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11月11日,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2

发布时间:2018/2/28 18:29:21   点击数: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   

文化与经济的逐渐一体化是现在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经济之外的另一种价值而存在,对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别具意义。《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并提出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城市愿景,首次提出了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概念。

  

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ShanghaiGlobalCitiesCultureForum)正是致力于促进城市文化作为都市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论坛举办以来,每年分别以“世界城市的设计创意战略”“引领潮流:世界城市的时尚未来”“世界城市的公共文化”“城市叙事:记忆、想象和认同”为主题,探讨文化在其各自城市中的作用,加强针对其所面临挑战的应对策略。

  

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融合一体化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表示,文化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业态构成,其影响力日益渗透于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不仅展现了城市居民的价值诉求和理想愿景,还可以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和构建社会和谐的巨大精神力量。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说到:“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城市文化。”“城市化现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故事,城市化的步骤比以前更快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很好地思考一下,城市未来到底怎么样走,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不仅要考虑财政、金融、经济,同时要考虑成为非常宜居的城市。”英国BOP机构秘书长PaulOwens认为,城市文化进入了“黄金时代”。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正如美国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所言,文化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价值追求和走向未来的理想。伦敦、巴黎、东京、纽约、巴塞罗那等城市都将文化视为它们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文化有助于决定城市未来的经济成功。城市文化不仅表现在统计数据上,更重要的是城市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取向。

“一带一路”需要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使世界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异质文化的相互碰撞、彼此交流、不断创新是实现人类文明繁荣的动力和源泉。“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经济对外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10月11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提出了60项具体行动举措。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上海如何抓住此机遇,加快与加强上海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积极行动的。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容器,是不同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具有个体性、特殊性、差异性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认为,面对逆全球化、种族主义、恐怖主义袭击等思潮给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应当共商共建共享,增强不同城市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互鉴发展、包容共享。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史育龙强调,下一步应着力探索吸收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展示参与方式,提高各类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密切与经济合作的联系,把这些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的优势切实转化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优势。

  

多元文化的聚集与交融是城市的特质,世界的多样性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以集中展示。欧盟国家文化协会主席、德国歌德学院总秘书长Hans-GeorgKnopp表示,创新不再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组织机构的工作。人们需要更多的新创意才能够满足消费者,同时网络和集群变得非常重要。“文化和艺术是一个驱动力,可以驱动经济的增长,帮助城市变得富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TobiasBiancone提到,应该建立文化传播的概念和机构,人们会对于生活更有创造力,结果很可能也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

  

“发展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既注重将国外优秀的文化观念、文化产品引进来,更注重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产品,并努力将这些文化产品推向世界。”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指出,注重具有地域色彩、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的打造,在融汇进现代因素和国际话语的过程中,努力加强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和国际水平,不失时机地将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中国的城市化将对世界产生影响,将对中国的历史产生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金元浦谈到,在我们大规模的建设之中,现代性的终结或弊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思考。在当今的世界,生态、环境、人伦、理念的问题都成了新的中国城市美学。

  

历史是城市文化创新的依据,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理清文化脉络的重要途径,也是将城市文化推向世界的有效手段。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我们对相关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也正在深化,进一步的发掘行动也在展开。但从另外的角度观察,很多固化的观念以及惯例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探寻城市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文化发展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大城市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认识不断深化,城市文化发展迎来空前的热潮。10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从排名来看,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分别是洛杉矶、新加坡、伦敦、旧金山、深圳、东京、圣何塞、慕尼黑、达拉斯。中国除深圳进入全球十强外,香港、上海、广州、北京进入前20强。中国很多城市陆续出台文化规划与政策,然而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文化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够;生态环境恶化、文化遗产被破坏、城市个性丧失等。

  

“包括只重视物质层面的保存,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影响,只重视短期效益的开发,忽视长久的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模式,只关心列入保护名录的单元,忽视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等等。这些都与遗产保护的观念制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黄松谈到,只重视古代文化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当代文化资源的利用,也是一种观念上的“短视”。

  

文化政策和公共文化在城市层面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来构建一个蓬勃发展的大都市,城市政府层面比起国家政府层面更接近它们所代表的公众。依托“互联网+”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成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鲜明时代特色。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表示,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云、公共文化服务新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等在各地风起云涌、竞相出现,创造出了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样态。一个城市必然具有文化特殊性,以城市作为品牌,透过设计,可以将无形文化转变成为具象符号,成为认识城市的媒介。澳门理工大学教授于国华以“宜兰厝”和“宜兰椅”为例,展示了这种可能性。设计师将宜兰的具象符号或抽象的文化意涵,转换成设计元素,透过设计师的巧思,挖掘出许多地方文化特色,将城市无形文化转变成有形产品,增加了人们对于城市的了解与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而文化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在十九大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背景下,民众对文化的需要已经由量的提升转变为质的追求。无论是博物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所,还是都市文学作品,抑或是城市空间,都与城市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人们走向未来,也激发出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期第1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房地产调控:需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报

新城新区三十年建设,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

社会科学报

全国三分之一城市深陷“垃圾围城”,何解“垃圾之痛”?

社会科学报

长按







































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ys/1488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