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饮食 >> 土耳其之旅四和平谷犹太会堂
年12月29日,我们来到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灯塔加拉达塔(Galata)(图1),该塔在六世纪上半叶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的时期建成,公元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参见《北塞浦路斯:凯里尼亚城堡》)期间被拆毁殆尽,年重建,在君士坦丁堡扩建殖民地的热那亚人将其命名为“耶稣之塔”,年起该塔被用作火警瞭望塔。
图1:加拉达塔近景
塔顶的观景阳台可俯瞰金角湾,它在地理上将伊斯坦布尔的历史中心区与其他城区隔开,形成一个角形避风港,长7.5公里,最宽处米,流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处为其最深处,约35米。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早期居民认为它的形状像鹿角,因此而得名。加拉达塔的东侧是介于欧亚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西侧正中是横跨金角湾的加拉达大桥,湾对面依稀可见索菲亚大教堂(图2)。
图2:俯瞰金角湾
加拉达塔位于犹太人社区,其中的和平谷犹太会堂(希伯来语:????????????????)坐落于一幢白色平顶楼内(图3),会堂内的一块牌匾记载了该会堂在安息日敬拜期间曾遭遇两次恐怖袭击(年9月6日和年11月15日),先后导致22人和23人丧生。第一次袭击被认为是巴勒斯坦激进分子阿布-尼达尔所为,而第二次尽管土耳其当地的一个激进组织“大东方伊斯兰突击队“声称对年的袭击负责,但警方认为有国际恐怖组织参与。会堂讲台上方的彩色玻璃窗可见大卫星图案,两侧狭长的窗台都立着九灯台(图4)。面向会众第一排椅背上的弹孔清晰可见(图5)。
图3:加拉达塔与其右侧的和平谷会堂
图4:和平谷会堂内部
图5:前排有弹孔的座位
与会堂比邻的一座淡黄色楼房门口有“土耳其犹太人博物馆”的牌匾(图6)。通过门卫的安检后,我们入馆参观。
图6:土耳其犹太人博物馆门口
犹太人在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已生存了数千年。考古证据显示,早在公元前4世纪在安卡拉、撒狄、老底嘉等城有犹太人的社区。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之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些犹太人就已迁移到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并在罗马帝国的较大城市内定居。展厅内一个5世纪的烘烤陶器油灯,是在土耳其的贝斯曼伊兹密尔(BasmaneIzmir)地区的挖掘中出土的(图7)。
图7:油灯
目前在土耳其境内的犹太人多属“塞法迪人”(Sephardi),也称为“西班牙犹太人”,是在15世纪从伊比利亚半岛(现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犹太社区出来的犹太难民。塞法迪人先后被迫离开西班牙(公元年)和葡萄牙(公元年)的家乡。年,西班牙国王与皇后在哈罕布拉宫颁布驱逐犹太人的命令,违令被判死刑。在期限的最后一日,即当年8月2日午夜,约12万犹太人抛下家产,仅带着家里的钥匙,怀着有朝一日返家的希冀离开西班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奥特曼帝国避难。犹太人将该事件称为“萨拉戈萨普珥节”(萨拉戈萨,Zaragoza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普珥节”指波斯国王亚哈随鲁(即薛西斯一世,约公元前年-前年)时期上帝拯救犹太人免遭迫害的事件(“普珥节”的由来参见随笔《伊朗之旅–以斯帖与末底改之墓》)。展厅里有一个“萨拉戈萨普珥节”卷轴(希伯来语:??????????????????????),是每年细罢特月17日犹太人全家聚集时用希伯来语、西班牙语和土耳其三种语言诵读的故事,他们在这日聚餐,并以诗歌庆祝上帝的神奇拯救(图8)。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外交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将纳粹占领国内的犹太人送至纳粹集中营,保护了许多犹太人免受纳粹的蹂躏。
图8:记载“萨拉戈萨普洱节”的卷轴
定居奥斯曼帝国的塞法迪人保存了他们的语言拉迪诺语,用该语言印刷的希伯来圣经的注释是《Meamloez》,又称“拉迪诺”文本(图9)。塞法迪人在寄居过程中也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影响,甚至体现在宗教用品上。比如光明节灯台顶端为宣礼塔形,并有星月标志(图10)。
图9:Meamloez
图10:尖塔形的光明节灯台
馆内陈列着一些祭司(图11)与百姓的服饰和生活用品,文字介绍了居住在土耳其的犹太人从出生到死亡等生活习俗。有一张传统的犹太婚约(希伯来语??????????,音Ketubah)引起我们注意,它概述了新郎与新娘的权利和责任(图12),还阐述了丈夫对妻子的经济责任,在丈夫死亡或离婚的情况下保护女方的权利。据说十九世纪末之前婚约多是由丈夫手写的。
图11:祭司的服饰与“十诫”
图12:婚约
犹太人认为婚约是神圣的盟约,原则上不可解除。他们对婚约的概念可追溯至希伯来圣经的记载:“耶和华”(即后来的耶稣)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与以色列人立约(类似婚约),立约的凭据保存在圣殿内至圣所的约柜中,即“耶和华用手指”在两块石板上写下的“十诫”;“耶和华”称自己为以色列全家的丈夫。根据此约,即使未来以色列人犯了奸淫,耶和华承诺将亲自除掉以色列人心中的污秽,使以色列人能“尽心、尽性地爱耶和华”。因此,这个盟约如同耶和华(丈夫)对以色列人(妻子)发出的一项未来爱的应许,无论以色列人是否能够守约,耶和华自始至终信守约定,不离弃以色列全家(包括犹太人和已失丧的“以色列的十个支派”)。
Lily/Πα?λο?写于年5月2日
亚八23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