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饮食 >> SISU传承上外气质筑梦世界舞台驻
●●●●●
编者按: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每年的毕业生中,不少人选择从事外交、外事、外宣、外经贸、外语教育等领域的工作。“外”仍然是上外毕业生就业选择中最显而易见的关键字。“外”不仅仅指“从事涉外”,更代表了“沟通中外”——拥有世界眼光,也具备中国情怀,这既概括了上外人职业选择的特点,更是上外气质的重要体现。那么,为什么选择驻外工作,驻外工作有什么特点和经历,驻外工作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期新媒体中心和外交英才俱乐部联合采访了几位驻外工作的上外青年校友,共同走进他们的驻外工作与生活。
▉挥洒无悔青春服务大国外交
徐湾
徐湾,
届英语学院毕业生,
就职于外交部,
现驻阿富汗。
年,在上外读书的徐湾选择加入中国解放军,开启了他两年的军旅生涯。从高楼大厦到深山密林,白天执勤训练,夜里挑灯苦读……对徐湾来说,这场壮丽的旅行不仅磨练了他的体魄与心志,更坚定了他服务人民与祖国的理想信念。
徐湾主持使馆招待会
复员后,他回到母校,参与建立了外交英才俱乐部,并担任首届主席。年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外交部工作。深沉的家国情怀让他再次做出选择——前往阿富汗驻外。“我申请来阿富汗,主要出于国家实际外交工作需要。这个国家集文明古国、邻国、战乱国和‘帝国坟场’于一身,在世界史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特殊作用,与我国安全和利益息息相关,值得深入研究。”谈及为什么到局势动荡的阿富汗驻外时,徐湾如是说。
徐湾接待联合国外交官
喀布尔街头巷尾,军警荷枪实弹,哨卡碉堡随处可见。目睹了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苦难后,对战争与和平这个永恒的话题,徐湾有了发自内心的感慨:“战争无荣耀可言,失败或胜利都会过去,但创伤永远印刻在人们心中,不可治愈。作为中国人,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输入
严子康,
届法语专业毕业生,
就职于外交部,
现驻科特迪瓦。
受到上外“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熏陶,严子康在大学就确立了从事外交工作的志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最终考入外交部,圆梦外交。
严子康接待林毅夫教授
谈起外交工作,严子康对跨文化交流中误解的产生和化解深有体会。“日常外交工作中,作为一个沟通者,我们会直面各种误解,这时三言两语难以解决问题,而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处理矛盾的过程中,他学会全面认识问题,设身处地地深入思考,用真诚的交流化解矛盾。
严子康在中非约翰内斯堡峰会
驻科特迪瓦的经历让他领略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广阔天地,也让他见证了中非的友好发展。他深沉地热爱这份工作,并深情地说道:“驻外就像是一场恋爱。”
▉沉淀冷静思考诠释世界变化
输入
金旼旼,届
国际经济法专业毕业生。
就职于新华社,
现驻华盛顿。
问及当初为何选择这份工作时,金旼旼笑称“阴差阳错”。新华社报道后,他被分配到国际部经济室,从事了国际财经报道这份听上去专业匹配度高、实则性质迥异的工作。
金旼旼在华盛顿演播室和北京连线做直播
驻外是一件辛苦事。六点半起床,早餐期间听新闻看报纸,八点半前往办公室,早会后处理邮件浏览电讯稿,之后是日常采访或写稿的工作。而最忙的时候是晚饭后,深度分析的稿件写作和与北京编辑的沟通工作都在夜幕降临后展开……这是金旼旼作为一个驻外记者平常的一天。
金旼旼在华盛顿演播室出镜点评中美
多年来,他一面始终坚守媒体人的态度,与虚假信息斗争,开辟通往真相的坦途;而另一面,他坚持自己的“温度”——不仅要将真相带给民众,更致力于借真实报道使国民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从而更加理性。
输入
倪瑞捷,届
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
就职于新华社,
现驻拉美工作。
“走上驻外之路,其实缘于偶然。”倪瑞捷大四在哥伦比亚交换,回国时许多企业已经结束校招,而新华社的招聘相对较晚,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成功了。从此,他便踏上这段奇妙的旅程。
倪瑞捷G20外长会采访外交部部长助理张军
驻外在他的人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年里,上外给予他扎实的语言功底,让他从容地讲述拉美故事。年,他于坎昆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身处其间更能开阔视野。同年,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去世,他前去支援报道。当时老人们在大街上嚎啕大哭,自发聚集在哈瓦那广场。每个人都前去献花,送别领导人。眼见此景,他感受到人们发自内心地尊敬这位总统,也被 的强大魅力所感染。
倪瑞捷在古巴报道卡斯特罗去世
驻外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对祖国的感情也日渐厚重。近几年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喜,每年回国,他都会看到祖国更好的一面,也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
输入
邹乐,
届法学专业毕业生,
就职于新华社,
年10月--年3月常驻土耳其。
在邹乐眼中,“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家国情怀。”他选择以记者的视角报道世间百态,并主动申请驻外。
