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黑色落日土耳其波黑塞尔维亚之旅0

发布时间:2021/6/7 16:37:19   点击数:

人们总津津乐道于那些闻名遐迩却有实无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让人误以为是彼国首都的故事,却少人感慨那被调侃的首都背后的无奈:既无悠久历史,更无灿烂文化,只有被调侃的笑话。如果能借此机会出个名,顺便让外界发现它也没有那么差,打个心理差的话,那倒还好。最怕的就是安卡拉这种,被调侃过后,仔细一比较,来到实地一游,更是全方位落后,将之前的嘲笑都落到了实处。难怪总拿你调侃,于是,一个你真的是很XX的各式句型便又为新的段子提供了珠玑妙语。

脏、乱、差本应该是三线小城的代名词,这次用在首都大城市安卡拉身上倒也出奇的合适。如今回想起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日落时分,安卡拉老城山头随风飞舞的垃圾。

除了仅仅是为了首都而来的首都集邮者外,安卡拉之所以吸引游客,应该好好感谢魅力先生凯末尔。因为这座城市被立为首都,主要就是这位先生的手笔。此外,这里也有最官方、也最盛大的国父纪念馆。一己之力,在东西方之间,既打败了国内封建势力,开启了土耳其伊斯兰教的世俗化进程,又赶跑了西方侵略势力,更有以少胜多反杀希腊欧洲圣母白莲花们的铁血战绩。课本里一笔带过的简单介绍,让人情不自禁地就和另外一个拥有“国父”称号的人物做起了对比,而他的成功,则更让中国人心生亲切。

有故事,有传奇,有实力,反西方,反传统,又独具东方魅力。一人一国,无双重器。再加上如今的土耳其局势,很难不让人想多去看看。

来到安卡拉,本人即属于后者。

国父纪念馆,安卡拉

关于国父的大型纪念建筑群,就在市区,不管从市区的哪个方位,到达都比较便利。整个建筑群主要由步道雕塑区、土耳其革命史博物馆、国父陵三部分组成,整个参观下来,又是比较仔细的话,至少需要半天时间。此外,这里也是土耳其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有一大看点,便是广场上整点时分的卫兵交接仪式。与中国相比,好像外国多数的卫兵交接都不以整齐气势取胜,这里也是如此,看了半天,只能说是士兵外形装备确实顶级,很养眼。

纪念馆前广场上的士兵交接仪式,国父纪念馆,安卡拉

战争无义,每个国家的爱国主义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盲目的狂热。个体独处时总是静默且克制的,可这两点也许爱国需要,但宣传爱国主义是不需要的。爱国的人们,需要的是集体的狂热,抛却自我,既需要一个自抱自泣的集体,也要有一个天怒人怨的攻击对象。既是弃妇,又是斗士,时刻代表正义,又时刻在失败。因此,总不免有偏激之处。如果,此时有一个第三方人员能同时看到双方对同一段历史的不同讲述的话,总不免会在感慨罗生门之余,又会想起巴别塔的故事。相同的信誓旦旦,不同的是言之凿凿的内容。生而在世,误会与傲慢偏见常伴长生。有时,甚至第三方也不例外。

参观完“国父陵”建筑群,五个细节让人过目难忘。

第一个是一幅有露出半个乳房的女人的油画。露乳房的女人油画,并不稀奇,近的就有历史课本里的《自由引导人民》,让中国学生印象深刻。可是放在国父纪念馆的的博物馆里,而且是在穆斯林国家,这就有些很难不让人少见多怪了。当然,这幅画的难忘细节并不是这个,而是该女子身边当街携着她的邪恶军人面孔。很难解释,为什么一看到这几张脸,脑子里就自动浮现出“丑陋”两字,即使是对西方面孔有些脸盲的东方人。当然,女人与身边柔弱的路人自然是土耳其人,五官直让人想起邪恶二字不作他想的自然就是希腊军人。看画人一开始是同情的,之后是屈辱,再之后是仇恨,最终陷入无边的愤怒。以前下意识以为春秋笔法是文人的小手段,原来画家也深谙此道。

油画,国父纪念馆,安卡拉

第二个是凯末尔先生的蓝色瞳孔。印象中的国父先生始终是身处黑白的世界的,也许这才显得庄重吧。因此,脑子里对国父的相貌形象总是很高大,却又千篇一律的庄严。在博物馆里大量关于这位土耳其国父的照片里,其中有一张凯末尔先生的肖像画,让我过目难忘。自然,它是彩色的。画中的凯末尔先生,既不年轻也不显老态,年富力强,智慧而坚毅,特别是那双蓝色瞳孔,简直迷人得不像话。政治家的信徒们总是将自己的偶像往气质路线上看,似乎这样才能配得上其足智多谋的身份,绣花枕头真是全世界文化的共识。但稍微多看几幅世界各地出名政治大人物的照片,你自然会有一个收获:无论何时,颜值总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握着选票的人民,就是这么天真,又聪明。真可爱!

