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开幕邀请本周六,05月26日,来原中

发布时间:2021/3/9 17:33:46   点击数:

艺术8诚邀您莅临

王雷

个展开幕式

年5月26日

星期六

15:30-18:00

展期:年5月27日-6月10日

艺术8·一楼

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原中法大学)

“相—王雷作品展”将于5月26日下午15:30在位于原中法大学旧址的艺术8隆重开幕。展览将展出艺术家王雷年至年期间,在丝绸之路行走中创作的肖像作品。在这四年中王雷先后深入行走了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和土耳其这些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完成了亚洲段的创作计划。年底,相关创作曾在韩国弘益大学现代美术馆举办“王雷:行远”个展。此次由艺术8主办,中法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及中国青年艺术家丝路文化交流中心协办的展览,将首次呈现王雷四年来最新的创作作品。

在年启程时王雷曾表示,这并不是一次采风式的写生旅行,而是一次将行走植入绘画之中的个人深度体验和实验性的创作表达。此次展览的作品以肖像的形式呈现,在正方形的画面中,人物形象的造型和神态被王雷生动的捕捉、塑造,又被流淌的色彩,以及环境和面孔之间抹平的关联色块消解,富于书写意涵的线条将画面交织在一起,塑造和消解之间形成了一种生成的机制。个体形象和环境背景是我们直接可以从画面看到的,信仰、文化和生存方式这些从图像里无法轻易辨别的部分,也被王雷调和在他的画布上了。“像”在一个填满了丰富性的时间空间的场域里呈现为彼此息息相关的“相”,生命的气息迎面而来。

年,王雷将继续前往欧洲,完成此次行走中的绘画计划的最后部分。之后陆续在土耳其安卡拉杰尔现代美术馆、欧洲各国和国内举办包括“遗迹”和“神话”系列的更全面的作品展览。

“行走中的绘画”路线图

丝绸之路的面孔

佳玥(ChristineCayol)

艺术8创始人,哲学家,作家

我们生活在琳琅满目的口号与心灵鸡汤的围绕中。周边的世界游离在扁平枯燥的抽象化与情感的虚无不定之间,正因如此,我们总与其相隔甚远。幸而有些艺术创作蕴含着一种力量,能够将我们带回到繁杂概念背后所掩藏的敏锐而独特的现实中。一张面孔意味着什么?一个眼神?在一个自拍时代,肖像绘画的意义何在?正是在于通过这场名为“观察”的目光之旅,呈现出当下某个存在的分量。

克孜尔千佛洞的古丽画布丙烯,xcm,

王雷的肖像作品与原中法大学的相遇

原中法大学的雕梁彩绘之下,“观察”与“旅行”两种体验汇集于此。这并非偶然。如今人们时常会忘记,“丝绸之路”首先是——过去是,未来依然是——旅途中不断涌现的、包罗万象的目光交汇之处。丝绸之路亦是“观察之路”,人们在此间相遇、相谈,感知彼此的相异性。关键在于踏上旅途,朝他者行进,相互观察,进而寻求创新。原中法大学正如丝绸之路,回溯其历史背景,一直以其独有的方式,象征着无数知识、艺术、政治与人文之路的起点。因此,王雷的作品与这幢建筑浑然一体。对于热衷中法交流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起始之地,亦是教育与开放之地。

这个展览呈现的众多丝绸之路上的面孔并不单单是一“系列”的人物肖像,而更像是不同世界的众生之相——这些世界彼此相遇、相交,并通过旅行所激发的交流得到新生。这些画面如同一个个地标,将观者的目光引向地理和气候风貌的背景,勾勒出从大同到伊斯坦布尔的这条丝绸之路。这些画作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人、一张面孔与一片风景的组合能够如此神秘,而记忆在其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它们还有另一种力量,即让我们驻足的力量。在这些画作前,我们所面对的不是面孔,而是“目光”。我们不得不像怀抱一个婴孩那样,怀抱着一种亲密的存在,感受它的召唤,让它牵引我们进入更触手可及的当下。我们必须放任自己的目光,肆意观察。

王雷在乌兹别克斯坦现场作画

在旅途中寻求其自身文化的画家

王雷总在旅行。他在其画布上所呈现的,首先是自己的双眼所目睹的,他放任自己沉浸在炫目的光芒与独特的地势间,沉浸在灰尘、浮世、寂静与喧嚣之间。他将自己置身旅行的风险中,不求全身而退。如今的网络上充斥着不计其数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的艺术家们以虚拟方式制作着图像,随后呈现在琳琅满目的屏幕间。王雷却反其道而行之,顺着最直接的感知力这条源泉逆流而上。

