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美食 >> 帝国之衰奥斯曼帝国的最后溃败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史,不仅关乎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起点,
还涉及近代欧洲大国的外交及国际关系史。
这个帝国浮现的危机及其特点,
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历史参照。
研究“奥斯曼帝国史”是有难度的。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面积最大时有万平方公里以上,是今天西亚、东欧、北非二十几个国家的领土总和,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如果说把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算作帝国的形成,到年帝国解体,奥斯曼帝国前后有年的历史。如果从年奥斯曼埃米尔国的建立算起,到年最后一位素丹被废黜,早期国家史和帝国史加起来有年。研究“奥斯曼帝国史”的关键是其民族成分复杂、宗教教派多,帝国留下的资料庞杂,涉及的语言种类多,很不容易理解和把握。面对这个望而生畏的“研究对象”,常常让人想起“盲人摸象”的寓言。一般情况下,要么做帝国通史一类的浮泛介绍,要么是做具体的专题研究,做得好就是打几个“深井”,成为系统研究的基础;做得不好,就是零敲碎碰,几乎可以算“添乱”。
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都和奥斯曼帝国有关,或者是因为争夺奥斯曼帝国领土而引发的。实际上我们要继续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奥斯曼帝国由衰落到解体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重要作用?
奥斯曼帝国的民族危机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国家衰弱、民族矛盾尖锐时,出现民族分离倾向,若有国外势力的挑唆,民族、宗教矛盾会演化为内乱甚至战争。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危机之一就是民族危机,直接的结果是行省独立和属地脱离。自年希腊独立,到年巴尔干诸国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疆域逐渐缩小,人口和可供支配的资源不断减少。那些追求独立的民族,最终还是先后脱离了帝国。有的是以民族独立的旗帜反抗土耳其人统治,主动脱离帝国,有的是接受欧洲大国安排,按照国际条约取得独立,还有的直接被欧洲国家占领。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门得内格罗的独立是这些民族主动寻求独立,得到欧洲大国的支持,最后脱离奥斯曼帝国,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黎波里是被大国占领而脱离奥斯曼帝国。
有果必有因。民族问题虽然复杂,但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往往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动因。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是帝国晚期社会变革的受益者,其经济影响力明显高于土耳其和阿拉伯穆斯林。奥斯曼政府的西化改革倡导民族平等,为少数民族争取独立提供了机会。例如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活跃于新兴的商业和金融业领域,他们寻求自治或独立,实际上受到新政策鼓舞。当然,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构成分裂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力量。不可否认,欧洲大国的干预加快了少数民族脱离帝国的步伐。到19世纪中后期,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不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外债问题与帝国的依附
奥斯曼帝国并非因为外债而亡国,但从外债问题着眼来审视这个伊斯兰帝国,可以弄清它的衰弱、它的危机,及其瓦解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奥斯曼政府由于财政困难被迫举债,而不同时期举借外债的规模有大有小,多年债务累加,无法偿还。为清偿债务,年成立了帝国公债管理处。这个机构化解了帝国的外债危机,但伴随其职能的扩大,成为奥斯曼帝国政府离不开的财政机构,即影响了帝国经济(尤其帝国政府的经济管理),也削弱了帝国臣民对土耳其统治者的忠诚。
从另一个角度看,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家起初主动寻求西方帮助,后来是西方国家大规模的资本输入,看似把奥斯曼帝国引向经济依附的道路,实际上是阻止了这个帝国一路下滑的趋势。当然,奥斯曼帝国的开放伴随着“依附”。奥斯曼帝国处于西方支配下的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体系。为了对付俄国和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最先寻求普鲁士、瑞典的帮助,继而寻求法国、英国的帮助,后来不再信任英国和法国,转而寻求德国的帮助,从德国获得大量的援助(包括修筑铁路、改善军队装备等)。奥斯曼政府对德国的依赖增强,其后果是被德国拖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边疆治理的难题
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但帝国被地中海、黑海、红海分割,边境线不是一个完整的闭合曲线,边疆领土呈现支离破碎的形状。爱琴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相连,距离首都伊斯坦布尔很近,但历史上土耳其人并未完全控制爱琴海,爱琴海南边岛屿归属不定。土耳其人把势力延伸到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但与西班牙、法国的长期冲突,使那里成了遥远的移动边疆。黑海以北的领土被俄国占领后,奥斯曼帝国北疆门户大开、干戈不休。巴尔干半岛上的属地和属国因民族成分、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靠近奥地利和俄罗斯,大小矛盾和冲突从未间断。在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北部非洲,帝国的边界线从未明确划定,沙漠部落与奥斯曼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多变,边疆治理一直是很大的难题。奥斯曼政府对属地管辖相对松散,帝国的政治结构僵化,属地的正常利益诉求不能及时上达。在国家机器强大时,属地不敢反抗素丹政府,当素丹的权威下降、帝国的军事力量衰弱时,维护边疆的安宁和稳定就不容易。又由于行省和属地之间的联系不紧,各地发展不平衡,治理的程度有差异,一旦属地出现问题,中央政府往往顾此失彼。
