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ldquo阿凡提rdquo多面形

发布时间:2021/8/11 12:52:24   点击数:

文章转自:-10-14田禾中东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跨文化交际时,经常会发现同一个人物的故事流传在不同的民族中有着不同的版本。然而,让很多中国人想象不到的是,“阿凡提”这个机智勇敢,锄强扶弱的英雄人物,在埃及、伊朗、塔吉克斯坦等伊斯兰国家,竟然成了愚昧笨蛋的代名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阿凡提”这个形象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么?在各民族中的流传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为什么他国的穆斯林会觉得阿凡提是个笨蛋呢?

1.1中国人对“阿凡提”的认识

按照戈宝权先生的说法,阿凡提在中国出现,要从一九五五年《民间文学》七月号的《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说起,之后阿凡提的故事通过书刊和影视媒体传播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戈宝权,)然而,绝大部分中国人了解阿凡提,其实是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木偶片《阿凡提》开始的,那个细瘦修长,裹着头巾,倒骑毛驴,幽默风趣,机智过人的新疆维吾尔族中年男性,总是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身边的问题,嘲讽贪婪吝啬虚荣的权贵人士,帮助贫穷善良的平民百姓。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关于阿凡提的影视作品深国人心中,比如中央电视台真人秀情景剧《超级聪明阿凡提》,北京电影制片厂故事片《阿凡提》,宁波动画公司出品的动画片《少年阿凡提》等等,在这些作品中,阿凡提有时年迈有时年少,有时骑驴有时以驴为友,不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和创新,不变的都是“阿凡提”的机智和聪明。

1.2由交际失败引出问题

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一次班级的汉语比赛活动中,将一等奖的奖品——画着阿凡提图像的杯子——发给了当场表现最优秀的塔吉克斯坦学生,并且称赞他:“你就像阿凡提一样,聪明过人呢!”结果该学生看到杯子上的阿凡提,非常生气地拒绝了奖品,说道:“老师,为什么给我这个杯子?他是个笨蛋!我们都不喜欢他。”当时教师非常吃惊,完全没有料到这样的情形,场面有些尴尬。后来经过沟通和解释,学生理解了老师的意图,也表示感谢,但是依然拒绝该奖品。最终,教师精心准备的奖品没能发到学生的手中。

这个故事是笔者听该塔吉克斯坦学生自己描述的,他说他并不熟悉阿凡提的故事,不知道阿凡提都做过什么事,可是在他们国家的语言里,当遇到一个人很愚蠢的时候,就可以用“你是阿凡提么?”这样的句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穆斯林国家里,阿凡提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为此,笔者口头询问了来自伊朗和埃及的学生,他们表示,在和自己国家的同胞交流的时候,也经常用“阿凡提”来嘲笑对方是笨蛋,他们听过一些阿凡提的故事,可是故事里的阿凡提,确确实实在做着傻事。比如有一个故事说,一天晚上,阿凡提在路边找东西,邻居问他丢了什么,他说一根针掉了,然后邻居就帮着找,结果半天也没有收获。后来邻居就问:“你具体是在哪儿掉的?”阿凡提回答:“屋子里!可是里面太黑了,我只好到外面的路灯下找!”

但是另一方面,来自土耳其的学生声称“阿凡提”是自己国家智慧和正直的象征。可见,阿凡提在其他民族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那么为什么阿凡提会有这样多面而矛盾的形象?他在各个民族中的故事有什么样关系?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就要找到阿凡提的人物原型,并考证其故事的发展情况。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有关记载进行寻根溯源,梳理了阿凡提人物形象的变化阶段和成长脉络,对“阿凡提”在当今各文化中的不同面目予以一定解释,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跳出自己的文化视角,更全面地看待我们的文化,尊重理解异国文化,使文化教学及其他交流活动更加顺利。

