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

双王之战,亚历山大击破波斯军,大流士再输

发布时间:2023/1/19 21:18:16   点击数:

在格拉尼克斯战役中,波斯帝国损失了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大部分领主与总督,因此,帝国在这片地区的统治框架从上层被瓦解了。为方便接收海军运送的补给,亚历山大率军沿小亚细亚海岸一路向南向东接收波斯的领地,一路上波斯官员或死或逃或降或走,仅有的几处零星抵抗并没有阻碍年轻国王的征程。在接收了北部重镇安卡拉后亚历山大又重返南方的西里西亚,并在那里盘桓了几个月的时间,集中全部资源与精力力图将这里建设为自己下一步征讨的大后方与前进基地。

公元5世纪前后极盛时期的波斯帝国

时间转眼便到了到了公元前年春夏之交。面对咄咄逼人的年轻国王,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也在积极准备应战。但大流士从心底升起的却是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大流士本不是波斯王庭的直系继承者,公元前年,波斯直系王族被权臣屠戮殆尽,大流士作为王室的远支被选为国王。很显然,这只是一个傀儡。但大流士也不是易与之辈,当针对他的暗杀行动即将发动时,他抢先动手,一举夺得大权。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破落帝国。庞大的帝国已是江河日下,内部的各种矛盾逐渐激化,各地方总督领主对他这位新晋不久的国王也有些不甚感冒。大流士甚至来不及整合内部力量,便迎来了亚历山大的狂暴打击。这也是大流士没有在小亚细亚第一时间迎战亚历山大的原因之一。出于对部下忠诚度的质疑,大流士更倾向于率领中央总督区的部队迎战亚历山大。

战前两军的行进路线

当亚历山大还在经略西里西亚的时候,大流士也在巴比伦集结了中央总督区的军队。是时候发动反击啦!诸方史料关于大流士的兵力记载不一,而且悬殊极大,现代史学家多方考证后认为波斯军总兵力应该在10万到15万之间,大约是亚历山大兵力的两倍至三倍。侦知亚历山大停留在西里西亚之后,大流士信心满满地率军出发,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歼灭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也早已跃跃欲试准备会一会这位没落帝国的王,很快地收拢了部队,根据情报迎着大流士而去。然而,正是在这彼此寻战的过程中,双方各自出现了一系列的误判,将双方都置于了危险的境地。

由于是客军作战,亚历山大仍然要依靠海军运送补给,因此大军基本上是沿着地中海的海岸线行进。而大流士则没有这种担忧,倚仗着兵多将广,以大开大阖的行军路线直插西里西亚。在那个信息技术极其落后的年代,当双方再次发现对方的动向后,局势便有些微妙起来。大流士的军队意外地穿插到了亚历山大与西里西亚之间,无意中切断了其与大后方的联系,并且还抄了亚历山大在后方的几个据点。现在看起来,亚历山大被动了,西里西亚是其煞费苦心打造的后勤基地,海军的作用仅是运输补给。如果大流士顺势进军,重新控制西里西亚,亚历山大将彻底成为孤军。然而不知这位大王怎么想的,没有采取这种保守但更有把握的战略,而是沿着亚历山大的行军路线一路追了下去。也许是大流士过于自信了,也或许是对于前期的失败过于焦虑而急于挽回局面吧。

无论大流士的动机是什么,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亲手放弃了已经到手的战略主动权,从而将自己陷入了困境当中。

亚历山大沿海岸搜寻大流士的痕迹,很快便收到了西里西亚的消息。消息是由被砍了双手的伤兵送来的,这事儿自然是大流士干的。在确定了大流士的方位后亚历山大又急忙回军迎击,并且最终在伊苏斯遭遇。那么为什么说大流士把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呢?我们来看下伊苏斯的地形。

伊苏斯地形

伊苏斯是一处一面临海,一面靠山的平地,但却非常狭窄。对于大流士来说是十分不利的,狭窄的战场正面极大限制了大流士军队的展开,只能排成一个前后纵深巨大的阵型,这样一次进攻只能投入有限的兵力,兵力优势难以得到发挥。而对于亚历山大,却不仅打消了会被对方包抄侧翼的担忧,同时还可以尽情发挥军队战斗力强悍的优势。

