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几本与某个地方密切相关的书。其中一些我读完以后很想去书中的地点看一看;另一些是因为对某个地方感兴趣所以找来看的;最后还有一些是旅行回来才读到的,让我对走过的地方有了新的认识。
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书就略过了,诸如《边城》《飘》《雪国》之类,既然要推书,还是推点名气没那么大的作品。
-亚洲-
《江城》[美]何伟
何伟写过四本有关中国的书,分别是《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和《奇石》,其中前三本我都非常非常喜欢。《江城》是何伟在重庆涪陵当英文老师时的一些见闻,记录了山城特有的风貌、他作为一个外来者的cultureshock,以及一些学生的有趣故事。这本书对应的年代大致是年,那会儿重庆还没有直辖,更不像今天以“8D魔幻城市”闻名全国,并且,书里提到的一些地方因为三峡工程其实已经永远地沉睡在水底了。某种程度上说,《江城》为涪陵这座不太有名的城市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冬牧场》李娟
新疆牧场的冬天,是极致的冷和极致的空。茫茫大漠之中,除了零星的草和雪,什么都没有。牧民住的地方是用干掉的羊粪搭起来的,因为周围没有任何可以建房子的材料,比如石头和木材;取暖只能靠最原始的办法——生火,而燃料也是羊粪;雪是唯一的水源,如果长时间不下雪的话,牧民就要去很远的地方把积雪背回来。
面对广袤又残酷的自然,人是渺小的,但也是顽强的。
《我们台湾这些年》廖信忠
这本书其实有点流水账,算不上深刻,但我觉得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如果对台湾有兴趣的话,可以翻一翻它。看完本书后,你会发现,海峡两岸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很多在大陆发生过的事,也在这个岛上发生过,甚至,你可以根据作者的经历推算出大陆和台湾在经济发展上有多少年的差距(当然这个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我曾经有幸因为参加学校的活动去过一次台湾,当时的体验真的很不错。当地人很友好,民风非常淳朴。城市建设方面确实不如北上广,但很有生活气息。台湾美食很多,物价也不高,是很适合旅游的地方。无论如何,两岸人民始终说着同一种语言(去香港很多人还听不懂粤语对吧),被同一种文化滋养,所以,了解对方其实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只是在互联网上太容易被廉价的情绪宣泄所绑架,而书本,虽然仍然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但至少,在安静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更有可能进行理性思考。
《烬余录》张爱玲
张爱玲以香港为背景的小说太多了,所以推荐一篇相对没那么知名的散文,收录于散文集《流言》(我手上的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版,这个出版社十分热衷于把张爱玲的作品打乱重编又再版)。
张爱玲写东西向来没有什么宏观大历史视角,她只着眼于平凡人——他们的无知与自私。哪怕是写日军轰炸下的香港,这篇散文里提到的也都是“不相干”的事——家境优渥的同学为战争时应该穿什么衣服而发愁;帮厨的小大姐害怕流弹不敢去窗边洗菜,于是他们吃到的菜里常常会有虫子。港大年轻的学生仔完全不懂战争背后的意义,只知道考试取消了所以异常兴奋。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多年前SARS横行时学校提前放假的快乐。或许去年的情形也差不多,总是被试卷和习题册淹没的孩子们是否也很开心不用去上学了呢?(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即使学校不开门,网课该上还得上。)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处在历史的拐点,只是在那个当下,渺小的个人还是只关心眼前的柴米油盐——“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
香港大学
《东京本屋》[日]吉井忍
“本屋”是个日语词,字面意义是“书店”。不过,日语里也有“书店”这个词语,它和“本屋”的区别是,前者一般指大书店,后者则是规模比较小的独立书店。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还是其它国家,独立书店都面临比较艰难的处境,毕竟当今的网购实在太发达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阅读电子书。《东京本屋》介绍了东京好多家独立书店,以及相关的线下活动,比如作者访谈,或者面向小朋友的亲子阅读活动。
几年前有机会去东京,我去拜访了本书提到的一间叫作“CowBooks”的书店,店面不大,书也不算多并且都是日语书,虽然什么都没买,但也算是让自己在奔走的旅行中放慢了脚步。书店在中目黑,当时不是樱花季,整个街道行人很少很安静,非常适合放松。有时候,独立书店并不完全是购书的场所,只是让你在街转角不经意遇到一个空间,可以暂时远离喧嚣。
东京塔(摄于森美术馆)
-欧洲-
《昨日的世界》[奥]斯蒂芬·茨威格
这本书可能违背了“名气不那么大”的原则,毕竟茨威格的名字还是很响亮的,但我真的太喜欢了,就还是把它放进来。
生于19世纪末的茨威格,成长于欧洲最后的黄金年代。弗朗茨皇帝虽然已经年迈,所有人却仍旧坚信奥匈帝国的繁荣还将继续。但很快,战争打破了一切幻想,欧洲的荣光也在一夜之间消退。一战结束后,茨威格回到祖国奥地利,住在奥德边境的小城萨尔茨堡,集中精力进行创作,而就在离萨尔茨堡不过几十公里的贝希特斯加登山上,希特勒正在酝酿他的野心。一战后的和平很快又支离破碎,茨威格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开始了流亡,作品出版也遭到了重重阻碍。他辗转到英国,后来又经美国到了巴西,最终在那里自杀身亡。那是年,距离纳粹投降还有三年。《昨日的世界》结尾时,作家的口吻十分积极,但或许,他实在不愿意去面对两次战争后满目疮痍的家园。他厌恶战争,一直希望欧洲能有“统一精神”,这样的希望却被炮火一次又一次摧毁。作家最终决定跟随那个一去不返的黄金年代,我想,这或许是他最后的执拗。
一个彩蛋:茨威格的朋友圈实在太吓人了,去翻书就知道啦!
