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饮食 >> 德全说书二战之土耳其与二战四
年,凯末尔临死的时候,大战的阴云已经在欧洲的天际线聚拢起来,凯末尔对自己的继承人的遗言是:“尽可能在大战中保持中立,如果实在不行就站在英国一面。”这句话并不是说凯末尔就是亲英的,而是吸收了一战的教训,尽可能保持中立,然后大发战争财。
不过如果实在迫不得已,第一要尽可能也要押宝在胜利的一方,在当时人看来,英德俄三国之间,还是英国势力最大。
第二要也要看谁对自己的威胁更大,英国可以凭借制海权,长驱直入伊斯坦布尔,并且占领他们的沿海大城市,是对他们威胁最大的一方。
不过这种情况在在年时就完全不同了,希腊已经被德意占领,保加利亚已经加入轴心国,德军枕戈在侧。同时德军已经横扫了从英吉利海峡到伏尔加河的欧洲大陆,似乎德国已经快赢得了战争。
同时这对土耳其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德军正在逼近高加索地区,如果土耳其这个时候参战就有可能搭上顺风车,收复自己过去在外高加索失去的领土。
在年时,土耳其曾经拒绝的德国邀请他们参与瓜分希腊的机会,因为当时英德之间的形势还不明朗,而且英国在东地中海依然霸主地位。
而现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正在逼近亚历山大港,包括英国人自己都在制定将舰队和军队撤出地中海的计划,所以一个可以期待的是英国对土耳其的海岸线的威胁将变成历史。
所以在年秋天时,如果不是德国受挫于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土耳其实际上曾经差一点就加入了轴心国,他们已经开始派出了一个军事观察团前往苏德战场做前期准备,并且大肆谴责苏联当局对境内穆斯林群体——这也是凯末尔的土耳其的两张脸孔,在国内他坚定的走在世俗化的道路,他在打击泛伊斯兰主义、打击泛突厥主义、打击泛奥斯曼主义,但是国际上他却依然想要继承奥斯曼帝国过去的逊尼派领袖的地位。
此外,对国际泛突厥主义凯末尔也给与支持,他希望能够通过充当国际逊尼派领袖和突厥人领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既是逊尼派又是突厥人那么我们就更是一家亲了。
在向前推移的话,在年的时候土耳其也曾经差一点加入和英国之间的同盟。
早在年时,双方就有一个不具备约束性的地中海协议,双方规定如果任何一方和意大利发生冲突,都要互相提供支持。
在当时看来,土耳其认为自己和德国之间没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但是却和笨狗一样乱咬的意大利有可能爆发冲突,所以需要得到英国的支持。
在此后,英国一直要求土耳其扩大自己的军事义务,但是土耳其坚定的拒绝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和德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不过在年5月,德意签订了《钢铁同盟》按照这个盟约内容,如果意大利发动对土耳其的进攻,那么德国也有义务陪同自己的盟友一起对土耳其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小心翼翼加入和英法的盟约,在年10月时,三方签订了《英法土三国地中海协议》,按照协议三方在地中海发生战争时,要互相支持,并且土耳其在对英法保卫希腊和罗马尼亚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不过土耳其以战争依然是在欧洲北部进行,而不是在地中海地区进行为理由进行观望,同时也拒绝了英法要求他们为轰炸苏联巴库油田提供空军基地的要求。
到了年意大利宣战时,战争在地中海爆发的时候,土耳其又提出英法承诺对土耳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没有到位——按照当时的协议,英国和法国要给土耳其经济援助,以补偿他们推出和德国的易货贸易的损失,并且购买土耳其积压的烟草,同时还有提供大量武器援助帮助土耳其军队现代化等要求,不过因为形势的发展,这些要求都没法满足。所以最后,土耳其拒绝参战并且继续和德国做生意。
相比于瑞典和西班牙这样的二战中立国,土耳其缺少武装中立的资本,这一点在凯末尔在世时他就清楚,土耳其有可能在列强的压力下不得不在战争中选择站队。
