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卡拉 >> 安卡拉旅游 >> 刘旭由伊朗核专家被暗杀所想到的
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年,我国的核计划启动。而此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九年,国内还潜伏着大量的国民党特务。放眼全国,水平达到能当核武器研制项目带头人水平的,不过寥寥几人。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如果能把这几个人“定点清除”,就可以干净利索地扼杀新中国的核武器计划,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而保护好这些顶级科学家,则是一项非常困难却又必须完成的高难度任务,因为这个精英我们一个都损失不起。那怎么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这些科学家都隐姓埋名,人间蒸发。而实际上,突然隐身的不仅仅是那几位高级科学家。当时我国第一个核基地位于青海的金银滩基地,在确定建设项目后,一个月时间内便迁移安置了当地所有居民,周边近平方公里划为军事禁区,“金银滩”这个地名从所有社会公开的书籍、影片、报刊等彻底“消失”;与此同步,先后有10万名左右的科技人员、基地工作人员、军队官兵均成了“隐形人”,而且绝大多数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与原子弹有关。年10月16日,罗布泊戈壁滩一声巨响,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既宣告中国迈进了核大国门槛,也粉碎了美国对中国核计划的绞杀阴谋。而直到此时,美国等不要说接近中国核基地、掌握中国核专家个人信息,就连该基地具体位置都没有搞清,只知道一个大概方位。上图依次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这伟大成功的背后,除了强大的国家力量以外,是全体参与人员的默默奉献,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解放军,为国家获得战略安全,不仅只是深藏功与名,还是冒着难以想象的生命危险。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国有很多鼎鼎大名的“两弹一星”功臣。比如说邓稼先、于敏、程开甲等。但他们所有人,几乎都是到垂垂老矣的退休年龄,才被公开授勋,也才第一次被公众所认知。隐姓埋名,甚至连亲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是当时中国每一个顶级核科学家常年的生活状态。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例,他24岁即赴美国攻读博士,26岁成功拿到美国的博士学位,因为年龄太小,被称之为“娃娃博士”。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邓稼先婉拒自己的导师的真挚挽留毅然回国。年,邓稼先接受了国家最高机密任务,准备去西北大戈壁研发原子弹。此时,他和爱人许鹿希女士刚刚结婚5年,小儿子刚会走路。邓稼先没办法告诉爱人自己将要去哪里、做什么,只是在临行的前一天,带着夫人孩子一同去照相馆拍了张合影,而这也是邓稼先留给家人唯一的东西,第二天清晨,他就消失了。整整28年,许鹿希都不知道邓稼先去干什么了,也不知道邓稼先在哪,而他们的女儿和儿子,一直到结婚生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爸爸长什么样。在这28年里,邓稼先带领团队为我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而28年后的年,邓稼先终于回家和爱人孩子团聚,却是因为身患癌症无法工作了。重逢后仅一年,邓稼先就在妻子的怀中离开了人世。以邓稼先为代表那代人的牺牲和奉献,让中国所有的核科学家得以保全,推动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迅速发展,最终保护了所有国人的安全。而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的惨死,应该让大家理解了,当初中国的核科学家为什么要隐姓埋名。类似法赫里扎德被暗杀的事件,虽然没有发生在中国境内,但在国外,却出现过多位学业有成的学者科学家,在透露归国意向,准备归国的前夕,因各种“意外”而身亡的事件,教训同样惨痛。任伟,数学天才,人工智能研究专家,专攻独特计算机算法,军事应用前景广阔,年11月6日准备回国前死亡,年仅26岁,美警察认定“跳楼自杀”;年,中国天才热核物理学家肖翔在与巴西同行交流后,乘坐法航空客飞机转道巴黎返回,但飞机如马航一样,中途毫无征兆神秘失事,至今法航未给出具体原因,当时肖翔年仅35岁,据说是中国解决核航母核潜艇等装备动力问题的接班人才之一;赵永芳,顶级生物领域大分子研究专家,年8月14日准备回国前,在美国家中自楼梯滚下,送医抢救无效死亡(独居,结论由美国警察提供);张首晟,顶级物理芯片专家,在其准备将工作重心转回国内前夕,于年12月1日,“抑郁症跳楼自杀”。如此种种,不愿多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数次和他国的局部战争,但每次战争之间的间隔都不超过10年,而从最后一场战争结束到现在,我们已经享受了30多年的和平。原因何在?我们拥有一大批掌握了国之重器研制技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是重要因素之一。和平不是凭空到来的,却可能随时被破坏。核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保护好他们的安全,国之大事!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刘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军事学硕士。曾经分别在原沈阳军区、原南京军区、东部战区服役,在基层部队担任过连队指导员、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团宣传股长,并多年在作战部队师旅团机关、省军区机关和战区陆军机关工作。荣立三等功3次
长年醉心于业余写作,已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军事史林》、《名人传记》等军地报刊发表散文、时评、杂谈、人物传记等作品近百万字;多篇作品在军内外获奖,多次被评为军区级学术研究、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曾为《中国国防报》专栏作者、《后勤学术》等杂志特约编辑。
往期精彩
来源l东海民兵(DHMB81)编辑l号东期数l第期联系投稿邮箱:dhmb81.