土耳其共和国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国父纪念馆,安卡拉

第三个是国父棺木旁的卫士。一开始在参观棺木时,当时并没有对这位卫士太过注意,因为凯末尔先生的蓝色瞳孔带给人的冲击实在是太过强烈。只不过,在发了一会儿呆之后,好像卫士的眼珠似乎转了一下,对,这位卫士的瞳孔也是凯末尔先生的那种淡蓝色。一激灵,这才又多观察了几次,直看得眼睛发酸、脑袋发昏,几经反复,最终还是在一动不动站了几分钟后,松了一口气的认定是雕塑。只不过,等这次旅行结束后,在电脑上,对着那张高像素照片,一拉再拉,最终又发现这卫士是真人。到底是怎样的崇拜啊!真是神奇。

卫士,国父纪念馆,安卡拉

第四个是棺木厅里随处可见的女大学生身穿毕业学士服的倩影。严格来讲,这些穿戴着各式色彩鲜艳的学术服的倩影,其实在走进陵墓大厅前的广场上就到处都是,但是在国父棺木前最为集中,也最为醒目。先自拍,再合照,再独照,好似这里是每个毕业的大学女生的认证处。姑娘桃面笑靥如花,卫士蓝色瞳孔沉静如铁,国父棺木木色如新,一组合,自然是这桃面枝枝独秀。更何况,还是许多张。只是,于此,不知国父如之何,如今似乎有些去世俗化的土耳其又如之何。不过,我想拥有蓝色瞳孔的凯末尔先生应该自有其答案。

刚毕业的土耳其大学女生,国父纪念馆,安卡拉

第五个是很不好走的步道。这步道有些长,两侧有雕塑装饰,特别是两头的雕塑更别有故事。只不过,这里人却不多,不知是不是路确实不好走的原因。脚下的路是一块石板,一段绿草,连小草高度都整整齐齐,也难为维护得如此之好。两者之间的距离,一大步迈不完,两小步又多余。快走不舒服,漫步也不舒服。只有时刻注视脚下,思量步伐,才能轻松走完。这设计,有意思。

步道,国父纪念馆,安卡拉

这趟土耳其之行,不知不觉间养成了每天必看日落的习惯。关于土耳其城市的记忆里,日落下的城市图景总是必不可少,而且每处日落总是各有其特点,安卡拉自然也是如此。

安卡拉虽然是一座规划出来的首都,但其实也有些历史。在如今新市区的近郊一角,有两座相较这座城市的其余平原地区还算高的高山,其中所谓的老城即在其中一座山上。这里除了有这座城市唯一一处还算有点儿历史的古城墙外,由于高度优势,老城上的兀鲁斯城堡是观看日出日落的好去处。

此外,这里的老城也算是名声在外,只不过是危险的那种。在多本旅游书籍里,这里在介绍完毕后都会附加两句,一是这里是安卡拉这座现代城市唯一的一处历史遗迹,二是最好不要独自前往。就个人经历而言,前者属实,后者则有待商榷。不过,也许也有两处佐证。一是在靠近老城山头的周边居民区,就开始越来越破败;二是,走到最顶部,是上不去的,唯一有似乎可以上去的一片废弃房子里,却狗声鼎沸,一进才知道,这是某个老城居民豢养当地流浪狗的所在,当地的流浪狗是名声在外的安纳托利亚牧羊犬,面相凶恶,是大型犬。于是,只好灰溜溜的和拿着导览地图的德国大妈一起下城。

出得城来,穿过一小片还在使用中的老城居民区,朝着尽可能地势高的西边走,就会发现一个靠近山边悬崖的小平台。这里是当地老城居民谈天夜宵的好去处,几处坐出来的天然石头椅子,一堆堆的瓜子壳,还有焚烧垃圾顺带遭了殃的小草。这里的好处是开阔,风大,是乘凉吹风的好地方。坏处是,这里也是老城居民区的垃圾投放点。不过,肉眼可见的缺乏维护。于是,两相结合,既有人在这吹风享受生活,也有垃圾随风飞舞。

不过相较悬崖下道路对面的山上居民区,这边还算是情况良好的。对面山上只有三两间隔很远的几处民居,在入夜后才有星星点点的光亮,连电线杆上的电线都是垂下来的,可见是刚被剪落不久。而与或拆了一半的房子,或自行破败的楼台,曾经鲜艳的奥斯曼色彩,此时和着随处可见的垃圾堆一起,再加上升入空中的浓烟,照样夺人眼球。看样子,对面山上的居民区拆迁应该差不多是走进尾声了。这场景,说一声垃圾场,并不过分。

老城堡上的日落——向左看,安卡拉老城,安卡拉

老城堡上的日落——向右看,安卡拉老城,安卡拉

入眼的右前方是破败的还有些人烟的垃圾山,正前方是橙红晚霞下一眼望不到头漫山遍野的现代大楼,高高低低,密密麻麻,身边是三三两两的破败民居,耳边是风吹动不同垃圾细细簌簌的阻隔摩擦声,鼻子里是灰尘与焚烧物的混合气味,还带着一些尿骚味,听着耳机里的音乐,对着在云层遮掩下下落的落日,在温度的逐渐下降中,寒意更甚。

垃圾场里的日落。

这是匆匆下山时,安卡拉这座星月国首都给我留下的最后印象。

三天漫游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wh/213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