战前两军隔河布阵

在经过一番战前侦察后,双方在伊苏斯摆开了战场。战场西侧临海,右侧靠山,大流士居北,亚历山大在南。

大流士的部队成分较为复杂,既有来自中央总督区精锐的贵族铁甲重骑兵,也有自由民组成的重步兵,还有大量贫困农民组成的轻步兵和游牧民族弓箭手,在步兵中最精锐也最受倚重的便是以雇佣兵身份参战的数万名希腊重步兵。大流士将最精锐的希腊重步兵置于中央军阵,自己亲率近卫骑兵团坐镇后阵,波斯重步兵分列为左右两翼,左翼阵前是轻步兵与弓箭手;由于靠海的一侧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骑兵冲击作战,大流士将几乎全部铁甲重骑兵放到右翼靠前的位置,显而易见,大流士是准备以右翼突破敌人的。客观地讲,大流士这种布阵还是非常合适的。

波斯骑兵

亚历山大这边,为防止敌人对侧翼的包抄,将部队尽量拉开遮住整片战场。左翼阵前是以精锐的色萨处骑兵为骨干的同盟国骑兵,后阵为同盟国步兵组成的方阵;中军照旧是马其顿长矛方阵;右翼为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伙友骑兵;在左翼和中军之间有阿格瑞安轻步兵负责两部连接;同时,在右翼之右还在山坡部署了部分轻步兵与弓箭手防止波斯军绕山包抄侧翼。从排兵布阵看,两人同时将对方左翼作为了突破方向,而且双方左翼同为薄弱环节,那么所要比拼的便是谁更先打破对方左翼了。

色萨利骑兵

战斗几乎是同时展开的。不同的是,波斯军出动的是右翼铁甲重骑兵,亚历山大则是右翼与中军一同出动。波斯的铁甲重骑兵群如疾风暴雨般冲向亚历山大的左翼部队。尽管数量处于劣势,但亚历山大这边的骑兵也毫不示弱,以色萨利骑兵为中坚与箭头,同样迅疾的对冲而去。骑兵战斗,甫一接触便是惨烈的肉搏。由于战场狭窄,波斯骑兵无法投入更多兵力,因此色萨利骑兵还能打得有章有法进退有矩。

伊苏斯战役第一阶段

而此时亚历山大本人则率领伙友骑兵以慢步小跑的姿态向波斯军左翼逼近,中军长矛方阵也已启动了攻势,迈着整齐的步伐涉水过河,在两军之间是阿格瑞安轻步兵,也以慢跑的姿态前进并连接着两军不至出现缝隙。随着伙友骑兵的队列逐渐接近了波斯弓箭手的射程,在亚历山大的示意下,骑士们逐渐提起马速,开向波斯军冲锋,开始波斯弓箭手还能有条不紊的发射排箭,但随着骑兵队列的逼近,在马蹄声以及呐喊声的威慑下,平时缺乏训练的弓箭手迅速崩溃,并且向后阵冲去。伙友骑兵的精良装备挡住了箭矢大部分的杀伤力,几乎尾随着弓箭手便冲向了波斯重步兵方阵。无论怎么讲,波斯平民重步兵在军事素质上完全无法职业军人相提并论,更遑论又被败退下来的弓箭手冲击了队列,波斯重步兵方阵几乎一瞬间便被击穿,随后便陷入混乱,已经有少部分人开始悄悄溜走。