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奥斯曼帝国崛起的过程,就是不断侵占拜占庭领土,吞并巴尔干地区的基督教国家,并逐步控制东地中海的过程。所谓“对外关系”,主要是和欧洲国家的争夺战。年之后形势发生逆转,奥斯曼土耳其人由进攻转为防守,且节节败退,被迫与欧洲大国在谈判桌上谈割地赔款的问题。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表面上始终维系着主权,英国和法国出于自己的利益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范围逐渐缩小,最终退出了东欧和北非。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中有四个主题:一是与俄罗斯持续的战争;二是与英国和法国的“相互需要”;三是行省和属地脱离的无奈;四是靠近德国获得的好处。希腊独立削弱了奥斯曼帝国,也埋下了后来的巴尔干危机的引线;埃及与奥斯曼帝国两次战争,既打击了奥斯曼帝国,也改变了近东均势,为英、法等国进入东地中海准备了条件。此后的苏伊士运河问题、近东危机、埃及奥拉比起义,每次都有欧洲大国干涉。在《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一书中,关于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关系有一个判断:“19世纪欧洲大国插手奥斯曼帝国事务延缓了奥斯曼帝国的灭亡,尤其是英国和法国抵制俄国,保证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但20世纪初期大国的插手,无疑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
西化与帝国的社会风气变化
广义的“西化”,奥斯曼帝国较早。18世纪前期奥斯曼上流社会开始学习西方人的消费和娱乐方式。在帝国历史上有名的“郁金香时代”(~),艾哈迈德三世不仅倡导学习西欧文化,翻译书籍,还仿照法国的建筑风格在托普卡帕宫门外修建了喷水池。至于引进栽种荷兰郁金香,早已被作家们铺陈和渲染。在19世纪的西化改革中,素丹马哈茂德二世、阿卜杜·阿齐兹等除了推行各项改革,还大兴土木,修建新宫殿,建造凯旋门。作为时尚,达官贵人和富裕市民的家里摆上了欧式家具和生活用品,室内装饰采用法国风格。上流社会喜欢邀请西方享有盛名的画家,来为达官贵族及其家属画肖像。法国、意大利的歌剧、音乐和各种表演也流行于帝国境内的大城市。政府各部门的大小官员戴着菲兹帽,穿着欧式的马靴、黑皮鞋、礼服大衣。服务人员也穿着整齐的西式服装。不少官员能说英语、法语或德语,娴熟地与西方人打交道。穆斯林喜欢过有秩序的、安静的生活,土耳其人谨慎、注重维护隐私、不张扬、礼貌,总喜欢优雅地捧着水烟管,斜靠着吸烟。但当欧洲的时尚和消费方式“袭来”时,土耳其人这些旧习惯和生活方式很快就改变了,统治阶层、富裕阶层弃旧图新的态度出人意料。
关键是西式教育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大量报纸、杂志和书籍的出现,阅读本身带来的变化更大。19世纪后期,随着土耳其人去西欧各大城市参观、学习人数的增多,学法语和英语的土耳其人越来越多。土耳其的青年人模仿法国诗歌、艺术,钻研西方哲学,也仿照西欧上层社会的方式组织沙龙,建立民间团体。不仅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法国人的礼仪,甚至连法国的自由主义也在奥斯曼社会流行。由于识文断字的人增加,青年人知识水平的提高,有条件接触西方的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社会风气由浅层的消费和娱乐方式的改变,深入教育和文化层面并不断取得进步。
帝国的遗留问题及其影响
奥斯曼帝国瓦解后,许多“遗留问题”成为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的负资产。这些遗留问题包括海峡主权问题、与邻国的边界问题、民族问题,一度成为共和国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此,领导人凯末尔和伊诺努花费很大精力去解决。土耳其与希腊的边界和人口问题,到年希腊和土耳其根据《洛桑条约》交换人口之后告一段落,后来的纠纷长期延续(比如塞浦路斯的希土矛盾)。土耳其和伊拉克的两国边界是在年签订《摩苏尔协定》后土耳其和英国协商解决的。土耳其与叙利亚的边界划定,从年的《安卡拉协定》一直拖延到年,亚历山大勒塔州由独立最后划归土耳其,问题才得以解决。奥斯曼帝国的“遗留问题”中最为棘手的一个是海峡主权问题,根据年的《蒙特勒公约》土耳其政府才收回海峡主权,真正实现了主权统一保障了帝国安全。至于库尔德民族问题,酿成了年的赛义德起义和政府镇压,并成为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以上摘编自王三义《帝国之衰:奥斯曼帝国史六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图片来自网络
图书信息
帝国之衰:
奥斯曼帝国史六论
王三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10月/59.00
ISBN-7---6
作者简介
王三义:甘肃省清水县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帝国兴衰史。出版专著《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另有译著《伟大属于罗马》,文集《兴废与进退》《学问与饭碗》等。
本书目录
自序论题一奥斯曼帝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奥斯曼帝国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帝国的社会变革亚美尼亚人问题的起源与演变
论题二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外债问题”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外债问题公债管理处及其影响外债问题与帝国的危机
论题三奥斯曼帝国的“边患问题”帝国的领土与边疆地中海的争夺和消耗战东部边境和北疆战事阿拉伯行省沙漠地区的“边患”欧洲边境的内困外扰
论题四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对外关系”奥斯曼帝国与英国的关系奥斯曼帝国与俄国的关系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的关系奥斯曼帝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关系演变的特征
论题五奥斯曼帝国的西化与“世风之变”穆斯林生活习俗和娱乐方式的改变新式学校与帝国官方教育阅读带来的改变(与福特纳教授对谈)
论题六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的“遗留问题”海峡主权问题领土归属和边界问题库尔德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保存图片到手机,打开淘宝后进入本书购买页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