萨尔茨堡
《天使与魔鬼》[美]丹·布朗
丹·布朗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达·芬奇密码》吧,不过这本书知名度也还可以。书里写到了两个很有名的地方,首先是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本书的故事正是由一起发生在这里的反物质失窃案引出。CERN有对游客开放参观,我记得入口处有两个终极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这两个问题也是宗教希望回答的,丹·布朗似乎很喜欢创造前沿科学与古老宗教相互碰撞的故事,而《天使与魔鬼》的主要舞台,是梵蒂冈的St.PetersBasilica教堂。这座教堂是梵蒂冈必去景点,作为天主教大本营,她配得上“美轮美奂”四个字。站在教堂里想象这个地方可能在若干小时后就要被反物质炸弹夷为平地,真的别有一番韵味,哈哈。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土耳其横跨了亚欧两个洲(首都安卡拉其实在亚洲),不过,鉴于伊斯坦布尔地处欧洲范围,还是把本书归在欧洲下面。
本书大概是六七年读的,许多细节已经记不清,只记得一个很特别的词——“呼愁”(译自“hüzün”,土耳其语里的“忧愁”)。因为处在亚欧交界的要塞,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东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权几度易主,风云变幻都沉淀下来,汇入博斯普鲁斯海峡。伊斯兰布尔给我的印象是很潮湿——走在海边,远远看见圣索菲亚大教堂氤氲在雾气里,真的会有一股愁绪莫名涌上心头。
圣索菲亚大教堂
-南美洲-
《枪炮、病菌与钢铁》[美]贾雷德·戴蒙德
本书是通史类作品,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其实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提及。但之所以把这本书归在南美洲下面,是因为作者想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欧洲人乘船出海发现了新大陆进而征服了美洲(当时的美洲的文明主要在墨西哥和秘鲁,其中位于南美洲的印加帝国规模更大),而不是反过来。更具体一点,为什么一群由一百多个西班牙混混组成的乌合之众就可以打败人口千万的印加帝国。表面上看,是西班牙人拥有武器、马匹,并且带来了传染病,但是为什么是亚欧大陆最先拥有武器、驯服了最多的动物,并且拥有对病毒的强大抵抗力呢?作者把这些都归根于地理构造,也就是说,在大陆板块基本定型的那一天,中南美洲文明就注定了被征服的命运。本书也讨论了一下为什么进行地理大发现的是欧洲人而不是文明程度相当甚至更超前的亚洲人,作者的论述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原因——太平洋比大西洋宽太多了啊喂!
马丘比丘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本书还是社科类作品,大致上是一部拉美国家被剥削的血泪史,先是西班牙,后是美国。人们总说墨西哥“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南美大部分国家。简而言之,中南美洲因为自身太过丰富的资源导致了被吸血的悲惨命运,相较之下,北美因为资源很匮乏,反倒没有那么吸引殖民者的目光。书里提到了一些在今天已经废弃的矿山,我随手查了一下,发现一部分遗址是对游客开放的——站在荒芜的矿山上,当风拂过耳畔,我们会听见来自历史深处被奴役的矿工的悲鸣么?
*以上两本都不是文学作品,但拉美文学的名气相当高,这方面我涉猎比较少,正在努力补习中。
-非洲-
《夜航西飞》[英]柏瑞尔·马卡姆
上一篇读书笔记里有提到本书,因为很喜欢所以忍不住再说一次。读完本书后更坚定了我有朝一日要去非洲看看的想法。非洲常常会跟很多负面词语关联起来——饥饿、疾病、贫穷、战争,但这本书可以说是呈现了非洲最好的一面。在这里,柏瑞尔得以和动物做朋友,与当地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更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非洲本来就是野性的象征,她驾驶着她心爱的飞机,在野性之上又获得了更大的自由——飞机就是她的全世界,下一个目的地在哪,由她一个人决定。不过,自由也经常与孤独挂钩,你没有牵挂,也无人牵挂你。我们很难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但我们知道,有人曾经这样生活过。
《血疫》[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去年因为疫情去读了这本书。说实话,把它放在这里可能不合适,一方面,书里有很多关于死亡的描写,在今天,埃博拉病毒依然是让人谈之色变的魔鬼,染上此病的人几乎不可能活下来,死亡的过程也特别痛苦;另一方面,这本书还记叙了美国遭遇的一场埃博拉危机,与非洲没有太多关系。不过,作者笔下的非洲真的太美了,草原、丛林、雪山,完全就是我对非洲自然风光的想象。壮丽的风光中隐藏着致命的危险,让非洲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神秘莫测。或者说,她的美和危险本身就是相关联的,非洲是陆地上最大的基因库,有着非常丰富的物种,同时纬度跨越也很大,造就了多样的地貌。致命的病毒正是源于她的多样化,在这里,你不知道遗传学密码会创造出怎样神奇的生物。大自然的力量永远使人敬畏。
注:写这篇的时候想尽量覆盖到世界各个地方,但亚洲只涉及了中日两个国家,北美更是一个国家都没有。亚洲部分其他国家的缺失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仅就文学而言,要诞生优秀的作品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群众基础,最起码,说这门语言的人要足够多;另一方面,作品要能在国际舞台上出名,跟国家本身的“存在感”也是有关系的,如果一个国家你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就更不可能去关心发生在这个地方的事了。至于北美,优秀的作品和作家很多,只不过北美的历史实在太短,旅游以自然风光为主,人文风光除去几个知名大城市外比较乏善可陈,很多作品涉及到的地点根本没什么人文旅游资源,不太符合本文的主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