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历史 >> 展示授课水准,传播中国文化江浙沪19所高
当外国留学生登上三尺讲台,教老外学习中国话,会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当留学生们穿上戏服唱响京剧,或是伴着《爱莲说》跳起传统舞蹈时,又会激起多少专家学者的惊叹?近日,第二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江浙沪片区选拔赛暨“上外·沃动杯”第四届江浙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江浙沪地区19所高校的52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齐聚一堂,用自己娴熟的汉语教学技巧和特长展示,比拼“汉教技能”,争夺“汉教英雄”的名号。
“汉教英雄”齐相会,比拼实力展风采据了解,“汉教英雄会”夏令营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旨在推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培养院校交流,进一步提高培养院校培养质量和水平。年首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国内81所高校的余名中外“汉硕”研究生积极参与,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今年,适逢第四届江浙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同期举行,经主办方同意,两大赛事联袂举行,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沃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本次比赛分为“分组晋级赛”和“通关赛”两个阶段。当天上午为“分组晋级赛”,来自江浙沪地区19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34名中国研究生和18名留学生,分8组进行教学展示和文化传播能力比拼。“分组晋级赛”又分成模拟教学环节和文化传播能力环节,在模拟教学环节,选手在赛前要根据大赛指定的10篇教材,自由选择参赛篇目,以完整的一课为单位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课堂上,选手则要结合自己前期所做的课件进行说课,并回答专家评委的现场提问。而在文化传播能力环节,专家们会着重考察选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考察选手中国文化才艺和文化活动组织管理能力;考察选手将才艺与教学相结合,促进中外文化对话的能力。在“分组晋级赛”中,中国研究生和留学生选手各10人获得晋级资格,进入下午的“通关赛”。
在“通关赛”阶段,晋级选手要先后通过文化知识问答(包括必答和抢答)、模拟教学、才艺展示等环节,向评委专家展现出自身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最终,经过激烈角逐,中外选手各5人胜出,连同比赛承办单位推荐直接“通关”的另外两位选手,共计12人获得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颁发的“通关令牌”。今年6月,他们将代表江浙沪片区的高校学子,与全国其他四个片区的48位选手一起,参加“汉教英雄会”夏令营全国总决赛。
引导更多中外学子学好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孙天宇是上海交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一的学生,尽管只读到研究生一年级,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常规授课班级——每周都要为19位来自挪威、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留学生教授4节汉语课程,不仅包括精读、语法课,还要为其讲授日常交际对话。作为本次比赛的参赛选手之一,从比赛现场出来的她显得信心十足。她告诉记者,在“模拟教学环节”中,她以“外国学生对中国问候语的困惑”作为授课主题,详细阐述了如何让外国学生理解“吃了么”“去哪儿”等中国问候语中涉及文化的部分。“许多外国学生在学习中文时,常常会困惑,人与人之间问候时,为何会问‘吃了么’,我就向他们介绍中国历史上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加强他们的理解;还有学生会说,当人们问他要‘去哪儿’时,他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于是我会向他解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别人问你‘去哪儿’只是为了表达关心和问候,而不是查探隐私。”
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授课,孙天宇表示是希望能多涉及一些文化方面的介绍及传播,而不仅仅就中文的字、词、语法进行教授。她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高校的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在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学习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向更多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
参加本次比赛的另一位外国留学生ZeynepKucuk,是一位来自土耳其的美丽女生,她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林千熙。在来到复旦大学留学前,她自高中起就开始学习中文;进入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后,她继续选修中文;还于大三时来到厦门大学交流一年,并在大学后申请进入复旦大学汉语教育专业。“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亚洲文化;土耳其处于亚欧交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欧洲人、俄罗斯人,却很少接触中国人,这让我更加想要学习中国文化,长大后来中国看一看。”林千熙把来中国学中文、和中国人交流、了解中国文化,作为自己最大的一个梦想,并最终实现了它。
如今,她正从一个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者,转变为汉语的授课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这让她感到由衷地骄傲。“正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从一个中文字都不认识开始学习的,经历了整个学汉语的过程,所以我更能理解外国人学汉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设计教案、如何解释语法点和习惯用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以当天的“模拟教学环节”为例,林千熙要讲授“因为……所以……”这个句式,她就突发奇想地引用了流行音乐《因为爱情》,并重新填词,改写为《因为汉语》,把自己学习汉语的心路历程融入音乐中,这样不仅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也将中国当下的流行文化介绍给了外国学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兴趣。
对此,本次比赛的评委之一、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张艳莉教授表示,今年大多数参赛选手非常优秀,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本身都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对汉语教学有兴趣、有能力,也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才艺和特长,一些外国留学生的讲解能力,甚至不输给中国学生,他们对于教案的设计、语言的清晰度和运用表达能力,也彰显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字、中国文化深切的喜爱之情。“当然,这样的比赛也给予高校和我们教育工作者许多启示,要更好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育人上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引导,在专业上要帮助他们提升课堂质量与效率,从而以此为载体,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向全世界辐射,向更多外国友人传播。”张艳莉强调。
文:臧莺,学校供图
东方教育时报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