这一选择也是许多西方旅行画家的传统。他们毫无畏惧,纷纷游历罗马,环游世界,浸淫在斑斓多彩的风景中,以丰富自己的感知与学识。18世纪,这种教义性的“环游之旅”曾是英国青年教育中决定性的一个仪式。在法国,前往罗马游历的传统由来已久,各种艺术机构尤甚,巴黎美术学院更设立了“罗马大奖”。在19世纪,一些艺术家对旅行的愿望变得更加热切,他们前往诸如北非、中东等更加遥远与不安定的地方,寻找新的主题。其中就有深受风靡欧洲的东方主义浪潮影响的德拉克罗瓦,以及同样是个旅行家的英国浪漫主义巨擘威廉特纳。

王雷曾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子,在导师陈丹青的建议下,他也曾踏上意大利游历之旅。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王雷一头扎进欧洲人文主义的根脉之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社会思潮与宗教背景、科学经济的发展,都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肖像一一展现在他面前。他对乔托、弗拉·安吉利科以及提香的作品熟捻于胸,这一点也可在其画作中时常出现的背景色群青蓝所看出。

然而,王雷的旅程与西方画家的游历尚有本质区别,他踏上旅途,亦为了寻求自己国家文化的根脉。他的“丝路之旅”酝酿已久。他自小对中国神话有着强烈的兴趣,山鬼、河伯、东皇太一都曾进入他的作品。五行也成为他叩问自身文化的个人议题。年,他选择去新疆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了三个月,也是出于随着时间而不断加深的了解自身的愿望,这让他的创作项目有了新的形式:与其描绘丝绸之路,不妨描绘这条路上人们的面孔,它的氛围,它的印象,这才是丝绸之路上最真实的东西。这意味着回溯到地理、风土和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

这一计划的首站在大同——佛教文化的摇篮,北魏(公元-年)旧都,彼时的文化与商业重镇。在王雷大多数的肖像作品中,耳朵都不成比例的硕大。其中一个原因也许藏在大同的云冈石窟中。绘于年的一幅大同年轻女子肖像上,左耳被下垂的花边凸显出来,与创作于甘肃的古罗马人后裔的肖像()、《德黑兰的波斯人》()以及《波斯波利斯青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仿佛都脱胎于大同的佛像。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等级森严的静谧带着很强的宗教氛围。正如中国哲学中所说的形式归于根源,云冈石窟的记忆在王雷旅途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肖像中挥之不去。

古罗马人后裔蔡俊年画布丙烯,xcm,

中国历史对他来说,如同一种创作材料。他走得越远,它就回归得越多。这已成为他探索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中国的历史即艺术家自身的历史,他沿着自己设定的路拾级而上,以书法家的方式感知、丈量其深浅轻重。在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是重现那些被(学校所教授的)过分简化的历史所掩盖的活力,展现融合的力量。这份活力体现出,一种“文化”永远都是诸多影响与互动的结晶,进而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许多条丝绸之路融合的结果,得益于此,人们(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得以相互交流、彼此观察并讲述各自的故事。神话与历史事件彼此交汇,故事与画面相互重叠,商品的产业与思想的产业相遇相交,这一切在经年累月的沉淀后,形成了这个被称之为“文化”的世界。正如王雷所说,欧亚大陆的文明诞生于大量的人文交流,而丝绸之路正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文化体验。

感受世界的律动

“当时我想沿着丝绸之路,一直走到中国的边境。第一年,我在中国的旅行,从山西一直到新疆,途径西安、兰州、敦煌,以及吐鲁番、乌鲁木齐、和田……”

王雷在敦煌

这位艺术家不惜冒着技术风险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作画。他创作的前期准备是一个冗长的过程,因为这涉及到在一个新的地方安顿下来,短时间里熟悉周围的环境,与当地相遇、接受观点的碰撞,而最后真正创作时倒是一蹴而就。像一位书法家,这位艺术家在心理层面做好准备,相遇、面孔的选择、一天中具体时间的选择、以及那面孔之上攀爬的皱纹与表情所流淌出的人生,都需要精心而慎重的考量。他并不是在寻找所谓的“模特”,而是那些成为他命中注定要遇到的人们。这些肖像全无写实的野心。画笔的急迫之感跃然画布之上,我们分明感受得到,牵引着笔触的不是展现某个人面孔细节的愿望,而是通过其目光表现出一种存在感。画笔需要迅速地捕捉到当下那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每一个存在都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与地理背景之中。这些面孔并不比写实肖像画更加抽象,它们刻画出了一道目光与目光所投向之处那种强韧的联结。王雷的肖像作品浮现于美丽的风光之上,它们在画布上甚至比现实中更为真切。我们的文化与思维方式所处的背景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而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试图将其抹去。这些隐喻的风景正是未知经历的关键因素。《亚兹德少女》()中,正是少女身后背景氤氲的氛围赋予了她那种我见犹怜的忧郁,她身后的世界仿佛正在慢慢消失,同时又如同少女那轻柔的发丝,不声不响地存在着。亚兹德少女同样在拷问着当今世界的坚固与文化的坚韧力量。王雷通过一整套严苛的程序所呈现出的,正是我们掩藏在社会面具之下的痛苦。

