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旅游 >> 无问西东两千年伊斯坦布尔散记
有这么一个城市,城区横跨欧亚两大洲;有这么一个城市,连续成为不同国家首都近两千年;有这么一个城市,承载了东西文明的历史交融......这个城市就是伊斯坦布尔,东西方国家与宗教都梦寐以求的“明珠”。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这是旅游网站已经用烂了的拿破仑语录,但这也充分说明伊斯坦布尔的历史与文化地位。也正是因为这里太独特、太复杂、太丰盛,所以笔者想对伊斯坦布尔写些什么却无从下手,离开伊斯坦布尔两个月后才纠结的开始下笔。由于年年初的COVID-19在国内开始爆发,所以笔者在2月初推迟了回国计划,在伊斯坦布尔多逗留了些天,使笔者能够更加的贴近和了解这座奥尔罕·帕慕克笔下的忧伤之城。
伊斯坦布尔插画
抛弃政治与文化来谈城市建设,无异于痴人说梦。伊斯坦布尔现在属于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近几百年的国情和文化发展与远在东方的中国可以说如出一辙,甚至同病相怜。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年满清入关占领北京,明朝灭亡,都是文化落后民族野蛮占领形成了封建帝国;奥斯曼和清朝都开疆辟土,显赫一时,之后又夜郎自大,闭关锁国,逐渐衰败,被列强分别称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奥斯曼和清朝都是民族复杂,多民族融合,在20世纪初两个落后帝国灭亡,奥斯曼土耳其甚至被分裂成了多个国家;20世纪开始,共和后的土耳其和中国都面临着全盘西化,都希望能在毁灭过去中重生,为此甚至毁掉了很多历史文化;在半个世纪以来,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大国春秋梦,但是同时文化并不自信,在现代化和摒弃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伊斯坦布尔已经没有当年的辉煌,但是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拜占庭文明、奥斯曼土耳其......这些伟大的历史文化都在这座城市流淌过,因此,可以说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的结合体,是绝无仅有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这座城市可能用一生也说不完,也有很多名人用自己的经历与生活描述他,笔者在这也只能通过城市建设散记的形式来回忆这座传奇的城市。
远眺欧洲大陆(唐家骏拍摄)
远眺亚洲大陆(唐家骏拍摄)
一黄金之城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地理位置重要,是因为其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是黑海的唯一出海口,同时也是连接欧亚大陆重要节点。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历史可以追忆到公元前的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古希腊古城特洛伊就位于土耳其,与伊斯坦布尔的直线距离只有多公里,可见古希腊时期这片大地已经兴盛发展。但是伊斯坦布尔开始成为名城是从古罗马开始的,那时的伊斯坦布尔名字叫君士坦丁堡,公元年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君士坦丁堡正式成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开始了城市的华丽篇章。
伊斯坦布尔地理区位
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其将领对君士坦丁堡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完全无法想象,世上竟有这等地方”,可见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君士坦丁堡是多么宏伟和壮观。东罗马帝国最大疆土时期横跨欧亚,幅员辽阔,那时的君士坦丁堡是梦中的黄金之城。君士坦丁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欧洲一侧,还没有跨到亚洲,主城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拉马拉海的交口,同时主城北部是金角湾,因此说主城区是三面环水,天然屏障。城区西部是宏伟高大的城墙,可以说整体城市选址及其有创造性,君士坦丁堡似乎就是《权力的游戏》里的君临,固若金汤,在东罗马帝国的1千年历史期间,只有被十字军占领过一次。主城区北侧金角湾的对面还有以加拉太塔为中心的一个小城区,北侧小城区与主城区共同形成金角湾入海口的防御,加拉太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商业街——独立大街,但在那时候还没形成气候。
东西罗马帝国疆域
君士坦丁堡地图