二、阿凡提人物研究

2.1国内的研究现状

自从“阿凡提”开始在国内广为流传,中国学者对该人物的研究也拉开了序幕。张承志()在其文章《金卷银卷阿凡提》中,通过介绍“阿凡提”人物形象的起源,结合宗教发展及历史情况分析了人物故事流传的过程和动力,最后从文学欣赏的视角抒发了作者对阿凡提美好形象的感悟。杨亦军()和冯翔鹤()在《流传、演变与本土的融合——阿凡提故事幽默性的当代阐释》中将阿凡提的故事与朱哈和纳斯列丁做对比,分析其幽默性艺术性的提升。《阿凡提笑话的多民族性透视》(刘荫梁,)中,刘荫梁追溯了不同民族间的阿凡提形象,揭示了其继承性及体现的文化交融。《生成过程中的民间英雄——试述阿凡提形象的变化特征》(田欢,)一文阐述了阿凡提的故事在各民族间的增减和变化,探讨人物形象的变异的因素。

这些文章多以正面的角度来看待阿凡提的形象,歌颂赞美其故事中的智慧和教育意义,有些提及了阿凡提的负面形象,却未作深入的解释和探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崔燕()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外阿凡提故事研究》算是对“阿凡提”人物探讨最为详尽的一篇文章,着重从民俗、人性、现实和哲学的角度分析阿凡提故事的深刻内涵。文章归纳出了阿凡提的八个缺点:愚蠢虚荣、吝啬、势利、懒惰、贪便宜、狂妄自大及阿Q精神,并用具体的故事来证明。但是,该文章也没有针对其人物形象的反差问题予以解释和分析。因此,学术界暂时还没有从负面角度出发、解释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内“阿凡提”具有不同形象色彩的文章。

2.2通过文献探寻人物原型

汉语中,“阿凡提”这三个字所指代的人,从名字到衣着打扮,性格习惯,人物事迹,都非常丰满而完整,使得很多中国人都以为,阿凡提就是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产生的。然而事实是,维吾尔族人民传颂的阿凡提和他的笑话,是从中亚地区流传过去,而非新疆土生土长的。戈宝权先生通过外文资料向我们介绍了阿凡提故事所经历的长期演变的过程,新疆各族人民中间流传的阿凡提故事其实和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流传的朱哈的趣闻轶事、霍加·纳斯列丁的故事同出一源。并解释道:

“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个称号,来源自突厥语:Efendi。它有两种涵义:一是对男人的一般称呼,二是对有学问、有知识的人的尊称。这个词在整个突厥语系各民族的语言中是通用的。……阿凡提的本名是纳斯尔丁或纳斯列丁(Nasreddin),在中亚细亚一带,都简称他为阿凡提,我国新疆也如此称呼。”(戈宝权,)

“阿凡提”在不同的民族间有着不同的名字,如霍加·纳斯尔丁(kojonasreddin),纳斯尔丁·霍加(,纳斯列丁·阿凡提(NasreddingEpendi),毛拉·纳斯列丁·阿凡提(MullaNasrudinEffendi)等。(戈宝权,)由此可知,在现今各地流传的故事里,“纳斯列丁”,“霍加”,“毛拉”,“阿凡提”都是指同一个人。

2.2.1阿拉伯的朱哈

戈宝权在《中外文学因缘一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中通过事例证明了,朱哈的趣闻轶事,实际上就是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的前身。相传朱哈是10世纪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时代的人,他出生在库法(现在伊拉克境内),本名叫做阿布·格桑·本·萨比特,关于他的平生和事迹现在知道的很少。朱哈的名字最早见于文字的,是10世纪的事。巴格达的学者纳迪姆编的一本《图书目录》中,就最初提到了《朱哈笑话集》。到了12世纪,在马伊丹尼编的一本古阿拉伯谚语集中,列举了一句:“他比朱哈还傻”。(张玉安,;陈岗龙,)在《朱哈其人其事考》一文中,作者通过多方材料证明,“朱哈”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一个愚笨的使人喷饭的笑话中的主人公。因此古阿拉伯人认为“朱哈”很傻,并把他作为愚笨的典型,以及当代的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傻是原型“朱哈”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现今流传的朱哈笑话中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左右难分》这则笑话讲到,一个没有星月的晚上,家里的蜡烛灭了,妻子着急地对朱哈说:“快把你右边的火柴拿来”朱哈嚷道:“你这疯女人,伸手不见五指,我怎么分得清哪是左边哪是右边呢?”(林则飞,)

