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否定的。
1、多小的农民算小农?
首先,多小算小农?按照我国习惯性的小农、中农、富农和地主的划分,我们不妨把平均收入及平均收入以下的农民算作小农,参考《拜占庭经济史——七至十五世纪》(安吉利卡·莱奥),在早期和中期拜占庭,拜占庭社会中的普通工人和农民的年收入通常为10-12诺米斯玛。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小农通常就是指这么一个人群,其年收入在12诺米斯玛以下,而这个人群数量上肯定是人口中的大多数了。
2、农兵的财富水平
这时就有两个有意思的细节值得注意了,一个是拜占庭农兵数量的稀少,另一个是皇帝成天担心农兵被人欺负了。这两个细节放在一起就会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出现,如果农兵是小农,那么,一部分农兵被人欺负没了,那再圈一部分农民变农兵好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结合皇帝的立法,尤其是尼基弗鲁斯一世著名的多户供一农兵的立法,就能看出情况不是这样,很多村庄甚至没有一个农民能达到法律规定的最低财产要求,所以农兵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圈出来的。
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是关于摩迪(modius)的问题。拜占庭时期使用的是古典时代的“海摩迪”,每摩迪是17.公升。君士坦丁改革之后,为了标准化收税,国家对私人持有的土地价值进行评估和分等,作为土地单位的摩迪所表述的是“生产1摩迪农产品的土地”,其产出稳定而面积并不恒定。这一土地上畜牧、养殖、手工业等副业以及土地上农户在土地以外经营营生的收入不包含在内。
(四世纪的拜占庭摩迪量具)
其次是农兵持有的土地价值的问题。农兵的土地下限,根据年的立法,拜占庭政府规定,骑兵和海军农兵要求至少拥有摩迪/兵的土地,步兵要求至少拥有摩迪/兵的土地。农兵的土地上限不做限制,多多益善。尼基弗鲁斯二世立法规定,农兵所拥有的土地只有在其价值超过12金镑时,才可以将超出部分拿来交易,即,拜占庭政府认为,12金镑的土地对于一个农兵来说是“合适”的,可以维持一个高素质士兵的基本开销。
那么这个下限分别是多大价值呢?鉴于瓦西里二世中期之前,拜占庭土地价格长期保持稳定,我们可以选取安吉利卡·莱奥提供的约翰一世时期萨洛尼卡郊区土地的价格(0.5诺米斯玛/摩迪)做个简单的计算。
尼基弗鲁斯一世时的下限:摩迪土地约价值75诺米斯玛/1.04金镑,摩迪土地约价值诺米斯玛/10金镑。没有足够富裕的农户的村社,则采用几户合力支持一人出兵役的方式,他的标准是每个士兵应该得到村社18.5诺米斯玛/0.26金镑的财力支持
尼基弗鲁斯二世时的下限:12金镑,即诺米斯玛(1金镑为72诺米斯玛),按约翰一世时期萨洛尼卡郊区的地价,约合摩迪。
对于摩迪、摩迪或12金镑,这首先是土地面积,其次是最低标准,即达到这个标准才能成为农兵,而非农兵的平均标准。通常来说,土地面积超过摩迪就是大地产了(参看尹忠海),农兵可是标准的大地主,或至少与大地主擦边了。事实上,小亚细亚地区的权贵(dynatoi)通常也都是农兵。
第三是年收入的问题。农兵的收入由土地种植、副业、军饷三部分组成
其土地年出产的粮食价值(不包括副业产品)根据《拜占庭经济史——七至十五世纪》提供的物价水平,分别可出售得到10诺米斯玛/48诺米斯玛。前者和普通工人或农民的单年全部收入相当,后者和律师、医生等高收入人群单年全部收入相当。再引用一个简单的数据,约翰一世时期一头牛价值3诺米斯玛。这是农业收入。
但是我们知道,农业收入并非农民收入的全部,除基本的农产品种植外,农兵们还会养牲畜生产乳制品、收集毛料、皮料和蛋等,对种植的橄榄或葡萄进行加工生产油和酒(直到今天地中海最好的奶酪、橄榄油、葡萄酒还是农民家庭作坊生产的),或者去城里打工,以及经营渔业或商业,还有部分农兵住在城里经营作坊或担任公职,而将农庄出租经营。这部分收入虽然难以定量考察,但一定不在少数,他们的实际收入要比粮食生产高得多。
(希腊的橄榄油工坊)
除去农兵自己土地的价值、每年的土地收入之外,还存在第三份收入,即军饷,普通维持在10诺米斯玛/年左右,军官按其等级获取。
第四,农兵是免除货币税的。
综上,农兵并非小农,而是社会中的富裕人群。这部分人数量不会很多,自然不可能是遍地都是农兵。
3、土豪当兵的治军思路缘起
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古典时代流传下来的能者多劳思想。希腊社会一直强调能者多劳,在古典时代,城邦里最富裕或地位最高的公民在战时会站在方阵的第一排,如果不让他们站在第一排,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侮辱。而到了军区时代,则体现为富人们先拿起武器去保家卫国,成为农兵是一种荣耀(当然也有免税的吸引和进入体制内好往上混的便利)。
其次,君士坦斯二世的应急需要。把土地分给农民变农兵并非常规手段,有据可查的只有君士坦斯二世大规模施行过,他把小亚细亚地区的大部分皇家庄园拿出来分给剩余的军队和来自叙利亚、埃及、亚美尼亚的难民(他仅分配了使用权还是将所有权一并分配暂无定论,但后世农兵以土地所有权为身份依据),他们成了第一代农兵,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在这群死士的帮助之下,君士坦斯二世挡住了阿拉伯一度不可阻挡的攻势。
(君士坦斯二世,他在位期间拜占庭受到奥斯曼伊本阿凡和穆阿维叶的致命威胁)
第三,精兵路线。军队需要装备支撑,只有具备一定财力基础的人群才能支持一套高质量的装备,以至于约翰一世时代农兵的装备水平可以和精锐的御林军媲美,其精良的装备水平给东部和北部的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关于农兵的土地
农兵是自己带土地参军,而不是参军了政府发给土地。拜占庭是个无限私有制社会,把公地划归私人成为私产之后再收回变成公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除非政府花钱赎买。
历史上国家出土地分给某个人让他成为农兵只有一次,即上文提到的君士坦斯二世,而他拿出的是皇室土地,根据特里高德,因为这一举措,让君士坦斯二世的皇室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但国家财政却没有出现类似的严重动荡。再考虑到4-7世纪皇室土地主要分布在小亚(安卡拉附近最为集中,狄奥多西二世等皇帝每年夏天会去安卡拉避暑,顺带处理皇室财务),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一批军区出现在小亚。
如大家对更多拜占庭史相关内容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ys/1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