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莱尼的又一新婚生活诺贝尔文学女士及众

发布时间:2021/9/17 11:26:47   点击数:
《女士及众生相》(年诺贝尔文学获奖作)(五十)莱尼的又一新婚生活文

(德)海因里希·伯尔文字编辑

烨座文化(上接昨日)出人意料-几乎使人失望的是,还有那个土耳其人在座。他的样子不像东方人:呆板,土里土气,还拘谨,穿一套蓝色西服,上过浆的衬衫,领带并不扎眼(枣红色)。他坐在那里,抓住莱尼的小手,姿态活像是一八八九年前后在人像摄影师刚装上底片的大照相机关坐着,被提醒不要动,等待摄影师捏一下橡皮球曝光似的。莱尼呢,嗯,笔者把目光转向她,在牢牢盯住她之前心里仍七上八下:要知道,在孜孜不倦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只在街上匆匆见过她两次,从侧面欣赏过她那骄傲的步法,从来不曾面对面过,可是现在已无法回避了,必须正视现实。这里可以毫不夸大地简而言之:的确名不虚传!亏得有克在场,否则真有可能对梅赫梅特吃起醋来。不管怎样,总还有一点酸溜溜的味道,对她躺在他的怀里而不是笔者的怀里梦见耙、制图员和军官,感到遗憾的轻微痛苦。头发她剪了,染成银灰色,完全可以冒充是三十八岁;一对又亮又黑的眼珠,带着忧伤的神情;她的身高虽然据证实是一米七一,看上去却像有一米八五,尽管她那长腿同时证明,她坐着的时候并不美。她妩媚动人地给大家斟咖啡,洛蒂把蛋糕放到一个个碟子里,赫梅特则根据要求“一勺?两勺?三勺?”分必不可少的掼奶油。莱尼——变得更清楚这一点——不仅不爱说话、少言寡语,她简直是守口如瓶,而且脸上总是羞答答地带着“苦笑”。她满心喜欢、亲切友好地把克注视着,这使笔者感到骄傲和高兴。当克询问肠卜僧的情况时,她指了指挂在沙发上边墙上的画,确实这幅画很吸引人:不是彩色图,而是着了色的,一米五见方,而且——虽然没有完成,但显得气度不凡,温情脉脉,难以形容。她这幅未完成的毕生之作不是几层,而是数得清的八层——大概六百万锥体细胞已画了三万,一亿杆细菌大概已画了八万左右——她没有取横截面,而是取水平位置,就像一个无边无际的平原,人们越过它向一个尚待形成的地平线前进。莱尼:“这就是她,她的视网膜的千分之一,也许是的,如果完成的话。”她变得几乎健谈了,又补充了一句,“我的恩师,我的挚友。”她在这次历时约五十三分钟的访问中,没有再说别的话,比较起来,梅赫梅特显得无幽默感,即使在分奶油时,他也用空着的一只手将莱尼的手抓住不放;莱尼斟咖啡时,他就紧紧抓住她一只手,叫她用另一只手斟。这种手拉手是具有传染性的,最后使得克也抓住笔者的手,好像是在给他号脉。显而易见:克深受感动。她那学究式的清高已经荡然无存,显然她听说过莱尼,但不相信确有其人,莱尼曾在教团档案中出现,可是真有这个人而且确实存在,使她很受感动的是这个。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并把她加速的脉博也传染到笔者身上。是否不耐烦的读者已觉察到,这里出现了皆大欢喜的美满结局?手拉着手,成双成对,旧情——如洛蒂和波加科夫这一对重叙,而其他人——如佩尔策、席尔滕施泰因和朔尔斯多夫——则又饥又渴,进展毫无。一个外表像勒恩山或中艾费尔山农民的土耳其人赢得了这位新娘。此人家里已经有了一个老婆和四个孩子,根据一夫多妻制的权利——这种权利他知道了,但从前一直未能行使——他毫不感到内疚,某个名叫苏莱卡的女人甚至有可能把事实如实地公开告知。同波加科夫和笔者相比,此人简直干净得令人生气,简直是一尘不染的:裤子烫得笔挺,系领带,是否此人极其喜欢上浆的衬衫,也许他认为在大喜的日子里理当如此穿着打扮?他一直还坐在那里,就好像那位戴着艺术家帽子和系着艺术家领带的假想摄影师——年前后在安卡拉或伊斯坦布尔某地生活的一名失意落魄的画家——手指一直还放在橡皮球上。一个抬高、推滚、倾倒垃圾桶的垃圾工,要同一个死过三个男人,将卡夫卡的作品读过了,能背诵荷尔德林的作品,是钢琴家、歌唱家、画家、情人,生过孩子并且又要生孩子,使一个毕生煞费苦心地钻研文学作品中现实问题的前修女的脉搏越跳越快的女人结成恩爱夫妻?