朱哈的笑话在十世纪末的阿拉伯非常流行,这也是有一定社会背景的。“在伊斯兰教初期,讲述故事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后来竟成为正式的职业。讲述故事的人由政府委派,给以薪棒,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纳忠,;朱凯,;史希同,)那时候,在阿拉伯帝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一批以讲笑话为职业的人,他们常常出席于王公大臣的喜庆宴会,编造或讲述生活中的种种趣闻,为宴会创造出轻松娱乐的气氛。笔者认为,不论朱哈是这么一个靠讲笑话出名的人,还是讲笑话的人口中经常拿来取笑的对象,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朱哈的名字连同那些迂腐的小故事得以在阿拉伯民间广为流传,并向周围民族扩散。

2.2.2土耳其的纳斯列丁

土耳其人普遍认为,当今的世界幽默大师“阿凡提”是土耳其人。土耳其学者研究证明,霍加·纳斯列丁十三世纪初生于土耳其,当过伊玛目(伊斯兰教集体礼拜时率众礼拜者)。后来到了南方的阿克谢希尔城,最后于以76岁的高龄死在当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皮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一张18世纪霍加·纳斯列丁(HocaNasreddin)的小型画像:他长着很长的白胡须,头上戴着一顶很大的头巾,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他的坟墓至今尚在,当地的人每逢节日都要去祭奉他(戈宝权,)。而且当地凡新婚夫妇也都要到墓上拜谒,否则夫妇关系定生破绽(张承志,)。

我国当代维吾尔族作家、翻译家艾克拜尔·吾拉木()在其翻译整理的《世界阿凡提笑话大全》“后记”中写道:“笔者有幸去土耳其,并亲临阿克谢希尔城,在那里瞻仰了他的陵墓。他的墓碑上写着:“纳斯列丁·霍加,土耳其人,生于年,卒于年。是伊斯兰教学者,当过教师,做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人。他是一个十分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

可见,在土耳其,霍加纳斯列丁是一个被人们称赞的幽默机智的人物。然而,另一方面,在戈宝权由土耳其语翻译过来的《纳斯列丁笑话——土耳其的阿凡提的故事》中,第一部分“基本的传统的笑话”列出了97个故事,其中有四分之一都是在暴露阿凡提自身的缺点。比如《科尼亚人强迫人家吃你糖》这则故事里,说霍加走入科尼亚的一家酥糖铺子,念完祈祷词就开始吃人家的酥糖,店主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白拿店里的酥糖,并对霍加拳脚相向,霍加却不动声色地说:“科尼亚人有多好啊!要强迫我吃酥糖呢!”(戈宝权,)这里的霍加贪图小便宜,而且竟用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比起阿拉伯那个因傻出名的朱哈是聪明了一些,但在故事里依然摆脱不了被嘲弄讽刺的命运。

戈宝权在年从阿拉伯语翻译《朱哈趣闻轶事》时,发现“朱哈”和“纳斯列丁”指的是同一个人。可见,阿拉伯朱哈的故事流传到13世纪的土耳其,与当地纳斯列丁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

2.3阿凡提来到中国

“阿凡提”的故事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我国新疆维吾尔地区,经过当地人民的再创造,“阿凡提”变成了完全是一个机智勇敢的斗士,十全十美的民间英雄。“遇事最有办法,回答问题时能让对方理穷词绌,又非常逗乐。他为人正直,经常骑着一头毛驴在外面抱打不平,敢于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受到群众的尊敬;而同时他又完全像一个老老实实的普通农民,性格淳朴善良,憨厚可爱。一句话,他是劳动人民中一个代表正义和富有智慧的典型人物。”(贾芝,)