雅兹德少女画布丙烯,60x60cm,

这套严苛的程序如是:启程,前往陌生的、甚至是异国的环境中去游荡,花费时间去感受生活,这是被今天的我们所遗忘的时间。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尽情呼吸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不是无谓地消磨时间,正相反,它催生出与人的相遇,进而孕育出作品。年,莫奈决定走出封闭舒适的画室,把画架摆到了刚刚落成的圣拉扎尔火车站,去记录现代的感觉。这样一个与当时学院派相反的叛逆选择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而今天,我们应该前往何处感知新世界的律动?王雷提供了众多答案之一,这个答案的精彩之处在于它需要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严苛的过程中:去旅行。去描绘德黑兰、波斯波利斯、塔赫特·苏莱曼、伊斯法罕、亚兹德、塔什干、布哈拉和努库斯各地男人女人们的面孔……这呼应了另一位伟大的旅行者维克多·谢阁兰的“多样化感官”理论。这种感官也是思想的行动,形成了谢阁兰所称的“异域者”。敞开内心,从一切偏见中解放出来,沉浸在异域以外的文化中,就会产生更为敏锐的自我意识。这种开放与游客那种贪婪的目光不同,他们在真正个体和风景面前会落荒而逃,因为总是害怕顾此失彼。异域者敢于冒多样化的风险,接纳相异性,抵御人云亦云的融合,并且必须最终直面自己内心的旅行。这就意味着一切人和事物都永远不可能完全被他者同化。同化或说文化的混合只能到达某一程度,这一点就写在人们的脸上。本质上说,面孔是坚韧性之所在,也是多元化的保证,是彻底的相异性体验。

王雷的这条动荡之路在他笔下的肖像中延伸而出,我们只需跟随这些目光就可加入这趟旅途。此次展出每一幅作品都既有其独特性,又与其他作品相关联,无需过分打探画面背后的趣闻轶事或是寻求激发作品灵感的故事,在这些画作面前,我们应当保持谦逊和宁静。这条面孔之路邀请人们去审视自己,拷问自己这一刻的身份,这样我们才能听到让·克里斯多夫·贝利关于法尤姆肖像所说的那种“无声的呼唤”。让我们在雕塑家贾科梅蒂的理念中陷入沉思:“探险,真正伟大的探险,在于从同一张面孔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不曾相识的东西。这比世上任何环球旅行都要伟大。”

王雷

年出生于黑龙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

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

奖项

年“艺术与财富—年度推荐艺术家”

年“中国青年艺术精英奖”

年“艺术北京+HARPERBAZAAR新锐艺术家表现大奖”

年“艺术中国—全国画展金奖”

个展

年“相—王雷作品展”,艺术8,北京

年“王雷—行远”,弘益大学现代美术馆,首尔,韩国

年“歌”,展洲国际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年“万神殿—王雷个展北京站”,德山艺术空间,北京

“万神殿—王雷个展上海站”,文新中心,上海

年“靁—王雷09新作展”,力透空间,北京

“心意·心像”,力透空间,北京

年“遥望幸福—王雷油画展”,新光文苑,北京

“王雷”,世贸商城展览馆,上海

年“帕米尔面容—王雷写生个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年“王雷作品展”,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北京

联展

年“文明对话—中国埃及文化年开幕展”,哈纳吉尔艺术中心,开罗,埃及

“奇异果—当代艺术的创作视角”,陌上画廊,北京

年“第七届卢克索国际艺术节绘画展”,卢克索冬宫,埃及

“中国—爱尔兰艺术家绘画展”,东岳美术馆,北京

年“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特展”,上上美术馆,北京

“蓝调之旅—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国艺美术馆,北京

年“中坚—70年代油画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艺绘两岸联展”,观想画廊,台北

“中国—德国新表现主义当代艺术大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

“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家作品展”,中国东盟中心,北京

“中国—阿尔及利亚画家作品展”,穆罕默德·拉希姆画廊,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

“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展”,展洲国际艺术馆,北京

年“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杰尔现代艺术博物馆,安卡拉,土耳其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油画高研班创作汇报展”,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

“大家之路—当代画坛最具艺术成就名家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齐物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推荐展”,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年“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明园文化艺术中心,上海

“新美苑·新青年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年“中国青年艺术精英奖获奖作品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湖北省艺术馆,武汉

“心像·面孔”,艺术中心,北京

“GREEN当代艺术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厅,北京

年“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汇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艺术中国—全国画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年“平面上的空间—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精品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艺术中国—全国画展”,清华大学,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作品邀请展”,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年“再看写实—中国当代油画五十家作品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ys/1996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