即使是伶牙俐齿的洛蒂也一声不吭,似乎她也感动、激动、震动了,她断断续续地谈到莱夫即将出狱和随之而来的住房问题,她的房东因为拒绝接受“土耳其垃圾车司机”,赫尔岑夫妇则由于格蕾特赫尔岑晚上在一间屋子里搞美容挣点“外快”,是腾不出一个房间了,而且也不能让“五个葡萄牙朋友挤在一间屋子里”,不过她想,她不能不同波加科夫——她毫不扭捏地称他为“我的普约特”——在莱尼身边留着,以便同她的儿子和公公“针锋相对”。“这只是延期,不是结束。”她愿同波加科夫去登记结婚,同她登记结婚他也愿意,但他无法证明自己是鳏夫或确已离婚。最后莱尼还是开了腔,喃喃地说“玛格蕾特,玛格蕾特,可怜的玛格蕾特”,先是眼睛湿润,继而眼泪汪汪,直到最后,含含糊糊地梅赫梅特动了一下身子,坐得比原来更直了,毫不含混地暗示他认为会见结束了。告别——“但愿不是永别,”克对莱尼说,后者亲切地听了莞尔一笑——也进行过了,并且像通常一样又拖延了一会儿,客气地对钢琴、照片、房间的整个陈设评论几句,对墙上的那幅画热情地夸奖几句,在过道里还站了一会儿。这时莱尼喃喃地说:“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乘世间的车、非世间的马前进。”究竟这是什么典故,就连克也不知道,看来她的学识显然还有缺陷。在外面十分平凡的比策拉特街上,克又摆出她那少不了的、无可救药的文人姿态,说:“对,说有她,又没有她;说没有她,又有她。”笔者觉得这种怀疑姿态远远低于克的水平。她不过又补充了一句:“总有一天,她会使所有这些由于她而受苦的男人得到安慰,他们所有人的病,她会治好的。”她片刻之后又说:“我不知道,梅赫梅特对西方交际舞是否像莱尼那样喜欢。”如释重负地笔者发现,几乎本报道的其余部分只要再引用几份文件就可以了:一份心理鉴定,一名老护理人员的信,一名警官的记录。至于这些文件,他是如何搞到的,他不得不当作职业秘密来加以保守。他的做法,他承认并不都是合法的,也不都是完全合乎保密规定的,但轻微的违法泄密行为在这里都是为了一个神圣的目的:弄清事实。如果说——就那份心理签定(顺便提一下,它并不包含任何歧视内容)而言——霍伊泽的一名女职员(不是那位万金油女士!)用复印机把几页打字机打印的材料很快地复制出来,那又算得了什么?这使霍伊泽祖孙(请想一想笔者为一颗钮扣所花费的五百万)大约有二点五马克损失了,不过有关的管理费用并未计算在内。用一盒价值四点五马克的夹心巧克力不就报答了吗?护士的信是孜孜不倦的马范多搞来的,是原件,但很长,在一家大商场笔者自己动手复印,每页付费半马克,共花了约八马克,包括请马范多抽的香烟在内。警官的记录是笔者免费得到的。这份文件由于既不含有警方机密,更不含有国家安全机密,仅仅是一种虽然并非自愿但却很成功的社会调查,在理论上而不是在实际上虽然产生过一些顾虑,但只用几杯啤酒就把这些顾虑冲洗掉了,况且连这几杯啤酒,那位年轻警官也都不让别人请客。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受到笔者的尊重,用送这位警官的太太一束鲜花,或者送他那一岁半的儿子(逗人喜欢,”照片,他看了一眼,并不虚伪地说)一件漂亮的玩具来损害这种愿望,他甚至不想。(太太的照片没有给他看!不然,他倒是难以当着一个男人的面说人家的太太“逗人喜欢”呢。)那份企业心理鉴定那就先说吧。鉴定人的学历、背景、年龄等都没有透露,仅仅听到那位年轻女士说,鉴定人受到了德国工会联合会干部和劳工法庭法官的一致器重。鉴定人(以下简称G)是在一次建立联系的谈话中认识莱夫波利索维奇格鲁伊滕(以下简称L.B.G.)的,是在L.B.G.被捕前四个月在市环卫局人事处长倡议下举行那次谈话的。第一次谈话讨论了L.B.G.可能被提升到局内管理部门,每天各用半天时间担任为数众多的外籍工人代表和计时员的问题。G当时推荐L.B.G.担任这两个职务,但遭到L.B.G.拒绝。L.B.G.的心理发展过程,当时只能根据某些资料作了初步了解,后来承蒙监狱当局惠允又进行了四次谈话,每次为一小时,因此了解就深入得多了,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结构的人尽管作出科学的评价仍然不够详尽。L.B.G.无疑值得成为一篇详尽深入的学术论文的研究对象。在某高等专科学校目前任心理学讲师的G,也正在考虑把L.B.G.推荐给他的一名学生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这里因此给L.B.G.作一次心理图案试验,尽管能提供基本正确的情况,但就其科学实用性而言,毕竟还是有限的,它只能是对L.B.G.