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第五届世界汉学大會比较视野下的汉学传统

发布时间:2019/11/1 20:15:20   点击数:

比較視野下的漢學:傳統與創新

第五屆世界漢學大會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

時間:年11月11-12日

11月11日(星期五)

09:00-09:30開幕式(國學館報告廳)

09:40-12:00大會主題發言(國學館報告廳)

主持:楊慧林(中國人民大學)

柯雷(萊頓大學):

“新/舊漢學”:在(新)區域研究理念下的思考

回應:黃平(中國社會科學院)

孫郁(中國人民大學):

海外漢學中的魯迅研究

回應:寇志明(新南威爾士大學)

第一分組(國學館)

11月11日下午(星期五)

14:30-15:50

主持:劉勇(北京師範大學)、歐凱(安卡拉大學)

艾愷(芝加哥大學):

梁漱溟:一位獨特的榜樣人物及其歷史地位

回應:高旭東(中國人民大學)

巴拓識(北京外國語大學):

從陽明學說看儒家之自我構造:走向儒家意識邏輯

回應:陳壁生(中國人民大學)

16:10-17:30

主持:高旭東(中國人民大學)、艾愷(芝加哥大學)

歐凱(安卡拉大學):

孔子與尤努斯·埃姆雷的仁愛思想

回應:楊桂萍(中央民族大學)

曹伯義(哥本哈根商學院):

一帶一路與“義”“利”觀:以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的分析為背景考察

回應:劉勇(北京師範大學)

11月12日上午(星期六)

09:00-10:20

主持:王中忱(清華大學)、上垣外憲一(大妻女子大學)

張隆溪(香港城市大學):

當下中國研究的意義

回應:陳玨(臺灣清華大學)

麥克雷(北京外國語大學):

精神性的漢學:為何如此多的漢學家是基督教傳教士?

回應:劉樹森(北京大學)

10:40-12:00

主持:劉樹森(北京大學)、麥克雷(北京外國語大學)

上垣外憲一(大妻女子大學):

藤原惺窩未能成行的福建之旅(-)

回應:王中忱(清華大學)

達旗生(西伯利亞聯邦大學):

作為俄羅斯漢學重要部分的中國歷史研究

回應:張冰(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二分組(國學館)

11月11日下午(星期五)

14:30-15:50

主持:葉雋(同濟大學)、賈思柏(格拉斯哥大學)

梅謙立(中山大學):

在禮儀之爭之下的中西橋樑——樊守義

回應:楊恒達(中國人民大學)

培高德(杜塞爾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學):

中國的現代化始於何時?——再思西學與洋務運動

回應: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

16:10-17:30

主持: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培高德(杜塞爾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學)

賈斯柏(格拉斯哥大學):

從浪漫主義的中國到維多利亞時代的漢學

回應:葉雋(同濟大學)

韋寧(巴塞爾大學):

論研究一種關聯性對象:漢學與中國的全球研究

回應: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

11月12日上午(星期六)

09:00-10:20

主持:李熾昌(香港中文大學/山東大學)、范聖言(澳門聖若瑟大學)

馬克林(格里菲斯大學):

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想像中國的過去與現在:兩種西方漢學的對比

回應:蕭延中(華東師範大學)

司馬懿(耶魯大學):

李之藻、汪維藩與中國景教歷史的神學詮釋

回應:游斌(中央民族大學)

10:40-12:00

主持:蕭延中(華東師範大學)、司馬懿(耶魯大學)

范聖言(澳門聖若瑟大學):

自然、世俗化及歐洲中世紀現代科學發展的條件:猶太-基督教的貢獻

回應:李熾昌(香港中文大學/山東大學)

奧利弗·戴維斯(倫敦國王學院):

理解今天的人:科學、宗教與愛的原則

回應:楊慧林(中國人民大學)

第三分組(國學館)

11月12日上午(星期六)

09:00-10:20

主持:楊慧林(中國人民大學)、柯馬丁(普林斯頓大學)

黃渼婷(輔仁大學):