伊斯坦布尔现在仍有大量的古罗马遗址存在,包括古罗马城墙、地下水宫、跑马场等等。其中保存最好同时也是伊斯坦布尔象征的就是——圣索菲亚教堂。建设于年前的圣索菲亚教堂是东罗马帝国的建筑巅峰代表,也为未来整个东正教地区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关于圣索菲亚教堂的介绍史书与各大网站论述很多,在此不再多叙述,还是通过笔者的照片来感受教堂的魅力。
东罗马城墙插画
地下水宫遗址(唐家骏拍摄)
跑马场遗址(唐家骏拍摄)
圣索菲亚教堂历史照片
圣索菲亚教堂插画
圣索菲亚教堂照片(唐家骏拍摄)
后来的学者为了区别古罗马和东罗马,把东罗马帝国成为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文化的中心,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罗马,同时也进行了发展创新,在欧洲昏暗的中世纪可以说是独领风骚,是整个东正教文化的源泉,在建筑领域引领了整个东欧的发展趋势。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是穆斯林之城,是逊尼派的大本营之一,经过几百年的奥斯曼帝国城市洗礼,古罗马和拜占庭的风貌已经所剩不多。但在笔者参观的土耳其以弗所和希拉波利斯等古罗马古城遗址,依然能看到当初拜占庭的风范,不得不感叹古罗马和拜占庭文化的伟大,也依稀能看到君士坦丁堡城市当年的黄金时代。
以弗所古城遗址(唐家骏拍摄)
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唐家骏拍摄)
二白银之城
年5月29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一方面这一天是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土耳其的穆罕默德二世攻破了千年之城君士坦丁堡,逐渐形成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这对东欧和中东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东欧国家也在奥斯曼统治时期产生了很多穆斯林信徒,这为巴尔干未来的火药桶爆发埋下了隐患,笔者同时期去的萨拉热窝就有很大的穆斯林区,种族和宗教矛盾在巴尔干不可调和;另一方面,拜占庭灭亡意味着欧洲国家东扩的结束,奥斯曼占据了重要的亚洲窗口,这加深了欧洲国家的危机感,致使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国家再次寻找出海口,最终地理大发现以及大量海外殖民地的到来,使欧洲知耻后勇,成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再者,拜占庭文化覆灭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欧洲中世纪结束的节点,随后的文艺复兴到来让欧洲文化再度辉煌,成为了未来世界的主流文化。
君士坦丁堡之战插画
穆罕默德二世的“征服”文化使奥斯曼土耳其辉煌了几百年,但是他没想到真正的“征服”不是地理位置的征服,而是文化先进对落后的征服。这一点在几百年后再次印证,这些占据君士坦丁堡的突厥人在土耳其共和国“国父”凯末尔的带领下,进行了全盘西化的文化自我征服,对岌岌可危的土耳其进行了一次“文化洗劫”。还好通过凯末尔的努力,土耳其的民族和国家保持了下来,但在大陆另一侧的满清帝国则是满盘皆输,年的中原统治,最终换来的结果是满清民族和文化几乎消亡。“征服”的孰重孰轻这些统治者可能自己也预想不到,当然统治者的历史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君士坦丁堡被占领后,彻底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在几百年期间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建设开始伊斯兰化,大量兴建清真寺,最著名的就是圣索菲亚教堂对面的艾哈迈德清真寺,也称蓝色清真寺,这是传承拜占庭建造风格的伊斯兰建筑巅峰代表。整个伊斯坦布尔以及土耳其后来的清真寺建设也都借鉴和延续了蓝色清真寺风格,可以说这些清真寺像欧洲教堂一样是奥斯曼时期留给人类的最大财富。
蓝色清真寺历史照片
蓝色清真寺照片(唐家骏拍摄)
远眺老城区清真寺(唐家骏拍摄)
奥斯曼时期先后兴建了“老皇宫”——托普卡帕宫和“新皇宫”——多玛巴切宫。老皇宫顾名思义就是早期奥斯曼的皇宫,毗邻圣索菲亚教堂,位于金角湾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交角的山岗上。老皇宫可以说是伊斯兰世界的皇宫代表,虽然其规模与北京故宫还有很大差距,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远眺金角湾和海峡,无限的风光也是奥斯曼皇宫的选址初衷。
老皇宫历史插画
老皇宫照片(唐家骏拍摄)
从老皇宫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唐家骏拍摄)
从老皇宫远眺金角湾(唐家骏拍摄)
而建于年的新皇宫则位于金角湾以北的较新城区,也是临海而建,可见奥斯曼的帝王都比较喜欢观海和游海。新皇宫的建设是在奥斯曼帝国江河日下时期,欧洲的文化已经开始强势入侵,因此新皇宫完全摒弃伊斯兰风貌,全新的采取了欧洲皇宫的洛可可风格,极尽奢华之装饰。新皇宫可谓奥斯曼帝国建设的最后疯狂,帝国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也濒临了崩溃的边缘。
新皇宫照片(唐家骏拍摄)