年7月,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左)访华前夕,
采访总统中国行并合影。
“对土耳其政变的报道让我对文明冲突与大国博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祖国的韬光养晦、和平崛起倍加期待。和平弥足珍贵,愿百姓不再成为战火殃及的池鱼。”谈及驻土耳其的工作经历时,邹乐如是说。
年7月,邹乐在土耳其安卡拉报道未遂军事政变
谈起自身职业,邹乐说:“记者肩负记录社会变迁、推进社会进步的职责,能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和新鲜事物,虽然很辛苦,却也很酷。”他认为记者最重要的品质是“强迫症”——一种不达心理预期、不接近真相不罢休的态度。把报道做得尽可能客观、真实、全面,是他多年来的坚持。
▉沟通创造价值促进中外交流
输入
段妍,
届法语专业毕业生,
就职于中国路桥,
现驻刚果办事处。
段妍本来没想过到路桥工作,但大四上学期偶然的一次路桥推介会上,她被极具亲和力的领导说服,于是选择去非洲,体验不同的生活。
段妍在“世纪工程”蒙内铁路竣工前与工作组一起进行全线考察
从年来到马里,段妍经历和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比如参与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建设,出席高端论坛如钓鱼台等会议会晤……在这些工作中,她对语言学习也有了独特的体会,“语言只是我们的敲门砖。不要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中,而是慢慢发现其他潜能,逐渐让自己独挡一面。”
段妍作为中国路桥市场部代表
为时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姜瑜讲解中国路桥历史
上外英法双语的四年培养,为她打开了非洲这扇神奇之门;驻外的日子有苦有乐,但一想到马里政变时祖国全力的救援,她便有了坚实的后盾,踏实安心了下来。
输入
郑泽凡,届
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
华为公司终端区域经理,
现驻伊拉克。
年,郑泽凡入职后先去了迪拜,后被派往伊拉克代表处。当时,他被伊拉克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而并未考虑过环境的艰苦。
郑泽凡在埃尔比勒的办公室
两年多的外派生涯中,他深感政局不稳定对生活造成的影响之大。年9月,郑泽凡见证了库尔德独立公投,局势变得紧张。郑泽凡的驻地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埃尔比勒相对安全,而首都巴格达则十分危险,爆炸每日都会发生,人们需乘坐防弹车出行,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安全区域内。
所驻国紧张的局势也让他更想念自己和平的祖国。在驻外时,当看到很多“MadeinChina”的商品,在电视上看到中国海军巡航亚丁湾时,在领事馆看到国旗和国徽时,他会觉得很自豪,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因为乐在其中,尽管环境艰苦,工作繁重,他也从未有所抱怨或后悔。
郑泽凡在伊拉克的第三个春节
▉来自学长学姐的建议
谈到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几位青年校友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两个关键词,“语言”和“知识”。他们说,“精湛的外语水平是上外毕业生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是涉外工作的重要工具,更是个人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他们都认为,提升外语能力,一定要珍惜大学四年时光,养成外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夯实外语基础,把握上外提供的多元化国际交流机会,在海外交流、外事活动中不断提高外语实践能力。
“知识水平决定职业发展的高度”,这里既包括已有的知识积累,例如对涉外工作对象国的“国情”认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涉外工作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等,更包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敏感度,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涉外工作中跟上时代的节奏。
此外,他们强调了规划的重要性,“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创造条件了解想要从事的职业,了解它的要求、发展轨迹和对你生活的意义”,希望有志于驻外工作的上外学子通过积极规划、勤于学习、主动积累,找到最适合自己能力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
带着上外四年学习生涯赋予的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包容开放的胸怀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想,上外毕业生们,用青春服务大国外交、用思考诠释世界变化、用沟通促进中外交流。从事涉外,沟通中外,上外人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来源
学生工作部(处)
策划
外交英才俱乐部SISU新媒体中心
记者
李明媛郭晓宇曹羽晗尹伊君田仕宇王祺玉孙锦安
编辑
李明媛郭晓宇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