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被许多适合漫步的地方所包围。这是一座能够给人内心愉悦的城市,一处让人心灵放松的地方。事实上,这不是一座城,而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或者是一片拥抱七座山的广袤大地。而这七座山如同托勒密的七重天。一个人只需花一个曼吉尔就可以横穿到城市的另外一边(加拉塔)看到弗兰基斯坦(欧洲)。那些没去过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人,当他们去到卡斯帕萨就会得到满足。
伊斯坦布尔是用来装饰世界的,是无可比拟的各民族聚集的地方,给欧洲人快乐,给亚洲人带来欣喜。这里承载着宇宙的荣华,全世界都包围在它的城墙之内。有些人甚至说看到伊斯坦布尔就看到了天堂,对拉蒂菲来说,他一到伊斯坦布尔所产生的印象就这样,因为他“就像亚当在天上寻找天堂,却在地上找到了”。对二十世纪的诗人叶海亚.凯末尔.拜亚托利来说,
如果有第二次生命
如果可以从另外的世界返回一天
如果每个灵魂都自由放飞在字宙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一块安息之地
如果运气转向我,慷慨地赐我一颗星星去居住
这个好意不会让我激动
(因为)我宁愿回到伊斯坦布尔。
不管多远的环球旅行或者多少详细的调查研究,都无法找到地球上还有另外和它一样伟大的都城。于是,人们告诉程拉德四世,向他保证,即使研究了成干上万的阿拉伯和波斯历史。与话了一百二十年,甚至一百五十年又经历过很多次旅行的人交谈。甚至其本人曾有七八十年的旅行经历、看见过很多城堡和伟大城市,他们也从没见过任何一个在壮观、宏伟方面可以与奥斯曼帝国都城相媲美的。”
这里是苏丹的皇位,正像苏莱曼一世所说:“即使是新近占领的巴格达和布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附近,与佩斯合为布达佩斯。尾声
间望伊斯组而尔),没有哪座城市能与之相比。在十九世纪伟大的奥斯曼政治家,国家四栋梁之一的福阿德帕夏眼里,这座城是奥斯曼考国之所以成为帝国的主要因素。
既辉煌又暴力,既富有又充满能量,它是渲染力量的画布和背景,对城中居民以及外省人,还有从远方世界各国来的外国人都大有益处。在其壮观、炫目的展演中,居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观众。这些游行表演让外国列强的大使大受感动,有时也让他们心惊胆战。对于很多住在这世界中心的人来说,远离城市的生活似乎毫无趣味、了无生机、几近无法忍受。离开伊斯坦布尔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如果从这里被流放的话,那是比死亡还糟糕的结局。”
对于年成为这里主要占领者的英国人而言,伊斯坦布尔这座都城就像是一座不能离开的城市,即使是共和国已经成立,新的首都也已确定,但他们仍然拒绝离开,顽固地守在贝尤吉路中心地带,不愿意像其他国家一样,以更实际的态度接受新秩序的现实,去安卡拉设立大使馆。
然而,最终的结局是,英军恋恋不舍的首都被废止,新的纪元开始了。废弃伊斯坦布尔不单纯是出于政治原因,因为在心理上,很多知识分子情愿离去。他们对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统治和压迫心有余悸,内心灌注了深深的流放情结。对于很多人来说,二十世纪初酝酿出一种对伊斯坦布尔爱恨交加的感情,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显露出来。首都直接与当时被很多人看做是毫无骨气的卖国贼苏丹挂钩。他与英国人媾和,为了保王位他什么都愿意献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后来对联合与进步委员会的领袖们以及穆斯塔法凯末尔都产生极大影响的一位知识分子,是泰夫菲克,菲克莱特。他年出版的诗歌《西斯》《雾》,对都城的状及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到处充斥着腐败现象,晋升得靠溜须拍马,人们所拥有的唯一自由就是呼吸。他情感中蕴含的对这座城市的矛盾心理,与那个时代的情绪完全致。城市本身是那样的无耻,毫无尊贵可言,就是个娼妓,但是仍有人对其旧情难忘:
哦,衰老的拜占庭,哦,伟大又迷人的耄耋之辈
哦,千万男人的寡居处女
你风韵犹存,谁人不知
他们看你的眼神仍是充满崇拜和爱慕。
到了年,即使这种崇拜依然存在,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实仍需要个新的开始。伊斯坦布尔被放在了一边。虽然仍是那么宏伟、壮观,但已经不再是都城了,从现在开始,成为都城的,是具有典型安纳托利亚特点的城市安卡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