的“犯罪”行为动机进行解释的一种试验,具有上述限制,可能有助于内部掌握情况,以便于进一步和L.B.G.打交道。L.B.G.是在极其不利的家庭外环境和极其有利的家庭内环境下长大的。后一种情况尽管使用的“有利”一词需要加以限制,可以适当地称之为“溺爱”,但是看一看这个今年二十五岁的人,L.B.G.应被视为我们这个社会完全有用的、甚至受人喜爱的成员的一个原因正是这种“溺爱”,虽然在他身上还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障碍。这一事实对L.B.G.极其不利:由于他是私生子,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孤儿甚或战争孤儿不具备对于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对于私生子来说已故的父亲,并不能将其孤儿身份证明。此外,由于他在街上和学校里被人叫做“俄国崽子”,有时他母亲被骂为“俄国人的姘头”,因此,他并非由于强奸而是自愿献身所生这一事实被认为特别下流丢脸,就经常——即使不十分明显,却是不自觉地——使他感受到严惩。他是在有可能使他的父亲和母亲受到——如果不是死刑的话的情况下出生的。他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一个“囚犯的孩子”。所有其他的孩子,甚至私生子,都可以作为“阵亡将士子女”在心理上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高L.B.G.一等。用通俗的话对于他来说,更糟糕的是:他越来越成为那个叫做教会学校的成问题的机构(G在许多出版物上也公开这样说)的受害者。他尽管受过洗礼,甚至是按天主教徒那样做的,这次洗礼也为一个后来当过他师傅的名叫佩尔策的人以及其他人所证实,这一“紧急洗礼”教会当局仍然坚持要求重新举行,作为正式洗礼。深入细致在这个问题上所进行的过分认真的调查,给L.B.G.增添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别名。此外,他还是一个“坟场孩子”,一个“墓穴孩子”,他是在“死人堆里投生出世”的。总之他母亲拒绝让他再受洗一次,因为她珍惜对那次洗礼的回忆,L.B.G.的父亲参加了那次洗礼,她不愿让自己对那次洗礼的回忆被“随便什么东西”所抹杀。另一方面又不想把儿子送到当时约有十五公里远的“自由学校”去上学,送他到“新教徒”那里去念书更不愿意了(不清楚他们是否也会坚持要求重新受洗),这样一来,L.B.G.又蒙受了最后最后的一个污点:他究竟是不是“基督教徒”,是不是“天主教徒”?鉴于这一背景,“溺爱”一词具有相对性,几乎可以自相抵消了。L.B.G.也就有这样很多“阿姨”:玛格蕾特阿姨、洛蒂阿姨、莉安妮阿姨、马尔娅阿姨,首先有自己的母亲,“溺爱”他的全是女人;他此外还有“大爷大伯”和“表兄弟”,有代替父兄之人,有奥托爷爷和普约特大伯,有表兄维尔纳和库特,他还记得“曾有好几年之久同他一起坐在莱茵河畔”的外公。他母亲尽量不让他去去上学,有时虽然用的借口站不住脚,这在事后看来可以认为是完全正常的本能反应。L.B.G.尽管表明他具有惊人的精神力量,自愿离开“溺爱的领域”,跑到街上去玩,不怕打人,也不怕挨打,但他是否能忍受学校的日常压力,还是值得的怀疑。如果这一点作为假设——L.B.G.有一点畸形或病态,他就不可能经受得住周围这种巨大的多方面的压力,活过十四岁:自杀、不可医治的抑郁症或挑衅性刑事犯罪活动是结果。L.B.G.确实忍受了许多事情,也想得开许多事情了,但使他忍受不了和想不开的是这一事实:一向很和气的奥托“爷爷”最后竟剥夺了他跟两位“表兄”维尔纳和库特的交往,他们分别比他大十岁和五岁,是他用不着凭空想象的、实实在在可以信赖的庇护人。从此产生了他和两位表兄之间的社会鸿沟、报复和对抗心理,这显然也是他不高明地伪造两张汇票的“犯罪行为”的起因。G经过总共五次访谈始终也没有弄清楚,采取不高明手法伪造汇票是否应当理解为对奥托爷爷及表兄的有意或无意挑衅。这种伪造行为由于一再重复(总共四次),前三次被蒙混过关,告发在第四次,而四次伪造都有同样的错误(大写栏填错),使人推测这是有意挑衅,必须与这时他已知晓的格鲁伊滕和霍伊泽两家经济状况在战时发生的变化联系起来看。

