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陆上丝绸之路的战争与和平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23/4/16 14:48:34   点击数:

文/刘迎胜

14世纪中叶以后,蒙元帝国分崩瓦解,在蒙古四大汗国中,中亚的蒙古王朝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二,东察合台汗国在明代先后被称为“别失八里国”和“亦力把里国”,其西部则为帖木儿帝国所取代。

帖木儿出自巴鲁剌思蒙古部落,该部落是成吉思汗家族的近亲。在成吉思汗时代建立蒙古国、大封功臣时,帖木儿的五世祖哈喇察儿成为千户,后来封给次子察合台,巴鲁剌思蒙古人就这样来到中亚定居下来。帖木儿的祖先是察合台汗国内的世臣世仆,得到渴石(原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在波斯-突厥语中意为“绿色之城”)作为采邑。

平息干戈造福众生

14世纪50~60年代,在东察合台汗国秃忽鲁·帖木儿汗父子二代企图统一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巴鲁剌思部起先投靠东察合台汗国,保存了实力,继而发展自己的势力。到了70年代,帖木儿打败竞争对手,成为西察合台汗国的主宰。他对周围地区大举征服,在西方,从年起经过多年战争,征服了波斯和兴都库山以南之地,后来又征服高加索以南地区和两河流域,威胁到在波斯蒙古伊利汗国的废墟中兴起的奥斯曼帝国。年,他入侵奥斯曼帝国,3年后在安卡拉附近的大会战中,一举击败奥斯曼军队,擒获奥斯曼皇帝巴也只惕。年,他向南方进攻印度,一度占领苏丹国首都德里,而在东方曾攻至吐鲁番地区。

因帖木儿曾娶成吉思汗家族的公主为妻,自称驸马,所以明朝一直把他称为帖木儿驸马。从洪武二十年(年)起,帖木儿开始与明朝建立正式联系。这年四月他派一名叫满剌哈菲思的回回人为使臣来到明朝,明太祖“诏厚赐之”。

洪武二十五年,帖木儿的使臣又来到南京,带来的贡品有织绒、红绿毛纺织品、镔铁刀剑甲胄等。还有一些来自帖木儿统治区内的回回人到凉州贩马,明太祖命他们到内地互市,并要在甘肃留居的余名回回人返回撒马尔罕。洪武二十七年(年),帖木儿派出回回人迭力必失向明朝贡马匹。帖木儿的贡表辞语极为恭谦,表示他听说大明皇帝统一四海,他虽然僻在万里之外,也闻及明太祖的伟大。他对明朝送去的国书和赐品很满意。

帖木儿晚年时,境土已十分广大,但他还梦想征服明朝,也曾出动大军屯驻在锡尔河(编按:亚洲中部内陆河,源于天山山脉,注入咸海)流域,准备东进。年明朝得到情报,立即指示甘肃驻军戒备。当时正值明成祖在位初年,明朝国力处于鼎盛期,如果这两大强国发生冲突,帖木儿并无必胜把握。明朝出于除灭故元余孽的打算,也可能发动西征之役,双方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可就在这一年,帖木儿病逝,东征之役遂罢,一场战祸得以避免。这对中原和西域人民来说都是幸事。

中西初遇“排座次”

14世纪50年代伊利汗国瓦解后,在西亚出现了奥斯曼帝国,很快与欧洲基督教势力发生冲突。年,奥斯曼皇帝巴也只惕大败法国与匈牙利联军。不久奥斯曼军队包围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使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残余势力面临灭亡的境地。法国派出舰队驶入达达尼尔海峡,击败奥斯曼舰队,法国军队在小亚半岛登陆,方解君士坦丁堡之围。

但事隔一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卷土重来,打败法军。法军撤退时,把东罗马帝国皇帝曼努埃尔带到欧洲。曼努埃尔在欧洲各国呼吁援助,但无人响应。恰在此时,帖木儿的军队攻入奥斯曼帝国,在安卡拉附近的大会战中,双方出动近百万大军,奥斯曼帝国军队战败,巴也只惕皇帝本人也被帖木儿俘获,置于铁笼中押往东方。这才解了君士坦丁堡之围,使东罗马帝国又苟延残喘地存在了半个世纪。

帖木儿的兴起使欧洲基督教王公大为震惊。西班牙国王于年派出使团到近东(编按:欧洲人通常指称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包括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南部,但伊朗、阿富汗除外,有时还包括巴尔干)考察。使团一行乘船经地中海驶入爱琴海,在小亚半岛登陆,到安卡拉谒见帖木儿后归国。后来西班牙国王再派出以克拉维约为首的一支使团出使东方,帖木儿则在击败奥斯曼军队后,返回东方。克拉维约一行经君士坦丁堡、特拉比松抵达桃里寺。途中遇到埃及使团,遂结伴东行。历经马什哈德、渴石等地,抵达撒马尔罕城。

据克拉维约叙述,帖木儿在接见他时,内臣把他引导至御座旁右方的一个座位上。这个位子先前是中国使臣的专座,中国使臣到撒马尔罕来是向帖木儿催收贡赋。帖木儿在接见克拉维约前,曾考虑过西班牙与中国使臣的座次问题。内臣原先把西班牙使臣排列在中国使臣之下,但帖木儿不愿意,把克拉维约的座次移向前,超过中国使臣。