再思文化相遇的方法論:以《華裔學志》期刊中關於中西文化會遇之文獻為例

回應:劉耘華(上海師範大學)

巴佩蘭(華裔學志研究所):

《孔子和孔教》():論天主教傳教士鮑潤生著作對漢學的貢獻

回應: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

10:40-12:00

主持: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巴佩蘭(華裔學志研究所)

柯馬丁(普林斯頓大學)、柯睿(科羅拉多大學):

《通報》:歷史回顧

回應:楊慧林(中國人民大學)

第四分組(國學館)

11月11日下午(星期五)

14:30-15:50

主持:金永兵(北京大學)、史華羅(羅馬大學)

馮珠娣(芝加哥大學):

重新定位翻譯工作:用古代詞彙表述現代事物

回應:方維規(北京師範大學)

羅伯特·恰德(牛津大學):

西方漢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在政府決策中所處的位置

回應:程鋼(清華大學)

16:10-17:30

主持:方維規(北京師範大學)、馮珠娣(芝加哥大學)

史華羅(羅馬大學):

《子不語》故事中人的責任:袁枚的質疑?

回應:徐建委(中國人民大學)

申政恒(韓國外國語大學):

漢語、英語與韓國的文化危機

回應:金成玉(中國社會科學院)

11月12日上午(星期六)

09:00-10:20

主持:盧德平(北京語言大學)、申政桓(韓國外國語大學)

林大根(韓國外國語大學):

韓中文化交流的歷史與問題

回應:金海鷹(中國人民大學)

朴商辰(釜山外國語大學):

現代韓國的但丁接受史研究

回應:曾豔兵(中國人民大學)

10:40-12:00

主持:申淑子(中國人民大學)、林大根(韓國外國語大學)

趙星媛(首爾女子大學):

在東亞比較文學處境下再思“世界文學”

回應:金永兵(北京大學)

平石典子(築波大學):

作為一種理想平臺的中國化世界:日本當代史詩玄幻與少女想像

回應:盧德平(北京語言大學)

專題論壇一:

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編纂論壇

11月11日下午(星期五)

地點:國學館

14:30-14:40祝辭

主持:朱冠明(中國人民大學)

發言:楊厚蘭(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

14:40-15:10

第一節: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編撰項目介紹

主持:朱冠明(中國人民大學)

發言:李鍾憲(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

15:10-16:10

第二節:中日韓漢字詞彙比較分析

主持:朱冠明(中國人民大學)

發言:趙彤(中國人民大學)、佐藤貢悅(築波大學)、金鉉哲(延世大學)

16:30-17:30

第三節:中日韓共同常用漢字詞彙及辭典編撰討論

主持:申淑子(中國人民大學)

17:30-17:50問答

專題論壇二:

“孔子新漢學計劃”博士生論壇

11月12日下午(星期六)

地點:國學館

14:00-15:40第一場:文化、文學與文本

崔晏娜(北京外國語大學):

全球本土化視角下的孔子學院本土化研究——以韓國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為例

阮國生(中國人民大學):

北宋與越南丁朝關係史書比勘研究——以《宋會要輯稿》為中心

壽酣(中國人民大學):

早期道教文本考察:《太上老君一百八十戒》文本研究

薩烏烈·果沙諾娃(北京大學):

哈中兩國戰略合作框架下的哈薩克教育移民研究

忽必烈(廈門大學):

從與遊牧鄰國關係的角度比較東羅馬帝國科穆寧王朝和中國宋朝的外交政策

16:00-17:40第二場:語言學與語言教學

希氏紅絨(華東師範大學):

漢語、越南語數量名結構中內嵌形容詞的類型學觀照

任吉特(廈門大學):

尼泊爾中小學漢語教學可供性研究

黎范國雄(武漢大學):

從語言與文化兩種因素探討漢越語文中人體排泄現象之委婉語表達方式

阿列霞(復旦大學):

在比較視野下追溯中國文字的源頭

陳昌旭(廈門大學):

漢語“一定、肯定、當然、絕對”與泰語“??????”的語義辨析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规范治疗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ls/1730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