清晰表达,也不可被缩减为任何别的东西——就像生活的意义一样。现代世俗化的个人尽管也深刻认识到努力的无益,但在试图定位所阅读小说的中心时,还是禁不住去反思生活的意义——因为追寻这个中心就是追寻他自己生活的中心以及世界的中心。如果我们阅读的小说,其中心并不明显,我们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要反思这一中心并决定它与我们自己的存在观的距离。
当我们看完这本书,留在我们意识里的不是历史及其意义,而是我们念及人生的脆弱、世界的广阔无限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华兹华斯努力实现一种不同的诗歌效果,据柯勒律治所写,华兹华斯的目标是:“从习俗的昏沉里唤醒心灵的注意力,将心灵指向我们面前世界的可爱与神奇,赋予日常事物新奇的魅力,激发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情感。”在我作为小说家的三十五年中,我一直认为这就是托尔斯泰所做的,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和托马斯·曼所做的—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们传授给我的小说艺术。
1、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作者梳理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脑子里在频繁地交错地进行的意识活动。
跟随叙述:我们观察总的情景并跟随叙述。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追随作者的叙述,努力理解所遇到的事物可能暗示的意思和主要观念。
想象的加入:我们把词语化为意识中的意像。
评判真实性:我们意识的另一部分在追问,作家所说的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体验。努力去与我们个人的生活经验比较,考察是否真实。
评价技巧:评价比喻的精确性、句子的构造等技巧问题。
道德评判:对人物的抉择和行为作出道德评判,这个过程也包含了对作者的评判。
自我收获:在执行上述意识活动,我们祝贺自己获得了知识、深度、理解。
记忆:随着阅读内容的加长,记忆在一刻不停地、剧烈地工作。
追寻中心:整个阅读过程,我们一直在追寻小说隐秘的中心。
“小说艺术之所以能提供最精美的成果,不在于评判人物,而在于理解人物;让我们不要被意识中道德判断的部分所主宰。我们阅读小说时,道德当然是整体景观的一部分,但却不应该是从我们内心升起并指向小说人物的。”
2、这一切真的发生在作者身上吗?
阅读小说时,真实与虚构,逻辑与理性,这两对矛盾一直共存于我们的意识中。当我们混淆了真实与虚构时,是因为小说赋予了读者这种想象,融合了虚构与真实。如何能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是真实存在,那是因为小说都是作者的感知体验的表达(感知体验指人物在个人真实生活细节中获得的感知),而当我们把作者的感知体验与我们自己的感知体验比较时,便会发现那如同镜子一般实现了再现或者是比真实的感知体验更强烈地被表达出来,因此也就有了真实感。
3、人物
对于人物的理解,不是单一从人物性格和道德去评判,而应该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ys/2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