土耳其的领土地处三面环海的半岛,主要经济区都在西部和沿海地区,无论是英法从海上进攻,还是德意从希腊和保加利亚进攻,想要占领他们都是易如反掌。
当然他也许可以像弗朗哥恐吓希特勒那样说:“西班牙是游击战的故乡。”从这一点上说,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同样的多山,民风保守而且强悍,不过在西班牙,保守的天主教农民和执政的弗朗哥政权属于同一个派系,而在土耳其则分属两个派系,当遭到外敌入侵时,两者是像年那样同舟共济,还是互相图谋,恐怕是很难估计的事情,对这一点安卡拉的政权并没有足够的信心。
另一个问题是东部的库尔德人问题。库尔德人是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很早就接受了伊教,在阿拉伯人征战四方的军队中库尔德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来他们有加入了突厥人的队伍,在塞尔柱人和奥斯曼人的军队中,都少不了库尔德人的身影,在年第一批攻入君士坦丁堡的军队就是库尔德人组成的。
库尔德人勇猛善战,被西亚的君主们看做是一支雇佣兵的来源,也有库尔德人依靠当雇佣兵最后反客为主,变成的君主,比如著名阿拉丁,当他的主子派他去埃及驻军时,他篡夺了当地的权力,并把富有的埃及作为自己的军队资金的来源,但是总的来说,库尔德人主要是扮演打手和跟班的角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库尔德人并不想建立自己的国家,在伊教的体系中,他们和阿拉伯人和突厥人都是信奉一个真主的兄弟,一起出去打圣战,一起去抢钱抢粮抢娘们,他们觉得这样小日子过得挺好的。
本质上,伊教是一种扩张中的游牧-商业文明,就像成吉思汗的蒙古人成功的秘诀一样,首先是要团结能征善战的帐篷里的民族,在最初蒙古人只是草原东部的一个数量有限的部落,后来他们北面的鞑靼人,蒙古草原中部的突厥人,西部的卫拉特人,甚至一直到黑海之滨的钦察人都被看做是蒙古人的一员。
但是时代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然而库尔德人在庞大而衰而不死的奥斯曼帝国的庇护下,依然觉得世界并没有改变。
当年奥斯曼帝国垮塌时,英国人试图扶植起一个库尔德斯坦的傀儡国家来分割土耳其,但是大部分库尔德人并不买账,相反他们很多加入了凯末尔打击英法希军队的战争中。
不过以德报德人成不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相反卸磨杀驴才是良好的习惯(从这一点上特朗普已经具备这种优秀政治家品质了)。
凯末尔对昔日反对列强中并肩作战的库尔德盟友并不友好,在他的土耳其改革路线中,库尔德人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土耳其是一个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奥斯曼苏丹和伊教是团结这个巨大而复杂的国家的两条纽带,而在凯末尔的改革路线中,这两者都被取消了。
未来的土耳其只能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于这个国家中的少数分子,只能采取两种方式,自愿同化,就像凯末尔和他的资产阶级战友一样,这些基督徒、犹太人已经无家可归,所以选择自愿同化,但是作为优势的精英阶级,他们有机会对未来的土耳其国家进行改造,以便适应他们的发展需要。
但是如果不是自愿同化,那么只有强制同化,由于领土的缩小,以及屠杀了大批亚美尼亚人,剩下的工作就集中到处理库尔德人身上。
不久库尔德人发现周围的气氛变了,清真寺里原来用阿拉伯语进行祈祷变成了用突厥语进行祈祷,然后库尔德语学校被强制关闭,因为法律规定所有学校教育都必须用土耳其语进行。
最后发展到要求他们强制移民,由聚族而居,变成分散迁移到土耳其人中间。
在年时,库尔德人曾经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叛乱,这次叛乱的名义并不是独立建国,而是要求退回到奥斯曼帝国的制度,这次叛乱也牵扯到不少宗教势力和保守的土耳其人。
此外,在土耳其资产阶级内部关系也不稳定,土耳其在建国之初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但是在年之后,凯末尔一方面苦于土耳其工业发展的缓慢,另一方面看到斯大林在俄国工业化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决定也学习苏联模式,以发展国有企业方式来加速工业化。