但马其顿长矛方阵的处境却不太妙。为避免方阵左侧过于突前而受到波斯右翼骑兵的侧击,马其顿方阵并不是全线等速推进,而是右侧紧跟右翼骑兵和阿格瑞安步兵快速推进,左侧单位则缓慢前行,这样一来,整个方阵便拉成一条斜线,队列间的间距逐渐拉大;同时,由于是涉水前进,水下地貌不明难免有磕磕绊绊,尤其是在登上河岸的那一瞬间,即使是马其顿方阵这种精锐之师也难以避免混乱的出现。对面的希腊雇佣兵都是老兵油子,希腊军官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瞬间的机会,果断命令全军出击。虽然马其顿方阵是当时最强大的步兵方阵,但当秩序被打乱后其战斗力便大打折扣,更加老辣的希腊重步兵敏捷的躲开正面的长矛,闪躲着从长矛的缝隙中插入方阵,以小巧格斗技艺展开近身格杀。马其顿方阵的杀伤输出主要依靠群体作战,而不擅长这种贴身搏杀,随着雇佣兵的杀入,方阵的混乱顿时便加剧了。

伊苏斯战役第二阶段

如果有足够多的希腊步兵突入到方阵内,那么长矛方阵的崩溃便不可挽回了。好在方阵右翼的阿格瑞安轻步兵及时进击解围。说是最精锐的轻步兵,阿格瑞安是无愧于这一美誉的,他们的格斗技能并不弱于任何精锐部队,尤其是军官们对战局战机的把握同样十分老辣。方阵乍一遭到攻击,阿格瑞安轻步兵迅速分出一部掩护方阵左翼,同时对突入方阵的希腊士兵进行格杀。在他们掩护下,希腊雇佣兵造成的混乱有所缓解。但双方的人数差距实在太大,在源源不断希腊重步兵的冲击下,人数偏少的阿格瑞安人恐怕也是难以抵挡。

伊苏斯战役,看似亚历山大左翼军苦战

当中央方阵正在努力恢复秩序的时候,亚历山大的左翼却陷入了真正的危机,正在为活命而挣扎。亚历山大的左翼凭借色萨利骑兵的勇猛善战,借助虽然平坦但狭窄的地势,在初期堪堪能够打得平分秋色。但随着时间延长,伤亡逐渐增多,兵力不足的劣势便暴露无遗了。在波斯骑兵海浪般的冲击下,色萨利骑兵再也不能维持对攻的局面,被压迫得慢慢后退,最后不得已退到后方步兵方阵内,在步兵支持下进入混战。兵力依然雄厚的波斯骑兵依然有条不紊地发动着进攻,像一波波海浪般洗刷着敌人的方阵,一波刚被击退,第二波马上又到了。主持左翼战局的大将帕曼纽使出浑身解数,竭力维持着军阵不至于崩溃,但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三个战场,两处陷入危机,但真正决定战役胜负的还是亚历山大所主持的右翼攻势。

在驱逐了眼前的弓箭手,并顺势击穿了波斯重步兵方阵后,亚历山大并没有对四处逃窜的波斯重步兵展开追杀,他的目光投向了波斯王大流士所在的波斯中军。大流士坐镇中军,在希腊雇佣兵发动攻击时并没有同步推进,这样一来中军便分为前后两部,这为亚历山大提供了机会。亚历山大率领的伙友骑兵来了一个90度的直角拐弯,径直向大流士的中军袭来,同时穿插入前后两军的间隙,并从侧翼攻击希腊雇佣兵。按照阿里安的叙述:

大流土本人刚一看见他的左翼被亚历山大的猛扑吓破了胆,又看见他们和其他部队的联系已被切断,马上驱车(他当时正坐在车上)逃跑,走在溃兵的最前头。

这其实是有点夸张了。大流士本人也曾经是在阵前斩将夺旗的猛将。参考其他史料,大流士还是指挥着他的近卫骑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的,这支近卫骑兵很可能就是声名远播的波斯“长生军”。但在伙友骑兵3.5米的旭斯通长矛面前,波斯骑兵的标枪真的是很无力啊。亚历山大和他的伙友们一直杀到大流士的战车前。在伙友骑兵的穿插下,大流士很快便成为一支战场孤军。尽管大流士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近卫骑兵根本挡不住亚历山大的攻势,在没有其他军队赶来解围的情况下,大流士也只好逃跑了。