国家文化这方面不好分三六九等,但是可以从其影响力来看其历史的地位。拜占庭时期文化影响了大半个欧洲,其东正教的确立成为了整个东欧及俄罗斯地区的主要宗教,其建筑风格从意大利一直影响到俄罗斯,甚至拜占庭文化间接促成了文艺复兴。奥斯曼时期的疆域虽然接近拜占庭帝国的鼎盛时期,但是显然其几百年的文化发展仍然不能与拜占庭相提并论,而且奥斯曼帝国的城市建筑发展明显也受到拜占庭影响。
奥斯曼时期古建筑(唐家骏拍摄)
由于君士坦丁堡时期的老城区被海水三面环绕,发展空间有限,奥斯曼时期的城市建设已经开始大面积往金角湾以北以及海峡对面的亚洲区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的城市格局。可能跟民族文化背景有关,突厥人骨子里是游牧民族起家,同时伊斯兰教建筑有朝向限制,笔者感觉土耳其人做不到欧洲人对城市的那种严谨和依恋态度,因此城市发展做不到巴黎那种秩序性,也做不到布拉格那种文艺性。总体来讲奥斯曼时期发展过来的城市格局呈现了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致使这个城市至今给人也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各种建筑文化混杂,可能古罗马遗迹旁边就立着一个不伦不类的现代建筑,但这可能也是这个城市的魅力。两大帝国的首都熏陶是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地方,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如果是黄金之城,奥斯曼的伊斯坦布尔就是白银之城,共同给世界留下了惊奇的遗产。
奥斯曼时期历史插画
三青铜之城
19世纪末的奥斯曼帝国与大清帝国真是难兄难弟,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部政权风雨飘摇,庞大的多民族封建帝国已经被时代发展所抛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站错队后,战败的奥斯曼帝国被彻底分裂,通过多年征服占领的土地纷纷独立,竟然分裂出几十个国家,这对后来中东、东欧、北非的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土耳其又一次面临了十字路口,国家接近灭亡之时,“国父”凯末尔横空出世,赶跑侵略者而保证了这个主权国家的存在。
19世纪金角湾老照片
19世纪老城掠影
凯末尔相当于中国的封建军阀,在中国很可能成为袁世凯,但是那就没有土耳其共和国的“国父”。凯末尔伟大就在于本来就可以成为封建帝王,但是却要建立共和国,实行选举制;他的伟大还在于力推土耳其的现代化改革,彻底的与封建社会告别......凯末尔确实是超越时代的伟大人物,同时期的中国还在军阀混战和为主权独立而奋斗。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凯末尔的政策改变了伊斯坦布尔的命运,一方面,凯末尔为了跟封建毒瘤划清界限,将土耳其首都迁走到了几百公里外的安卡拉,使伊斯坦布尔近两千年的首都历史结束,笔者觉得这降低了伊斯坦布尔的历史价值,当然很多朋友可能脑子里仍然认为首都还是伊斯坦布尔;另一方面,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与中华民国和49年建国后的反封建运动有相似之处,就是大量民族文化以及历史建筑受到了打击,很多文化学者对其改革也进行了多年抨击,至今未绝。
19世纪的老城生活
凯末尔现在仍然是土耳其的全民偶像,各城市悬挂很多他的照片,在首都安卡拉矗立着凯末尔的国父纪念馆,参观官员与民众络绎不绝,仙逝80年后依然是国家灵魂,这在近现代史上并不多见。凯末尔的改革也称为了凯末尔主义,之所以笔者大谈凯末尔的历史,是因为这是土耳其近百年城市发展的核心,就是去封建化世俗化,走西方国家道路。虽然共和国的开始稳定发展,但是文化的冲击给城市造成了很多负面效应,这也是中国许多年来所面临的问题。
安卡拉国父纪念馆(唐家骏拍摄)
国父纪念馆祭拜活动(唐家骏拍摄)
土耳其当代的另一伟大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就不断的进行这种文化抛弃和断层的反思,他的自传式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反应了伊斯兰底蕴的丧失,对伊斯坦布尔的现状展现了极大地怀旧和忧伤情绪,甚至很多时候讨厌这个城市。至今,探讨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现在仍然是伊斯坦布尔的主要城市发展问题,因为这里文化太厚重,很多政客和商人肯定觉得帕慕克这种作家叽叽歪歪,但是无法制止其作品成了文艺青年们游览伊斯坦布尔的必备课本。
伊斯坦布尔近现代老照片
近现代的伊斯坦布尔建设与中国过程相似,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了很多模仿欧洲风格的建筑形式,形成了伊斯坦布尔的一景,也展现了东西手法融合的半殖民地国家的城市风貌,从帕慕克的母校伊斯坦布尔大学就能看到这个时期城市建筑的趋势。共和国建立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并没有在这种古老城市确立,欧洲与伊斯兰建筑手法互相叠加,装饰之风盛行,再加上伊斯坦布尔土地私有化严重,城市呈现了杂乱无章、肆意蔓延的状态。这可能也是古老国家在政治和经济转型期的必然结果,城市建设上开始找不到自我,经济发展不自信和古老文化的追忆,让土耳其和中国都经历了这样的城市阵痛期,一会儿开始民族风,一会儿开始欧陆风,一会又开始现代风......至今这盲目的状态仍然缠绕着这两个古老的国家。
