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学家人物简介17

发布时间:2022/5/13 15:29:51   点击数:

人物简介

约翰·鲍尔比(.2.26——.9.2),依恋理论之父,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因对儿童发展的兴趣和依恋理论作出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

主要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由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

他认为从0-2岁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4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前依恋阶段,0-3个月。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但是,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任何不安。此时的婴儿还未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2.依恋形成期,3-6个月。婴儿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应不同,对母亲更为偏爱,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苗头。

3.依恋明确期,6个月到2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种依恋关系是互相的,婴儿感觉离母亲(或者他的依恋目标)的距离太远;或者母亲(依恋目标)发现孩子离开自己视线,都会感到不安。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大喊大叫。

4.相互的关系,2岁以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该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期间孩子的活动能力增强,在上个期间,母亲起到平衡这种关系的主要作用。而这个阶段,双方都有调整和平衡的作用。这种关系在人类中,会持续好几年。

人物影响

在一项于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鲍尔比在“20世纪最伟大的位心理学家”中排第49位。此外,在一项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组织的调查中,约翰?鲍尔比被公认为三大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年,为纪念约翰?鲍尔比,一名登山爱好者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座无名山峰命名为“约翰·鲍尔比山”。

在鲍尔比之后,依恋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受到启发,于是他设计了“陌生人情境”的实验,以观察人类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其要点是观察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他将依恋进行了分类: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1.安全型,不害怕被抛弃,也不回避亲密。这类婴儿占65%~70%。

2.回避型,不害怕被抛弃,但回避亲密。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害怕被抛弃,喜欢亲密。这类婴儿约占10%~15%。

而后到年,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们的加入,使得依恋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成人阶段。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1.安全型: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在人群中约占60%。

2.回避型: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在人群中约占20%。

3.焦虑-矛盾型: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在人群中约占20%。

主要著作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依恋》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丧失》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等

点击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fz/237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