伊苏斯战役收官阶段

大流士的逃亡标志着伊苏斯战役胜负已定。

如多米诺骨牌那样,战局很快便发生了逆转。在亚历山大击破波斯军左翼并向中军突击时,正在攻击长矛方阵的希腊雇佣兵便感觉不妙了,他们的攻击停滞了,对下一步的行动犹豫不决。就在他们短暂的犹豫不决中,马其顿长矛方阵在阿格瑞安轻步兵协助下清除了突进方阵的希腊兵,迅速重整队形,重新以齐整如林的长矛阵逼向了希腊重步兵方阵。当亚历山大的伙友骑兵开始攻击希腊雇佣兵左翼时,雇佣兵们终于也陷入了惶恐不安中。亚历山大并没有立刻追击逃走的大流士,而是对这些雇佣兵痛下杀手。

根据马其顿与希腊各城邦签订的《科林斯协议》,希腊城邦不得派遣雇佣兵为马其顿的敌人服务。眼前这些雇佣兵显然是希腊人,亚历山大心中满是怒火,他绝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亵渎,同时,即使单纯从军事层面考虑也需要尽快解决掉这股力量,好为困境中的中军方阵与左翼的帕曼纽将军解围。亚历山大指挥着伙友骑兵以及其他辅兵重新集结,从三面对希腊雇佣兵形成包围,并逐渐收拢包围圈。雇佣兵们陷入了伙友骑兵与长矛方阵的”锤“与”砧“之中,可谓是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在四面包围中,随着包围圈的逐渐收缩,希腊雇佣兵像被剥皮的洋葱一样被一层层击倒。经过一番战斗,这支数量大约在到人之间的雇佣兵被尽数歼灭,少量被俘,大多被杀,只有极少数幸运儿得以逃出生天。

比起希腊雇佣兵,波斯的重甲骑兵就要果断得多了。当大流士逃跑的消息传到波斯军右翼时,正在攻打亚历山大左翼的波斯骑兵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战斗,掉头便追随他们的主公去了。一直被压着打的色萨利骑兵可算缓过了一口气,稍事休整便投入了对波斯骑兵的无情追杀。波斯骑兵本身位于右翼阵前,身后是波斯重步兵方阵,而此时步兵兄弟们已经将本来就很狭窄的逃生之路堵得满满当当,骑士们纵马踏过战友们的身体以求为自己挣一条活路。在求生欲的激发下,贵族出身的波斯骑兵们也顾不得那本就不存在的同袍之谊了,拔出战刀便对步兵兄弟们下了杀手,刀劈马踏之下,硬生生杀出一条生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逃出生天,满身铁甲严重削弱了波斯骑兵的机动性,原来的护身甲反倒成了催命符。最终,在色萨利骑兵的追杀下,波斯骑兵死伤惨重,少有活人。关于这一点,阿里安有一段稍显夸张的描述,“(亚里山大的骑兵)踏着一条由波斯骑兵尸体组成的桥渡过沟壑”。

在解决掉雇佣兵之后,亚历山大的伙友骑兵也投入了追击,追击持续至夜幕降临才停止。

亚历山大会见被俘的大流士家眷

毫无疑问,伊苏斯战役对大流士的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综合考虑多种史料,大流士损失了大约10万人,而亚历山大只付出了人左右的代价。大流士虽然成功脱险,但他随军携带的大量财富、庞大后宫包括母亲儿女以及大量贵族家眷全部落入亚历山大之手。而且波斯帝国所承受的不仅仅是这些有形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早已摇摇欲坠的统治更加雪上加霜。以至于亚历山大几乎兵不血刃便接管了整个小亚细亚以及今天叙利亚沿海地区,顺便还挥师西进逼降了埃及。而这些地方都是波斯帝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兵源地,波斯帝国国力遭到重创。但亚历山大脚步显然还没有停止,而曾经的荣耀也使得大流士也不会甘心投降,帝国广袤的领土也足以让他重新招募一支庞大的军队,两位君主的战斗还将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weiq.com/aklms/245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