19世纪的伊斯坦布尔大学
伊斯坦布尔大学大门(唐家骏拍摄)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唐家骏拍摄)
近现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建设可以说对城市发展消极作用较多,甚至很多学者认为对老城区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与国情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好在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底蕴还在,历史建筑还没出现中国文革时期的毁坏状况,政府和文化人士也开始反思和弥补这些现状问题......但是城市毁坏容易,修复难,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正确的政策指引,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发展任重道远。
伊斯坦布尔近现代老照片
四黑铁之城
当代的土耳其被网友戏称为“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虽然调侃成分居多,但也反映了土耳其在国际上的现状。政治上土耳其是打破脑子往西方靠拢,虽然主要地处亚洲但是死活想摆脱亚洲,要不是死敌希腊阻碍,还真有进欧盟的可能,不过现在遥遥无期;宗教上一直想做穆斯林逊尼派的老大,当然现在老大是沙特,但是土耳其也死活看不上军事不行的沙特,老大一直争个不断;经济上与中国一样属于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代工厂,跟西亚土豪们比还算穷国,还得不断努力......这使得具有大国雄心的土耳其尴尬前行,同时也横踢乱卷的得罪大国,可谓一时聪明一时糊涂。
伊斯坦布尔在20世纪开始城市建设雄心勃勃,形成了近0万人口的国际化大城市,城区在欧洲区和亚洲区都外延式的疯狂扩大,与泥沼之中的老城区城建相比,笔者认为新城区的规划发展还是可圈可点,特别是一些便捷的道路系统规划,使公共交通体系效率最大化,例如新城道路中间设置公交专线,没有路网交叉和红绿灯阻碍,大大减少了公共交通的出行时间。
伊斯坦布尔新城区街景(唐家骏拍摄)
另外伊斯坦布尔作为欧洲、亚洲和北非的重要交通节点,与北京现在一样设置了两座机场,分别位于欧洲和亚洲,年落成的欧洲区新机场号称世界最大机场,笔者到达伊斯坦布尔也是在这个机场入关,确实宏伟的尺度也展现了土耳其的国家雄心。
伊斯坦布尔新机场卫星图片
伊斯坦布尔新机场室内照片(唐家骏拍摄)
伊斯坦布尔的旅游与商业现在仍然以欧洲部分的老城区为主,主要集中在金角湾两侧,由于老城区的内容的丰富与强势,占有很大面积的新城区仍然没有形成明确的核心。新城区的建筑展现了伊斯坦布尔现代化的决心,与中国的现在发展进一步同步,但同属发展中国家,暴露出的建筑问题似乎又协调一致,高大上和假大空的建筑形体也比比皆是。可见同为封建大国和半殖民地的经历,以及文化上的东西摇摆,让东亚与西亚两个曾经辉煌国家都要经历一个文化救赎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从金角湾远眺加太拉塔(唐家骏拍摄)
加拉塔萨雷俱乐部足球场(唐家骏拍摄)
贝西克塔斯俱乐部足球场(唐家骏拍摄)
亚洲区新建筑(唐家骏拍摄)
五结语
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发展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可以看到中国自己的问题,同时也都共同面对着东西方文化的问题,中国近几十年建设经历了装饰装修风的挣扎,走向了彻底的西化体系。笔者其实一直很疑问和敬仰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建筑系,那时的建筑教师与学生是怎么从一些黑白小书本窥视现代建筑,然后慢慢去伪存真,使中国走向当下的建筑教育道路的。当然当下的很多学者和前辈也在反思这个教育过程,甚至认为中国还没有真正的现代建筑教育,因为很多学者也在探讨为什么一定是西方现代主义体系建筑教育。笔者也深陷其中,可能既然自己还没弄明白,当下国际化大趋势,国际西方主流院校这么做了,那我们这么做也就对呗,君不见现在学生不也以出国留学为第一要务嘛!其实可能对错也无太大所谓,因为从历史长河来看,短暂的过程中城市建筑也赔得起。伊斯坦布尔城市历经0多年的东西文化冲突,这个底蕴现在也赔的起。
繁华的独立大街(唐家骏拍摄)
塔克西姆广场的独立纪念碑(唐家骏拍摄)
笔者居住的老街区(唐家骏拍摄)
土耳其和中国都是力争重新崛起的昔日大国,历史的包袱往往很重,在城市和建筑领域也是如此,顾此难免失彼,所以会犯很多发展中的错误。同时两国城市发展也不均衡,大城市犯完的城建错误中小城市还会犯,会持续一段时间,需要大家很多耐心。笔者同时期也走了塞尔维亚、波黑的一些城市,这些战乱过后的中小国家反而不太纠结过去,现在城建显得轻松很多,执着走最单纯的建筑道路,当然这也可能是欧洲国家千年的文化自信,不是一两句话能让人解脱的。
伊斯坦布尔城市留给世界的遗产太多了,政府也在努力挖掘和改善现有的城市问题,力争能够修正和完善现有城区。希望伊斯坦布尔能够逐渐找到自我,无问西东,延续拜占庭和奥斯曼的城市辉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