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里说到:“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原作品。劳动人民总是根据多方面的生活需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景,汇集群众的艺术才能,对原作品进行不间断的加工、润色和增删改动,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之最初的形态更为完美,使它的社会作用也更加扩大。”(钟敬文,)笔者猜测,新疆地区的“阿凡提”就是这样,在新的环境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尤其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坛创作在整体面貌受政治主旋律的影响,作品类型单一,人物形象趋于“脸谱化”。更多情况下,作家有意或者无意地把文学作品当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因此,不难想象,学者们在收录和改编阿凡提故事时必然会形成某种特有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阿凡提经历了一个被“造神”的过程,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完美英雄。

2.4多面形象的形成

民间文学尽管在传播中有所增减,但总也有一些稳定的成分存在,阿凡提故事也是如此,一些经典故事,会通过口头或文字传播从境外传到境内,从古代传到今天,比如著名的《炒锅生儿子》、《世界末日就到》、《背人过河》、《不给借驴》和《猜谜语》的故事等等,正是这些特有的幽默故事构成阿凡提故事系列的内在稳定结构,使之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相似内容的故事也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

从整体脉络来看,同一类型故事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由嘲讽阿凡提自己的变成嘲讽他人的;聪明的主人公从别人变成阿凡提自己;阿凡提对待国王或者其他统治者的态度从惧怕变为无所畏惧;原来只是表现巧合,后来是要表现阿凡提故意与统治者作对;本来对邻居、小孩或者青年的戏弄变成对王公大臣的戏弄。

朱哈和纳斯列丁的故事经过交汇相融,渐渐变成了一个人物形象,广泛的流传到了在周边的民族中,其中包括小亚细亚半岛(即土耳其)、阿拉伯、中近东、巴尔干半岛、高加索、中亚细亚和我国新疆,也留下了诸多文学作品。如巴基斯坦作家斯尔达尔·穆罕默德汗·阿杰孜的《毛拉·纳斯尔丁》,元文琪译编的《伊朗阿凡提的故事》,《纳斯尔丁·阿凡提的笑话(阿富汗的阿凡提故事)》伊德里斯·沙赫著,戈梁译,等等。从译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作品里的“阿凡提”,有时呆傻愚昧,有时行为怪异,有时耍小聪明,有时精灵聪慧,有时机智勇敢,有时乐于助人,总之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喜剧形象,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笑料和调剂。(张玉安,;陈岗龙,)然而不能排除的是,文学创作者们在收集整理这些小故事时,可能主观进行了某些改动和修饰,借阿凡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笔者推测,文学作品里的阿凡提跟人民群众间流传的人物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人们口口相传的,也许更多的是那些表现其愚昧的小故事,因此在口语中就留下了将“阿凡提”“纳斯尔丁”等作为贬义词来嘲笑批评他人的用法。

三、结语——意义及有待深入之处

阿凡提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提醒我们,不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还是其他涉及跨文化交际的人群,了解同一人物形象在不同民族间的差异都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间的交流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彼此的文化相互融合,像“阿凡提”这样跨国诸多国家行走于世界的人物和故事不在少数。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汉语教师,受大环境的影响,接触的多局限在经过本土化的外来事物,若按照脑中的固有印象去进行交际,常常会出现问题。因此要求汉语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自己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能够跳出自己的文化视角,更全面地看待我们自己,尊重理解异国文化。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使跨文化交际行为更加顺利成功的进行。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总是以语言的形式传播及记载,因此对于跨民族的文化研究,研究者的语言能力限制了对很多文献资料的利用,进而只能通过译本来搜集信息。本研究所参考的所有文献均以汉语写成,所以也就留下了诸多有待核实及深入的地方。笔者认为,单从研究本身来说,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

(一)做具体的问卷调查,得出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阿凡提”一词的褒贬色彩情况。

(二)对其他国家相关文学、影视作品的观察和总结。

(三)参考其他语言书写的关于该人物的研究成果。

但是由于这些工作需要多门其他语言的支持,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也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对“阿凡提”感兴趣的学者可以一点一点把该研究丰富起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

附注:

土耳其安卡拉的纳斯列丁

乌兹别克的纳斯列丁

莫斯科纳斯列丁纪念碑

作者:田禾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ms/2225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