为了赎买外国资本控制的大企业和新建新的工业企业,土耳其不得不对增加税收,这样就引起了很多资产阶级的不满。
凯末尔留下的军政精英集团和生养哺育他们的土耳其资产阶级之间,依然是血脉相连的兄弟,但是在具体的国家路线上,依然又很多分歧。
从当时的情况上看,土耳其内部的问题是微妙而复杂,执政的军政精英,西部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农村和东部的农民和宗教势力,以及库尔德人之间,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也矛盾重重,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恐怖平衡中。
当外敌入侵时,也许这座七拼八凑搭建起来的大厦也许会轰然崩塌,当然也有可能在外力挤压作用下变得稳固起来。
当然就当时的土耳其军队的低劣的装备和军事训练水平,是不可能和德军抗衡的,也同样对付不了英国和苏联人,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大规模的人民战争。
通过使用武力威胁的方式强迫土耳其加入战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年初的时候,丘吉尔曾经设想联合英美苏的力量一起向土耳其施压,迫使他们加入战争,如果土耳其拒绝的话,那么等待他们很可能就是伊朗的命运——被盟军和苏军联合占领。
不过罗斯福担心,如果土耳其参战被打败了遭到德国的占领怎么办?
所以这个建议就被搁置了下来。土耳其的地理位置重要,但是无论从陆地还是海上都是容易被攻击的位置,他自身的脆弱性反而在很多时候为了实现了续命,因为任何一个列强在渴望占领土耳其的同时却但是这个庞大的帝国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完蛋,结果便宜了他的对手,这也是过去二百多年里奥斯曼帝国衰而不死的原因,就像丘吉尔说的,“欧洲人一直等待着奥斯曼帝国的死亡,但是年复一年,这个病人却不甘心死亡,衰弱的双手依然抓着巨大家业的钥匙不放”。
同样的原因也是德国无法对土耳其动武的原因,因为即便德国能够占领伊斯坦布尔、海峡区和安卡拉,但是英国会迅速地从海上和伊拉克出兵占领土耳其的其他地方,俄国也可以从高加索南下配合英军行动,当然如果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可以夺取苏伊士运河,也许情况会有一定转机。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土耳其参战对双方的影响。首先如果土耳其参加轴心国,对俄国在高加索的战局影响不大,因为这个区域通往土耳其的基础设施非常差,几乎不能容纳一支现代化的大军团作战,在一战时德国的军事顾问就反对土耳其在这个方向上发动进攻,后来的战争中俄土双方的部队都不超过20万人,而且大部分是步兵,这种情形下补给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在年秋天丘吉尔和英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时候曾经谈到过土耳其参加轴心国的问题,斯大林对此非常轻蔑,朱可夫在回答英国军方代表时也表示他们可以轻易的应付土耳其军队在高加索的进攻。
不过土耳其参加轴心国可能对英美在中东的地盘产生影响,因为在土耳其有一条通往伊拉克的铁路,这个条铁路就是当年德国提出的柏林穿越伊斯坦布尔到巴格达的铁路产物,这条铁路是在年最后合拢的,德国可以加速它的建设,并且把它作为进军中东的补给线使用。
反过来说,如果土耳其参加盟国,可能对德国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因为英美的船队就可以穿越土耳其海峡进入黑海,这样对苏联的物质支援就更加直接地进入黑海,当然德国可以从希腊和保加利亚对海峡区发动进攻来封闭它,不过这样就等于在已经捉襟见肘兵力下在多开一条战线。
此外,土耳其的参加盟国对德国的战时经济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一位它是德国主要的铬铁矿提供者,同时还提供的大量的铜矿、羊毛和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