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发展 >> 财经洞察同纬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青岛
01
青岛同纬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分布情况
青岛位于胶东半岛(北纬35°35-37°09,东经°30-°00),坐拥胶州湾、鳌山湾、灵山湾三大湾区,东、南毗邻黄海,是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也是国家“一带一路”东西南北全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按照年9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显示,与青岛同一纬度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集群)主要有美国圣何塞-旧金山(硅谷)、美国罗利、日本东京-横滨、韩国大田、伊朗德黑兰等,分布在北美、东亚等地。对比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集群)分布情况,青岛同一纬度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集群)在数量上并不具有显著优势,且欧洲的主要科技创新城市基本未涉及;但是在质量上,该纬度中拥有两大全球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美国硅谷是美国乃至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云集的集中地,拥有极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日本东京所在的东京-横滨科技集群在-年期间的PCT申请量全球第一,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中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一。图1:青岛同纬度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集群)分布情况(横线标记)
表1:青岛同纬度及附近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集群)分布情况
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集群)
同纬度
美国圣何塞-旧金山(硅谷)、美国罗利、日本东京-横滨、韩国大田、伊朗德黑兰
同纬度附近(±5°)
美国丹佛、洛杉矶、圣迭戈、纽约、华盛顿、费城、芝加哥、亚特兰大、圣路易斯、匹兹堡、达拉斯等;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意大利罗马;韩国首尔、釜山;中国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武汉、合肥等;日本滨松、名古屋、大阪-神户-京都;以色列特拉维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
注:资料来源于《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
02
青岛同纬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关键共性因素分析
通过细致分析青岛同纬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因素,可以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一是天时:全球范围的技术革命进程不断演化,催生着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产生。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全球范围的技术革命,目前正在发生第四次技术革命。而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在改变全球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同时,都在催出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次全球技术革命期间,英国伦敦建成首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次全球技术革命期间,美国纽约、德国柏林、法国巴黎等地抢抓机遇,建立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三次全球技术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带动产生了美国波士顿、硅谷、日本东京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并刺激科技创新的模式从以前的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改变。随着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也将随之形成新的阵营。二是地利:青岛同纬度的沿海地区,拥有非常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该纬度中,无论是美国硅谷,还是日本东京,均是世界知名湾区,拥有舒适的气候条件,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由于靠近海洋、海湾等大面积水域,温差较小,在怡人的温度、湿度、降水、地貌等条件下,美国硅谷所在的旧金山半岛、日本东京所在的关东平原,形成了适宜人类居住、工作、消遣游玩的良好自然环境。同时,也由于靠近海洋,海岸线长、腹地广,美国硅谷、日本东京分别所在的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能在面积相对小的空间孕育多个港口,使得城市的商品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等,都容易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配置和应用,与外界始终保持高效联通。表2:美国硅谷、日本东京、中国青岛部分气候及港航情况
美国硅谷
(旧金山、圣何塞)
日本东京
中国青岛
年平均气温(℃)
旧金山13℃;
圣何塞15.8℃
15.3℃
12.7℃
年平均湿度(%)
旧金山75%;
圣何塞75%
64%
73%
年平均降水(mm)
旧金山mm;
圣何塞.8mm
mm
.6mm
港口情况
旧金山附近有多个港口,例如里士满港、奥克兰港、旧金山港、红杉市港。
东京港是首都圈地区与国内、海外各地运输的节点。
青岛港建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22.7万吨级邮轮专用码等。
航空情况
年,旧金山国际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8万人次,世界第24位。
东京湾内拥有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机场)和成田国际机场。其中,年东京国际机场完成客运吞吐量.61万人次,日本排名第1位,世界第5位。
年,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万人次,国内第16位。
三是人和:大量涌入的优质科技创新人才,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和持续的产业增长动力。科技的发展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流创新人才、一流科学家、一流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共同推动形成的。二战后,美国通过不断修改移民法、提供优厚待遇、高度重用外来人才等方式,引进和留住超过20万人的国外高端人才。美国硅谷则利用了这一历史机遇,依托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自然环境、新产业爆发的科技研发需求,积极吸收各国优秀人才资源集聚硅谷,目前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万以上。而日本东京,以其在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中心城市功能属性,通过实施更宽松的移民政策、“30万留学生政策”、企业积极参与科技人才培养等人才政策,吸引大批的人才迁移到该地区,人才集聚现象明显,目前日本东京地区已集聚了全国30%的高等教育机构、40%的高端人才和50%的国家科研机构。各类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研发、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产业培育、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创造力。
03
青岛同纬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
以美国硅谷、日本东京两个顶尖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为例,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自身亦积极主动出击,多措并举,最终成为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中心。(一)美国硅谷美国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区南面,最早起步于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产业,也因此而得名。硅谷已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创新产业集聚地,在科学技术、商业模式、风险投资等多领域持续引领全球,是全球科技集聚区争相效仿的典范。其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做法主要有:一是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创新和创业是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手段和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动力。硅谷就是将创新和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创新创业有机统一的典范。“冒险、容错”是硅谷创新创业文化的关键词,“冒险”意味着敢于质疑权威,敢于突破当前限制,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有一句名言,即活着就要改变世界。“容错”意味着接受试错带来的失败,通过不断试错来接近成功,硅谷的创业者大多都有大大小小的失败经历,而其失败经历反而成为其再次崛起的宝贵财富。二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硅谷是美国风险资本活跃度最高的地区,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为初创企业、高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项目赋能。《硅谷指数》报告显示,年,硅谷产生了加州79%的风险投资、76%的天使投资、17%的企业并购以及68%的巨额交易、全国7%的IPO总额。此外,全球最成功的科技银行——硅谷银行提供股权投资与信用贷款结合的投贷联动、认股期权贷款等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了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三是校企深度协同发展。硅谷本地及周边具有众多高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旧金山大学等。高校每年向硅谷输送大批创业者、高级人才、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发明等。其中,斯坦福大学于年成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技术许可办公室,促进了技术转移。同时,当地一些公司派出顾问,帮助大学改进电子学教材,也为教师提供兼职工作的机会。四是形成发达完善的科技服务业。美国硅谷拥有大量的技术转移、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金融资本、财务和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不仅为企业家和创业公司提供全方位、低成本的服务,还能为本地的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有效的交易撮合和风险筛除支持。此外,以美国电信协会、半导体工业协会、NET基金会为代表的大量的产业联盟或协会,促进了硅谷内的各类信息互联互通,减少信息获取成本。五是集聚大量新经济企业。硅谷是全球新经济企业的集聚地,集聚了消费电子企业如苹果、惠普,互联网企业Google、Facebook、Ebay,半导体企业英特尔、思科,软件服务企业IBM、Oracle、Adobe,新能源汽车企业特斯拉等全球知名企业。(二)日本东京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经过多年转型升级,东京逐渐从战后的传统工业城市转变为集制造业基地、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航运中心、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及人才高地于一体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其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政府制定科技创新扶持计划。