(未完待续)

《女士及众生相》全文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作2莱尼的痛苦3莱尼的面孔4莱尼的照片5莱尼的学历6失败的宗教教育7被教廷吊销教学许可证的修女8最标准“德意志少女”的由来9海因里希的一生10格鲁伊滕的知人之明(上)11格鲁伊滕的知人之明(下)12荒唐的犯罪卷宗(上)13荒唐的犯罪卷宗(中)14荒唐的犯罪卷宗(下)15莱尼与拉黑尔修女的友谊16莱尼与阿洛伊斯的缘劫(上)17莱尼与阿洛伊斯的缘劫(中)18莱尼与阿洛伊斯的缘劫(下)19拉黑尔修女之死20格鲁伊滕的破产经过21花圈成为重要军用物资的年代22朋友眼中的大智莱尼23流言蜚语与莱尼的恋情24波利斯的神秘国籍25一杯咖啡引发的政治战斗26咖啡风波带来的祸福27猖獗的亵渎坟墓罪年代28花丛谈话纪要:良心新大陆29莱尼与波利斯的倾国之恋(上)30莱尼与波利斯的倾国之恋(中)31莱尼与波利斯的倾国之恋(下)32莱尼所讲的故事33难以启齿的事34尘土遮天里的如尘人生35波利斯之死36赫特霍尼的悔恨37佩尔策的相思泪(上)38佩尔策的相思泪(下)39波利斯死时所处的国家状况40咪咪眼中的骄傲莱尼41莱尼为数不多的言论42莱尼经历的政治风波43出访罗马的事因44震惊罗马教廷的神奇玫瑰花45“玫瑰花“事件的始末46荒唐的援助莱尼委员会(上)47荒唐的援助莱尼委员会(中)48荒唐的援助莱尼委员会(下)

2泰戈尔《饥饿的石头》全文

1索尔仁尼琴《癌症楼》全文

《泰戈尔文集》汇刊

纪伯伦文集全部汇刊《洛克菲勒家训:惊艳世界的财富智慧》圣女小德兰诗歌、书信与最后言谈录卢云《属灵生命书信录》全文卢云《默想十架苦路》全文贾神父9部音频讲道全部贾神父献给圣母的永恒颂歌汇上海达陡专栏文章汇总旅游专栏图文汇刊88期每日影院汇刊曹志成老师文章汇录卢少卿老师文章汇刊刘明亮《因天之序看天主》猕猴桃直销专栏健康文汇云南黑花生阿敏专卖店春季专栏汇刊阅读专栏圣书汇刊烨座文化经典名人作品专栏《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全文我灵颂扬

灵魂的价值大于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ms/2262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