克拉维约落座后,一位王公走到中国使臣之前,传达帖木儿的意旨说:帖木儿现在与西班牙的国王友善,视之如己子,而中国使臣是帖木儿的敌人。这种做法是表示帖木儿对中国的不满,与中国之间的问题不日将解决,中国今后无需再派使臣来催缴贡赋,帖木儿已经把对中国使臣的恩宠转赐予西班牙使臣。克拉维约还说,过去帖木儿对中国纳贡,后来停止了。

克拉维约在帖木儿宫廷遇到的中国使臣,应当就是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八年(年)派往帖木儿帝国的使臣傅安。据《明史·西域传》“撒马尔罕”条和“哈烈”条记载,傅安在出使之前官至“给事中”(编按:官名,侍从皇帝左右,顾问应对,参议政事),使团中有副使郭骥,从行士卒余人。傅安一行到达撒马尔罕后,被帖木儿拘留,在那里留居许多年。洪武三十年(年),明朝再次派出北平按察使陈德文出使撒马尔罕,亦被留在那里。明成祖即位后,又一次派使臣携带玺书和丝绸、礼品前往其地,仍被扣留。直至帖木儿死后,才由其继位人哈里于永乐五年(年)送回。据傅安归来后说,帖木儿拘留他以后,停止对明廷的朝贡,还派人带他遍游国内各地,以显示其境土地之广大。陈德文也遍历诸国,动员西域各地酋长来明入贡,大约是帖木儿阻挠的缘故,各国都推说道远不来。

帖木儿的“中国心结”

克拉维约在帖木儿的宫廷听说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消息。如中国皇帝名“九邑斯汗”,其意为“统有九邦之大帝”。而鞑靼人(编按:历史上在东亚地区生活的人,主要使用蒙古语、通古斯语、突厥语)则称中国为“嗜食豕肉之人”,显然是因为明皇室之“朱”与“猪”谐音的缘故。

克拉维约还亲见帖木儿与中国使臣对话。中国使臣说帖木儿已经7年不曾纳贡,特来责问,帖木儿回答道,中国皇帝要求他纳贡是理所当然的,但7年的贡赋一次补交数额很大,有困难,待筹措齐之后再派人到中国去。

中国使臣对此回答很不满意,说这7年间中国之所以没有追索贡赋是因为中国发生了变故。与帖木儿对话的这位使臣,应当就是明成祖即位后派往撒马尔罕的使臣。

在帖木儿的军队远征小亚半岛时,曾带回一名德国人约翰·西特贝格,他在帖木儿的军队中服役多年,在中亚生活了多年,至年才返回德国。他在游记中也提到了中国与帖木儿的往来。他说,中国皇帝派使臣带匹马到帖木儿处索取贡赋,因为帖木儿不纳贡已经有5年。帖木儿让使臣到撒马尔罕并告知说,他今后不再纳贡,不久他将亲征中国,要使中国皇帝向他纳贡。

帖木儿虽然与中国距离遥远,但却十分关心中国的消息。克拉维约在帖木儿宫廷听中国使臣介绍中国形势时说,中国皇帝死时,遗命太子三人分领全国,但大太子欲独占全国,侵夺两兄弟的土地,造成兄弟兵戎相见。最后大太子兵败,举火自焚而亡,殉亡者甚多。这位明朝使臣所介绍的,就是永乐帝取代建文帝的“靖难之乱”。

克拉维约还打听了前往中国的路程,他说中国的都城名“汗八里”(原注:突厥语,意为“王城”),从撒马尔罕前往其地有6个月的路程。据他说,他们到达撒马尔罕之前数月,有一支拥有峰骆驼的中国大商队来到。帖木儿将这支商队全部扣留,不放一人回去。

帖木儿还注意收集中国的风土、人情、地理、形势、人口、财富等情报,并派人到中国首都,在那里停留了半年,专事调查。调查者归来说,中国都城距海不远,其面积比波斯的大城桃里寺大20倍,又说中国兵员众多,皇帝御驾亲征时,光留守后方的士兵便有40万之众。

在另一次宴饮时,作陪者有新到的各国使臣。其中一部分来自临近中国的地区,这些地区过去曾经在中国治下。克拉维约这次所遇到的使臣,很可能来自东察合台汗国。

后来帖木儿病重,克拉维约取道不花剌、马鲁归国,他返回西班牙后,撰写一本《帖木儿时代从卡提斯到撒马尔罕游记》,不久该书广为流传。西班牙马德里博物馆收藏了一部抄本,年首次刊行。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学者杨兆钧据土耳其译本译为汉文,题为《克拉维约东使记》。克拉维约年去世,他对东方的访问比马可·波罗晚了近一个世纪,虽然没有到达中国,但从他的记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到明代中国在西域的巨大影响。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荣退教授,历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元史研究室主任等职,著有《丝绸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年初版)等学术专著多部;大小标题均为本版编辑所拟。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ms/250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