近年来,日本先后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科学技术综合战略》、《产学官合作共同研究强化指南》等文件,提出“超智能社会(Society5.0)”战略,重点在大学改革、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人工智能、农业发展、环境能源等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问题进行发力。此外,政府实行“教育先行战略”,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并资助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成果,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构建具有指导社会实践意义的政产学研体系。二是金融中心城市功能成为科技创新强有力的后盾。东京是日本的首都,政治、经济、金融中心合一,是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东京高端服务业、银行业、金融业、保险业高度发达,拥有日本最大的东京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量超过日本全国80%。年9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28)”,东京位居全球第六。三是跨区域形成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全长约公里,以东京为核心,带动横滨和筑波协同发展。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内有丰田、三菱、本田、软银、索尼、日立、三井等知名企业,有包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有科技创新企业约家、研究机构超过家。其中,筑波科学城是日本对标美国硅谷,在茨城县建设的科学城,目前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科学城。04
青岛建设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与建议
从同纬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关键共性因素来看,青岛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均具有打造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条件:从天时来看:一是当前全球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广泛渗透。而青岛正处在新的一轮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历史性大机遇中。二是在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数字产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创新和应用。青岛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体系结构完备、应用场景丰富,基于独特优势,青岛正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三是新发展格局赋予了青岛新的使命。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拥有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诸多开放平台以及承担着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国之重任的青岛来说,在新发展格局中面临开放发展的重大机遇,这也是青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从地利来看:一是青岛与同纬度的全球科技创中心一样,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知名湾区城市,在气候、温度、湿度、地貌上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且青岛东、南毗邻黄海,受海洋影响,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是人们避暑、疗养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二是青岛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汇地,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澳亚两条最长洲际通道的交汇点,是中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口岸之一,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三是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青岛港(不含威海港)年累计实现货物吞吐量6.05亿吨,同比增长4.7%,超越了新加坡;集装箱吞吐量万TEU,同比增长4.7%,超越了釜山港。从人和来看:一是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年全市硕士毕业生1.2万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9.4万人,在政策、服务、宣传方面精准发力下,届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了50.3%,创历史新高。二是青岛高端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年,青岛9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人入选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海尔集团、青岛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占全省2/3。全市人才总量突破万人,获评年度“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奖”。同时,青岛连续九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三是青岛的人才改革探索走在前沿,今年提出建设创业城市,推行市场化的人才引育用评机制,获批科技部薪酬外汇便利化和外国人管理两个国家试点,获科技部外籍高端人才(R)签证审批权下放,外国高端人才来青工作可申请最长10年期限人才(R)签证。总的看,青岛具有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禀赋和良好条件,但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比,青岛还存在着区域协同联动不足、缺乏新经济龙头大企业、技术产业化有待增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偏弱等问题。综合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案例,立足青岛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就青岛建设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积极争取获批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区域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截至年10月底,国家已经批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深圳四个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从前文来看,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支持。青岛具有战略、区位、高校、人才等优势,宜争取布局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全球知名科技创新中心。二是谋划环胶州湾科创走廊,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整合既有规划,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高新区、蓝谷、国际院士港以及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地,聚焦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特色产业创新园区等创新载体,从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建设产城融合社区、加强技术转移转化、区域协同机制创新等方面全面开展建设,串珠成链,打造产业高新化发展、要素自由化流动的现代化科创大走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胶东五市,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互补、科教产互动,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融通发展的政策举措,构建以青岛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为支点的创新共同体。三是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业互联网龙头大企业:借鉴硅谷经验,立足青岛本地工业雄厚的优势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在工业互联网、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加强研发投入、融资获取、市场拓展等政策支持与引导,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特别是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龙头大企业,争取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需求,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联合国内外知名园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先企业,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在青岛部署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持续发力海洋科技创新:面向海洋强国战略重大需求,聚焦海洋空间、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等战略方向,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的海洋领域综合性研究基地。持续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发挥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创业者支持、技术发明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才、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优势,两者相结合,构建形成良好的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等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四是构建科教产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以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为目标,加快创投风投机构聚集发展,重点支持创投风投机构投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环节的项目或者企业。健全协同创新和支持创业的服务体系,聚焦本地优势产业的上下游需求,发展技术转移、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金融资本、财务和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加强招商引才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维权行动,在食品、药品、数字经济等领域,严厉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充分发挥青岛名校、名院、名企、名人影响力,通过新媒体等途径,大力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的创新创业精神。执笔: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
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市委政研室宏观经济研究处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